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芯片不行,靠外国技术活着呢。”类似的声音,这些年你一定听过不少。每次有点风吹草动,什么“芯片卡脖子”、什么“造不出先进光刻机”,外界对国产芯片唱衰的声音就此起彼伏。可是,中芯国际最新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狠狠甩了这些论调一记响亮的耳光。
一份成绩单,简单几组数据,却让人“既惊讶又扎心”。营收2171.2百万美元,净利润同比增长56.4%,毛利率高达20.5%,整体产能利用率更是达到了国际水准的90.4%。更让人意难平的是,这些成绩是在缺乏顶尖设备、被全方位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实现的。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人一直在唱衰?又是谁在中芯国际的逆势崛起中被狠狠打脸?
回到几年前,中芯国际的处境堪称“墙倒众人推”。美国从2019年起对中国半导体进行技术封锁,一路加码到极限,不仅切断高端芯片的供应,还直接断了设备进口的路子。比如,制造先进芯片所必须的EUV光刻机,美国借助出口管制条例,直接施压荷兰的阿斯麦公司,拒绝向中芯国际出售。
说白了,这种封锁是要让中国半导体产业“死路一条”。没有最先进的设备,就别想突破高端芯片制程技术;没有高端芯片,相关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和通信设备)竞争力自然大打折扣。彼时的中国芯片行业,外界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一场“生死考验”。
可吊诡的是,这场压迫并没有压垮国产芯片,反而让中芯国际实现了逆势成长。不仅挺过了“封杀潮”,还逐渐显现出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上的影响力。这一次亮眼的财报,就像是对外界唱衰声音的一次集体“还击”。
当然,这份成绩单不是凭空而来的。中芯国际的成长,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奇迹”。面对设备被封锁、技术受限的现实,他们只能另辟蹊径,加大科研投入,自主研发、步步为营。
比如,许多人提到中芯国际的技术进步时,绕不过一个关键人物——梁孟松。2017年,他从台积电辞职,加入中芯国际,带领团队实现了14nm FinFET技术的突破。这一工艺虽然不是最顶尖的,但其量产和商业化水平已经足以在全球市场上分得一杯羹。而这次的财报显示,中芯国际的14nm制程已经进入稳定盈利阶段,部分领域甚至开始向12nm进军。
但不要误会,逆势崛起不代表毫无压力。在高端制程(如7nm及以下工艺)上,中芯国际和台积电之间仍有较大的技术代差。要知道,台积电的7nm工艺早已大规模量产,并广泛应用于高端芯片市场,而中芯国际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如此,中芯国际能在封锁的夹缝中做出这样的成绩,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如果说中芯国际是国产芯片制造的支柱,那华为就是带动整个产业链突破的先锋。近几年,华为通过自主研发,推出了麒麟芯片、鸿蒙系统,以及相关EDA工具(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为国产半导体的突围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华为的新一代智能手机所用的芯片,就是由中芯国际代工完成的。这一合作模式背后,是国产芯片产业链的逐渐完善。从设计(华为)到制造(中芯国际)再到封装测试,国产替代正在一步步形成闭环。
这些“组合拳”不仅为华为自己解决了燃眉之急,也让外界看到了国产芯片的潜力。正如某外媒评论的那样,“中国的半导体企业虽然被封锁,但它们学会了如何抱团取暖。”
提到芯片制造,不得不谈设备的困境。没有顶尖设备,就像工人没有好工具,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中芯国际在这一点上就吃了大亏。
比如,光刻机作为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中国目前仍然无法完全自主生产。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只有荷兰阿斯麦能做,国产光刻机的技术水平还停留在相对落后的DUV阶段。尽管如此,中芯国际并没有被设备困局困住。通过不断优化现有设备,并与国内设备厂商合作(如上海微电子),他们逐步提升了生产能力。
光刻机难以突破,其他设备呢?国产替代其实已经有所突破,尤其在一些关键设备领域,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正在逐步赶上国际标准。比如,北京中微半导体在刻蚀机方面已经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只要这个趋势延续下去,中芯国际未来完全有可能打破设备依赖的瓶颈。
说到底,中芯国际在技术封锁下的突围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胜利,更是整个国产半导体产业的一次强心针。但需要正视的是,中芯国际最大的挑战,依然是与台积电、三星这样的国际巨头之间的差距。
中芯国际目前的14nm制程工艺,虽然能够满足大部分中低端芯片的生产需求,但要追赶台积电的7nm、5nm甚至3nm制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需要技术上的飞跃,更需要资金和人才的持续投入。
但有趣的是,台积电方面最近也传来一些“焦虑”的声音。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此前公开表示:“大陆企业造不出高端芯片。”这句话看似霸气,背后却透露出对中芯国际技术追赶的隐忧。毕竟,在一些中低端市场,中芯国际的成本优势和市场份额正在快速扩大,逐渐侵蚀台积电的“地盘”。
说到芯片技术竞争,人才无疑是最关键的变量之一。近年来,国产半导体领域出现了明显的“人才回流”现象。不少原本在海外顶尖企业工作的华人科学家,选择回国加入中芯国际、华为等企业。这些顶尖人才的加入,为国产芯片的突围注入了新鲜血液。
但仅靠引进是不够的。中国半导体行业必须更加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为技术创新提供更深厚的基础。毕竟,造芯片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长跑。
美国的封锁,虽然一时给国产芯片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但也成了倒逼自立自强的契机。从中芯国际的成绩单来看,国产半导体不仅有能力顶住压力,还有潜力实现超越。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