25岁烈士长眠四川50年!78岁哥哥含泪拿出弟弟军帽:瞒了母亲一生

文山聊武器 2024-11-18 05:44:37

决定入伍

1969年春天,小村庄的晨曦中夹杂着征兵的消息,向永高正在筹备与心爱的女子结婚的事宜,却在这时被国家的召唤所触动。

一天傍晚,家里的老屋里充满了晚饭后的炊烟味,向永高的父母正在围炉夜话。突如其来的话题打破了这份温馨,向永高站在灶火旁向父母宣布了他决定应征入伍的决定。听到这消息,母亲的手一颤,忙碌中的筷子差点掉落,父亲则紧皱着眉头,拿起旁边的烟斗,深吸了一口,烟雾在空中弥漫开来。

他们对向永高的决定感到震惊和不解,母亲急切地反驳:“战争那么危险,你为何要去冒这个险?”而父亲则更加直白,指出家里的田地还需要人手,“家里就剩你一个能干重活的了,你走了,谁来承担这些责任?”

就在气氛越发紧张时,向永高的大哥,向永召走了进来。他刚从田里回来,脸上还带着劳作的痕迹。看到家中的情形,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先放下手中的农具,然后靠在门框上,目光转向弟弟和父母。

向永召开口了,他的声音在室内回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永高想要为国家做点什么,这是他的志愿。”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如果我不是家中的顶梁柱,我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尽管父母的担忧仍然挂在脸上,但向永召的支持让向永高的决定更加坚定。

新兵的旅程

通过层层选拔后,向永高被正式批准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7811部队75分队的一员。离开小村庄的那天,村里的亲友们都来送行,父母的眼神里流露出不舍,哥哥向永召站在一旁,目光深沉地注视着他。向永高背着简单的行囊,带着村里的期盼和家人的牵挂,踏上了离家600多公里的旅途。

从未出过远门的向永高,在路途中既兴奋又忐忑。路上,窗外的风景不断变化,山川、田野和河流渐渐陌生起来,家乡的气息似乎在渐渐远去。一路辗转,他终于抵达了四川广元,进入了部队大院。

到达部队后,向永高正式开始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每天清晨,他跟随战友们一同出早操,跑步、列队、喊着整齐的口号,晨光洒在整齐的队列上。他经历着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出操、跑步、拉练、站岗,时刻保持警惕和纪律。训练场上,教官们严厉的口令和严格的要求使每一个新兵都在迅速转变,形成了铁一般的作风。向永高的脚底磨出了水泡,双手也逐渐结满了老茧,但他始终咬牙坚持,始终没有掉队。

与在村里生活的自由相比,部队的生活异常紧凑而有序。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作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集合、训练、就餐。连洗漱、叠被子都需要严格遵守规定。初来乍到的向永高时常跟不上队伍的节奏,有时训练结束后他仍在宿舍加练,有时为了赶上标准,他会和战友一同交流叠被子的技巧。渐渐地,他的被子能叠成“豆腐块”,床铺也能收拾得一丝不苟。

在部队的日子,向永高经历了丰富多样的训练科目,甚至包括步枪、手榴弹投掷、武装泅渡等实战化项目。面对从未接触过的武器装备,他用心学习,反复练习,逐渐掌握了每一个动作要领。在一次实弹射击训练中,他表现突出,首次射击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英勇牺牲

1969年9月21日的训练场上,部队正在进行着一场常规的训练。突然,训练场一侧传来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炮弹划过天际,落地后却没有如预期那样爆炸。炮弹静静地躺在不远处的地面上,仿佛随时可能爆发的威胁,周围隐约还能看到有村民在附近活动,情势紧急而不可预测。

接到上级指令后,部队立即派出了一支爆破小组,以应对这一突发危险,保护附近人员的安全。作为表现突出的士兵,向永高被挑选加入爆破小组,担负起排除隐患的责任。他迅速穿上装备,跟随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沉着地朝炮弹方向前进。

靠近目标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而沉重的气氛,每个人都专注地盯着那枚未爆炸的炮弹。周围的村民在远处围观,神情充满了焦虑,场面一片肃穆。小组成员们有条不紊地开始操作,摆好工具,确保每一步都符合安全程序。就在向永高和队友们一步步靠近时,一切似乎平静而有序地进行着,但危险在暗处悄然酝酿。

忽然,炮弹毫无预警地发生了爆炸,巨大的爆炸声瞬间响彻训练场。爆破现场腾起的烟尘如巨大的云团般扩散开来,火光在顷刻间吞噬了一切。爆炸的冲击波带来的巨响震动了整个训练场,远处的士兵和村民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震住了。一片灰白的尘雾中,四散的土石飞溅,空气中充斥着火药的刺鼻气味,向永高倒在了爆炸点的附近,年轻的生命在这一刻戛然而止。

爆炸后,部队迅速封锁了现场,医护人员和后续救援人员奔赴而来,处理这一突发事故。战友们沉默地站在尘埃未散的训练场上,看着眼前的情形,心中感受到一股无言的悲痛。

家庭的伤痛

消息传到村子时,秋天的阳光正洒在田间。向永召结束了农活,扛着锄头慢慢走回家。还未走近,他就察觉到家中异样的安静,连常在门口闲聊的邻居也不见了踪影。放下锄头,他推开门,屋里静得出奇,父亲坐在炕边,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用白布包裹的包袱,几个政府工作人员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一张纸,神情肃穆。

向永召看着这一幕,走进屋子,靠近父亲,注视着那白布包裹,心头隐隐不安。工作人员拿出一张纸,开始念着清单上列出的物品:“棉衣一套,棉帽一顶,单军衣一套,棉鞋一双……”每念一项,屋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一分。向永召的目光逐渐从清单移向父亲,见到父亲低垂的眼神,握着包袱的手微微颤抖。

当工作人员念到最后一句:“向永高遗物,15样东西已查清,请查收”时,整个屋子仿佛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向永召明白了发生了什么,眼前那小小的白布包袱,此刻仿佛变得无比沉重。

父亲深吸了一口气,艰难地抬起头,用微微沙哑的声音对向永召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他希望这些遗物由向永召保管,永高是家中最小的儿子,而向永召是他生前最信任的哥哥,父亲希望由他来承担这份沉重的纪念。第二,父亲叮嘱他,这件事要对母亲隐瞒,不要让她知道儿子已经不在了,免得她因为痛苦而伤神。

遗物的守护

上世纪90年代初,时光无情地带走了向永召的父母。母亲的离去则让他和弟弟之间唯一的牵挂悄然消散。送走了父母之后,向永召的生活中多了一份沉重的孤独,而二弟的遗物,成为他内心深处唯一的寄托。自那以后,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逢春节,都会打开那个深藏许久的箱子,小心翼翼地取出包裹,拿出那些属于二弟的遗物,一件件展示给女儿、女婿看。

尽管二弟的遗体始终没有找到,但这些遗物让向永召感到弟弟并未真正离去。年复一年,这些物品逐渐成了全家的记忆一部分,成为家族的一份情感纽带。在这个过程中,向永召也曾不懈地寻找过弟弟的埋骨之地,奔波于多个部门和地方,但始终没有结果。

直到2019年11月,一家公益机构发起了帮烈士寻找亲人的活动,向永召得到了意外的消息。他得知,弟弟向永高长眠在四川省广元市烈士陵园。半个世纪的寻找,终于在这一刻有了归宿。家族里代代传述的故事,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落脚点。

同年,向永召因其坚守的家国情怀,被授予“感动巫溪人物”称号。颁奖典礼上,他站在台上,手中依旧握着那个被珍藏的包袱,仿佛用这样的方式向弟弟致敬。组委会为他颁发了颁奖词:“一个包袱,半世亲情。你珍藏的不止是家族记忆,更是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向家儿女的铮铮报国志和拳拳赤子心。家国情怀,人间大爱。”

颁奖典礼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立即着手联系四川广元的相关部门,安排向永召前往烈士陵园,为二弟扫墓。这个深藏内心五十年的心愿,终于有了实现的机会。

参考资料:烈士长眠异乡50年后“回家”,78岁哥哥含泪:瞒了母亲一辈子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