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向晖回忆写稿挨批,毛主席:没有我,中国人民没有现在的成就?

大国知史 2024-12-04 10:27:14

1960年,彼时正值冷战,世界各地局部地区仍烽火连天。

这一年也是非洲独立年,有17个国家从殖民者手中被解放出来。

同年六月,我国各大全国性组织邀请了60多个国家的700多位朋友来华。

在郑州,毛主席为表热烈欢迎第三世界的朋友们,嘱咐熊向晖为此撰写一篇通讯稿。

然而,熊向晖却因一句话与毛主席起了争执。

刀口舔血的笔杆子

此次负责撰稿的熊向晖非同寻常,他既不是传统的书生文人,也不是目不识丁的武人。

之所以能被毛主席选中作为撰稿人,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

他是被毛主席誉为“一人能顶几个师”的红色特务!

熊向晖出生于安徽凤阳的一个官宦世家,家中排行老五。

所谓“英雄出少年”熊向晖能有日后傲人的成绩,少不了他与生俱来的智慧。

对于文字,熊向晖可谓是走马观碑、过目不忘。

于是乎,熊向晖一路高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那饿殍遍野的中国当上了清华的高材生。

在平凡人眼中,清华的学子已是尘世间的天花板级别的存在,然而,这对熊向晖而言只是一个跳板。

正是在清华大学,他迎来了自己一生的转折点——加入国军。

1938年春,被誉为“西北王”的胡宗南面见湖南战地服务团团员,期望从中挑出几位青年才子来为己所用。

“胡选”一向严苛,可谓是万里挑一。

高居中将的胡宗南亲临现场,手执名册依此提问,他在众人的姓名后面画上圆圈,意味着满意程度。

大多数人只有一个或两个圆圈,唯独熊向晖拿下了四个。

次日,胡宗南便派秘书来请熊向晖谈话。

待到5月初,熊向晖被胡宗南保举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习。

次年3月,熊向晖毕业并被调往胡宗南身边。

就此,熊向晖一路从侍从副官升任机密要书。

在旁人看来,熊向晖此次乃是平步青云,坐上了国民党的政治火箭了。

然而,早在“胡选”前,熊向晖早已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次面试正是受党组织委派,潜藏在胡宗南左右。

往后十数年间,熊向晖锲而不舍地将国军高层的内部情报送给我军。

譬如,1943年,彼时的中华民族正陷在抗战的泥沼中。

明面上,国共两党正处于第二次合作阶段,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兄弟政党。

背地里,国民党反动派始终处心积虑地谋划着摧毁我党,实现一党专政。

而作为胡宗南身边大红人的熊向晖,就在此时截获了一份机密情报:胡宗南为进攻陕北地区作的战略部署。

熊向晖当机立断,将该情报送交我党中央,破获了这桩大阴谋,有力地保卫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安全。

而在建国后,更是因为功绩显赫,被周总理委派至外交战线工作。

“人民”之争

时间来到1960年的夏天。

正是因为熊向晖才识宏博、雅量高致且对外交事务熟稔于心,所以才被毛主席委派去撰写通讯稿。

此次撰稿非同小可:主题紧紧围绕着“民族解放运动”,是用于与西方国家阵营作意识形态对抗的。

毛主席对众位来自第三世界的领导人坦言,自己不太了解非洲的政治与历史,因而请来宾们自行介绍一下。

实际上,此次会议并不是礼节性的茶话会,而是一次定调的“展演”

毛主席听完来宾们对自己国家的革命历史与大政方针的介绍后,不仅表现出肯定,认可他们的民族解放大大加强了第三世界的力量。

这使得世界不会被美苏两大阵营独占。

一方面,毛主席表态,中国始终站稳自己第三世界的立场,愿意与各个新兴国家站在一队。

另一方面,诸位来宾们实际上也是试探中国的态度,看看中国是否值得信赖。

鉴于此次会议对于国内外局势有着重大意义:在冷战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与诸多小国的关系。

熊向晖为此自然收集了不少谈话记录。

可当毛主席亲自审阅和修改稿件后,熊向晖却大感困惑。

原因是:熊向晖按照会议的记录,详实地将外宾们的话语都写入了通讯稿,可毛主席却执意删去部分内容。

包括“伟大领袖”与“中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取得了伟大成就”。

前者是毛主席特别强调要删去的。

毛主席向来虚怀若谷啊,不认为自己有盖世之功,更称不上“伟大领袖”这一名号。

毕竟,中国历代以来的封建皇帝,都在塑造个人崇拜方面,无所不用其极,若不与之划清界限,那便不是进步的共产党员了。

后者则是毛主席基于国情而要求删去的。

首先是“在毛主席领导下”毛主席认为并非缺自己不可,原因同前者一样,新中国的一切都是广大中国人民的功劳。

其次,毛主席认为,尽管历经十年的建设,但新中国是在内战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本来起点就低。

所以直至1960年,事实上也没有取得十分耀眼的建设成果,自然也谈不上“伟大成就”了。

共产党人的修养

熊向晖回忆写稿挨批,本以为详实撰写才是对的,但听了毛主席的解释后,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

起初,听闻此番训导的熊向晖还不以为意,辩驳历史的发展也离不开个别领袖的作用。

但在主席持之以恒地耐心开导下,逐渐使得熊向晖明白了主席的用心良苦,并领悟到一个伟大的共产党人的操守所在。

最重要的是,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熊向晖所持的观点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领袖与人民是不可分割的,二者同属一体。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便从多场城市暴动中见微知著,明白了农民阶级作为人民的最大基数,才是共产党的可靠盟友。

其后的二十余年,若不是亿万人民鼎力相助,小至粮食、衣物,大到枪支、弹药,都离不开人民。

而到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一方面,中央是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也正是有了勤劳的人民,才会有持续推进的工农业发展。

若没有人民,又怎会有美丽的新中国呢?

就像毛主席一直放在嘴边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前进的动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毛主席才强调要删去所有突出自己地位与作用的词句。

最终,熊向晖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粗浅地尊重事实,实际上是犯了错误,于是立马将主席圈点的词句都删去了。

所谓以小见大,毛主席在对于稿件的修改上不仅体现了他宽阔的胸襟与高远的眼光,更体现了他心怀人民,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操守。

正是有着老一辈革命家们的高风亮节,才有了后世的繁荣昌盛。

终其一生,毛主席都强调,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认清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个事实,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