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翻出红军借条,可换取任何物品,藏民却拒绝兑现:债早还清了

夏菡说国际 2023-01-24 12:53:03

2016年原本平平无奇的一个下午,却因为一件事的发生,让这个普通的藏民家庭成为红军的债主……

这天,仁青卓玛的子女们正在将老房子里的东西一件件往外面搬,打算好好修缮一下这从小就居住的家。

就在即将搬出所有东西时,一块木板却引起了她的注意。

这块木板她从未见过,如果不是这次彻底的收拾房子,她也不可能发现。木板本身只是很普通的材质,然而上面的字迹却非同一般。

仁青卓玛将木板拿到外面,在阳光下仔细端详这块木板上的字,惊讶得发现这上面赫然记载着红军长征过程中,经过此地时向她家借了1000斤青稞的事情。

这件事情很快被当地政府知晓,有关部门很快派出专人前往仁青卓玛家中,在确认木板上的借条确实是当年红军留下时,当即表示:

仁青卓玛可以凭这块木板到相关部门换取等价的物品或者金钱。

当时在场的儿女们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激动和欣喜,唯有仁青卓玛表现得很淡定。

她思考了一会,向工作人员说:“我不需要再兑换什么,当年红军欠我们家的债早就结清了。”

仁青卓玛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一句话?在这背后难道又有什么隐情吗?

红军长征步履维艰

1934年,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很快,前线阵地被敌人攻破,红军从此不得已放弃固守几年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开始长征。

强渡乌江一战,致使红军由离开中央苏区时的八万人,锐减到三万人,中央红军遭到重创。

幸而红军转战贵州,攻下遵义之后,党中央及时召开遵义会议,选举了坚持正确路线的领导集体。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总算是脱离了敌人的包围圈。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飞夺泸定桥之后,红军进入了川西北区域,这里高山众多,许多山峰上都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千百年来无人从这里翻越。

而红军选择这条艰难的路线,所为的也不过是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在风雪交加的大雪山上,红军物资严重匮乏,很多人都没有御寒的棉衣,而脚上穿的还是破破烂烂的草鞋,恶劣的环境再加上简陋的装备,其难度可想而知。

若是仅仅有一座或者几座雪山,红军战士们大多尚能支撑,但在前行路线上,足足有几十座雪山等待着他们。

他们是革命的火种,是新中国的希望,更是一支信仰坚定的军队。

凭借顽强的意志,红军战士们登上一座又一座看似不可逾越的雪峰,很多红军战士的脚在路上被冻烂,更有相当一部分人被直接冻死,永远留在了雪山之巅。

历经千难万险,红军总算翻过了雪山区域,来到了茫茫无际的松潘草原。原以为前方的路上将是一片坦途,但事实却远比预想中的糟糕千万倍。

眼前的草原是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交界处,丰沛的降雨让这里的草类植物疯长,草类的高度几乎能达到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并且有些地势低洼地区常年积水,野草将这部分区域完全覆盖,成为草甸沼泽,下面就是几米厚的淤泥,可谓是步步凶险。

从1935年秋天开始,红军正式踏入了这片草原,由于当时红军对地形的不太熟悉,同时也缺乏在草甸行走的经验,很多战士就牺牲在了这里。

根据红军老兵回忆:“当时走在草地上根本感觉不到下面有什么支撑,就好像荡秋千一样,战友们并排行走,有时就是一个回头的工夫,旁边的战士就没了,没有发出一点动静……”

草地掩盖之下的沼泽吞噬了许多历经艰险的战士,而更加可怕的却是疾病和缺医少药的情况。

当时红军从瑞金出发,一路都在面临敌人的袭击,连番战斗下来军队中的药品和军医都已经十分匮乏。

而在这草地之中,蚊虫毒物横行,它们成为各种疾病的传播者,在当时的红军中,疟疾、痢疾甚至败血症都有很多战士患上,然而在当时的艰难条件下,很难得到有效的治疗。

因此很多红军战士在患病之后,战友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条鲜活的生命悄悄流逝。

同时,军队的补给问题也成为了老大难,尤其是过了雪山之后,红军的军粮已经匮乏到了极致,那他们又将如何解决军粮问题呢?

红军向藏民借青稞

在爬大雪山时,由于要为战士们补充热量,物资消耗远远高于平时,原本就紧张的军粮几乎在雪山上消耗殆尽。当红军部队来到松潘草原时,全军的军粮已经见底。

没有军粮,战士们便开始寻求各种办法。

松潘草原上最不缺的就是草,故而战士们开始挖草根充饥,有很多长官还将自己的马杀掉,只为让战士们沾一点荤腥。

然而这实在不是长久之计,战士们无法区分草的种类、是否有毒,许多战士因为吃了有毒的草而身染疾病。

但尽管如此,战士们始终没有一句抱怨,依然凭借心中坚定的信念前行。

当红军来到松潘毛尔盖区域时,发现了一大片青稞田,见到这幅盛景时很多战士都充满了激动。

中央决定就在毛尔盖镇进行短暂修整,一来是安排军需部门向本地的百姓借一些物资充作军饷,再有就是需要讨论一下接下来的行军策略。

红军是有纪律、有信仰的军队,是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军队,这也是红军区别于国民党军队的最大不同。

军队中有铁的纪律,战士们也早已养成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品格,故而哪怕眼前的青稞田绵延无际,战士们也没有将其据为己有的想法。

军需部门领到上级命令后,迅速组织战士挨家挨户向当地群众借粮。

毛尔盖镇是松潘县的一个小镇子,居民不多,绝大多数都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藏民。

他们平时以种植青稞和放牧为生,由于地形的闭塞也很少跟外界沟通,故而这里会说汉语的藏民并不多。

况且当时红军在藏民的眼中算是不速之客,镇上的土司早已收到了县里敌对分子散布的消息,向藏民们宣扬“红军就是一群土匪,来抢钱抢人的”。

许多藏民受到蛊惑,有的连夜拖家带口藏进了山中,还有少数藏民则家门紧闭。这样的局面,为红军借粮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在毛尔盖镇有着几百亩青稞田,而当时正值雨季,青稞已经接近成熟,但是藏民们都不敢出来而无人收割。

红军留在毛尔盖的这段时间里,又连续下了几天雨,如果再不收割,这些青稞恐怕就要烂在地里。

在红军的眼里,这些青稞不仅是红军的救命粮,更是藏民同胞们接下来一年的口粮。

情急之下,军需部门的领导只得下令,让红军战士先帮藏民把青稞收割了。于是,上千名红军战士到青稞田中,开始热火朝天地收割青稞。

早在之前,红军便在毛尔盖镇政府得到了记载着本地居民的一些资料,包括镇上多少户居民、每户多少人口、家里有多少亩地等。

根据这份资料,战士们首先将当地土司地主的青稞田收割,并从中分出一部分充作军粮。

但是仅靠土司家的土地根本不够红军接下来的口粮,于是红军战士们又从普通藏民田里收好的青稞中分出了一些。

在借粮的同时,上级严格要求借粮的战士们,在取粮的同时一定要看准藏民家里有多少人,给他们留足一年的口粮和播种的种子。

红军的纪律要求他们不能白拿藏民同胞的东西,于是在每户人家的地头,红军都会竖起一块木板,上面写明从这块田中收了多少粮食,又从中拿出多少重做军粮。

并且告诉他们可以凭借这块木板,将来到根据地换取等量的粮食或者钱财物品。

这次在毛尔盖地区的借粮行动,总共为红军筹集了40万斤粮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宝贵的军粮,红军艰难走出了松潘草原,最终到达陕北顺利会师,开创了世界行军史上的奇迹,为新中国的建立保留了一支顽强的火种。

一转眼已经八十年过去,当仁青卓玛家中找到当年红军借粮的凭证时,仁青卓玛又为什么拒绝兑现呢?

拒绝兑现真相浮出

这块被仁青卓玛的子女翻出来的模木板上署名是老庚,而这位老庚便是仁青卓玛的公公。

当年她刚刚嫁到这一家,就曾经听公公提起过那年有一大群人给他家收割青稞,并拿走了一部分当军粮的事情。

然而仁青卓玛却不知道借走粮食的正是路经这里的红军。

当时红军借了许多户人家的粮食,同样也为他们留下了一块同样的木板,但是在那个年代,革命前途尚未明朗,很多藏民都不太相信这木板上说的话,便都没当回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木板被意外损毁、遗失甚至被当成木柴烧掉取暖。

算上仁青卓玛家发现的这一块,整个松潘县也只有两块这样的木板被完整保留下来。

另一块已经放进了军事博物馆中,只剩下仁青卓玛家这块还在民间。

当政府工作人员询问仁青卓玛是否要兑换物品时,仁青卓玛果断拒绝,并回答说:“这债早就还清了。”

正当大家疑惑不解时,仁青卓玛向大家将缘由娓娓道来。

仁青卓玛出生在解放前,那时候她一出生几乎命运就已经注定,成为地主土司家的农奴,就这样忍饥挨饿还要为他们服务一辈子,就算嫁了人也不行,农奴也只能嫁给农奴。

当仁青卓玛成长为亭亭玉立的少女时,解放的消息传来。

当时她根本不明白“解放”两个字对她到底意味着什么,只知道那些欺压他们的地主和土司仿佛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一般。

再也没有人来强迫他们做些什么,再也没有人来强行收走他们刚打下来的青稞。

这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耕地,或许看着自己家里堆得高高的粮食,仁青卓玛才第一次知道了解放的含义。

然而,真正的解放却远远不是这样。

不久之后,镇上来了几个人,据镇长说他们是县里派下来的老师,来教大家读书写字。

不仅仅是小娃娃,就连成人、老人,只要想学的都可以到临时的学堂里学习,而且还不收学费。老师不仅仅教汉语汉字,就连藏文都教,这一切都让仁青卓玛受益终身。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仁青卓玛也从一个妙龄少女逐渐成为了一个老太太,但是安宁稳定的生活却始终没有改变,甚至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毛儿盖地区修了公路,年轻人们想出去看看再也用不着坐着牛车赶路;

每个村子里都通了电,装了路灯,夜晚赶路归家的人也再也不会一不留神就掉到河里被冲走。

至于仁青卓玛家里,那一大片青稞田依然还在,稻谷的种子一年比一年好,自然收成也是一年比一年好。

同时家里还养了很多牛羊,这些都是解放之后共产党为她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故而仁青卓玛才说,红军欠的债都已经还清了。

当年的借粮实属偶然,然而红军就是依靠这点粮食走出了这片大草地,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而留下借条,则代表着红军铁一般的纪律,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亦是我军坚持到现在的信念与操守。

一块小小的木板,成为人民与红军之间关系的见证者,亦是人民军队为人民幸福而不断进取的见证者。

它已经成为党和人民之间亲密关系的纽带,无畏时间流逝,无论天南地北,这小小的木板,凝聚的是党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