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花蕾
位于东交民巷27号的最高人民法院院内,一棵标号为“110101A00686”的皂角树如同一位哨兵,伫立在审判大楼前的第15级台阶上,成为一棵“长”在“法律阶梯”上的树。
如今,这棵树已经310岁,见证了无数的硝烟与烽火,也听到过侵略者的枪炮声与国人救亡图存的呐喊。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个声音震动世界,也曾到达最高人民法院的院内,并穿过皂角树的树梢。岁月流转,皂角树已经成为最高人民法院鲜活的精神象征,见证着法律精神的代际传承,也见证着司法在时代浪潮中的每次脉动。
传承与坚守
阳光从皂角树稀疏的叶间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伙伴们年轻的脸上。这个皂角树下相聚的场景时常出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干警刘晓娴的脑海中。
2017年4月,刘晓娴走进最高人民法院,第一眼便被这棵皂角树吸引。她说:“尽管我来自有‘植物王国’之称的西双版纳,但是以前从没见过皂角树,十分新奇。”2017年至2018年,刘晓娴先后两次被借调到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发布处,累计跟班学习4个月。这段时间里,她时常听前辈讲述这棵树的故事。虽然讲述角度不同,但要素基本没有冲突。
西双版纳中院干警刘晓娴收藏的最高人民法院院中皂角树结的皂荚。刘晓娴 摄
彼时,最高人民法院因办公场所不足,经批准拟建设新的审判大楼,而这株皂角树的位置正好落在了审判大楼建设图纸蓝线内。这让决策者十分犯难。有人建议直接将树砍伐掉。这个建议被第一时间否定。除了感情层面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一级古树明确受到法律保护。经讨论,解决方案之一是将皂角树迁移至别处。但专家评估后认为,树龄过大,移植不当或将导致皂角树死亡。最后,领导层决定将这棵皂角树就地保护起来,审判大楼整体向后移动5米。在刘晓娴看来,这棵皂角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承载着最高审判机关作为法律精神的守护者,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示范意义。
刘晓娴用“金光闪闪”来形容那段日子。伙伴们是来自全国各地法院的宣传骨干,眼中闪烁着对法院新闻宣传工作的热忱。如何让人民群众爱看法院故事,如何树立人民法院和法官的形象,如何让威严的审判接“地气”,成为大家工作间隙的热门话题。
皂角树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彼时,地方中基层法院很少召开新闻发布会。西双版纳州两级法院(以下简称“西双版纳法院”)急需这方面的经验。刘晓娴第一次在最高人民法院参与新闻发布工作时,悄悄记下了工作流程,想着回云南后能用上。令她欣喜的是,在参与了两次新闻发布工作后,发布处的前辈让她也参与从前期筹备到召开会议,再到发布新闻稿件的整个流程。这份信任不仅给了刘晓娴足够的自信,还提高了她对法院新闻宣传工作的热爱。
采访中,刘晓娴反复称自己是个“幸运儿”。这段跟班学习的经历让她快速建立了对法院新闻宣传工作的认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2018年以来,西双版纳法院累计召开新闻发布会45场次。
回到云南后,刘晓娴同时要兼顾其他事务性工作。她说:“这种现象在中基层法院很常见。宣传干警都是多面手。”尽管如此,她仍然时常告诫自己要沉下心,往下扎根。在她看来,只有把“新闻触觉的根”深深扎进审判执行工作的土壤中,才能在严肃复杂的法院新闻中抓住最能引发人民群众共鸣的新闻点,才能在舆论的浪潮中坚守底线,才能将法院的工作成果和法治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新、快、接地气”是刘晓娴给自己定下的工作要求。2023年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她与同事以司法保护澜沧江及沿岸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策划“澜沧奔流里·法贯始终两岸碧”主题活动。在直播间里,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和西双版纳中院通过线上方式签署了《共护澜沧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倡议书》。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刘晓娴相信,这段经历在同批被借调到最高人民法院的人的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很多年后,有的伙伴已经不在宣传岗位上了,但是,相聚在皂角树下谈天说地,始终是他们午夜梦回后的最美场景。
激励与守护
世界环境司法大会、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司法合作国际论坛(2023)……提起曾经参与过的重大司法外事活动,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涉台湾司法事务办公室三级法官助理郭财顺如数家珍。他清楚地记得每一项活动的举办时间与行程安排,精确到日期。他时常回想一个画面,10月底,黑色的皂荚渐渐挂满在枝头,风吹过,几个皂荚应声落地,行人纷纷驻足捡拾,如同得到一个宝贝。
在2021年与2023年,郭财顺被借调到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合作局,负责司法外事活动的联络工作。他说,这些经历在往后的岁月里时刻激励着自己。2023年9月19日,“中国—上合组织国家地方法院大法官论坛(2023)”开幕式在山东青岛举行。根据工作安排,郭财顺留在北京做会议后方保障工作,其他同事则前往青岛负责现场会议保障工作。此时,恰逢海牙国际私法协会秘书长克里斯托弗·贝纳斯科尼到访最高人民法院,需要一名精通英语的翻译。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于小羽找到他说:“小郭,临时有个重要外事活动,需要给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和外宾当翻译,你要不要试一试?”
“这次机会十分难得,我虽然心里很忐忑,但还是爽快地答应了。”时隔一年,郭财顺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有些紧张。虽然他事前拿到了一些关于参访流程和海牙国际私法协会的基础材料,但仍然担心自己翻译不到位,影响外宾的参访体验。直到参访结束,外宾对着他说出“Well done”时,他才如释重负。“临危受命,不辱使命。”郭财顺这样评价自己的表现。回忆起这些闪光时刻,电话那头的郭财顺开心得像个孩子。
盛夏时节,皂角树树荫长得十分浓密。郭财顺站在树下,完全感受不到几米外刺眼的阳光。他觉得这正如家人对他工作坚定的支持与无私的爱一般,不求回报、默默守护。借调的日子是繁忙的。2021年6月,郭财顺结束了在云南召开的世界环境司法大会的工作,刚回到北京,便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当他乘坐当天的高铁赶回家时,他的小儿子已经出生了。借调期间,岳父母一家全心全意照顾他的妻儿,让他能安心工作。郭财顺说,事业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郭财顺也曾听过资历深的同事讲过皂角树的故事。据他推测,凭借当时的技术,即使将皂角树移植到别处栽种,大概率也能存活。但是,当时的决策者仍然选择就地保护,不随意移动古树。这更能说明,守护皂角树被视为第一要务。在他眼里,“或许在那一代人心中法治的根基已经扎根很深了”。
这段借调的经历成了郭财顺人生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通过司法外事活动这个窗口,他对法治外交有了更深的理解。回到福建后,他更加努力地投身到人民法院的涉外涉台港澳司法工作中。
在借调期届满后,郭财顺带着几个皂荚依依不舍地回到福建。起初,他一直将皂荚放在书架上,当作珍宝收藏。直到近日,他想起种子的使命应该是生根发芽。于是,他决定等到合适的季节再将皂角籽种进土里。也许这棵皂角古树的种子也能在南方生根发芽,见证法治精神的代际传承。
考验与使命
2016年8月27日,在上海法官学院的一间教室内,除了一阵阵沙沙写字声,没有其他声响 ——一场法官入额书面考试,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我第一次来参加入额考试,因为我今年才符合入考标准。”彼时,陈佳莹任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自我介绍道。2010年,她成为黄浦法院行政一庭的书记员,3年后升任助理审判员。该院开展第一批法官入额工作时,她因担任助理审判员未满3年,而不符合入额条件。2016年8月,上海市启动第二批法官入额工作,拥有资格的她第一时间报了名。
千里之外,西双版纳中院副院长臧翠玲在得知要进行法官入额考试后,十分紧张。当时,45周岁的臧翠玲已经工作多年。“能不能通过首批法官入额考试,以及能否适应新的考试形式都是未知数。”臧翠玲心里充满忐忑。
与她们“同场竞技”的很多人都未曾想到,进入法院后还会有一场那样严格的考试在等着他们。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到来,很多人的法官职业生涯彻底发生了变化。2014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其中明确的一个重要政策导向就是,要对法官实行有别于普通公务员的管理制度,建立法官员额制,把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办案一线。
长年从事审判工作让臧翠玲对法官职业充满了敬畏感与使命感。她担心自己的职业生涯会发生变化。幸运的是,她顺利通过了法官入额考试,成为西双版纳中院首批员额法官之一。
司法体制改革后,对于臧翠玲而言,她看到的更多是司法体系的完善及司法保障的进步,法官实行单独职务序列管理,不再与行政级别挂钩。这有利于法官专注审判工作。目前,西双版纳中院实行的“一审一助一书”审判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审判质量和效率。令臧翠玲印象最深的是智慧法庭的引入,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让审判工作更加高效、便捷。
1993年进入法院后,臧翠玲去北京培训过多次,但每次来去匆匆,始终没能亲眼看到那棵“传说中”的皂角树。“那棵皂角古树并不孤独,我身边不乏拥有皂角树品格的人。”在她看来,基层法院很多法官如皂角树一般坚强且深沉。她用一位同事来举例,这位老法官比她入职早一年,拥有丰富的审判经验,三十年如一日,尽心做好审判工作。无论是年轻的书记员还是法官,都愿意向这位老法官请教业务问题,他总是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不吝啬为人解惑也是守护新一代法院人的体现。”臧翠玲笃定地说道。
基层法院是锻炼干部的练兵场。2023年,臧翠玲被选派到云南省勐腊县人民法院挂职锻炼。县级法院作为我国法院系统的基层单位,工作繁杂。基层难在哪?基层需要什么?臧翠玲深入基层,将以前的工作经验和学习经验,与当下的生活实践、工作实践进行结合并总结,从而弥合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沟壑,切实发挥自己在基层的作用。
分享与温情
在最高人民法院第12批法律实习生之一肖彦青的微信“朋友圈”里,一条标题为“日拱一卒、永远向前”的最高人民法院新闻被置顶。2023年4月底,肖彦青走进最高人民法院,开启在政治部办公室的实习生生活。“这注定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回首这段经历时,她颇有感慨。
“2018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并发表讲话。这次讲话的内容也成为北京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本书……”2023年5月4日,在最高人民法院举办的首届青年学习标兵表彰暨机关青年学习故事分享会上,肖彦青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了生动的小故事,给出了当代法律青年的答案。
肖彦青说自己与皂角树有着深深的缘分。在实习初期,她接到的一项任务便是担任讲解员,给同批法律实习生讲解最高人民法院院内的设置,第一站便是这棵皂角树。
“皂角树在中国并不罕见。其对土壤要求不高,在石灰质、盐碱地,甚至黏土砂石中均能茁壮成长。皂角树正直高大,如司法之守望;皂角树刺棘披身,象征司法之刚性;皂角籽可涤污秽,如司法之守正除恶;皂角树荫可遮阳,如司法之庇护孺弱;皂角树长寿,寓意司法之稳定延绵……”当看到这段关于皂角树的介绍时,肖彦青深受触动,想做一个如同皂角树这般的人。
这段实习经历让肖彦青养成了一些习惯,如跑步以5公里为起点。她说这个习惯的养成与参加健步走活动有关。2023年5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开展“奋进新时代 迈向新征程”健步走活动。肖彦青一路冲刺,进了前30名。院领导为她颁发奖品。她也深受鼓舞。肖彦青说:“通过这次实习,我拥有了和以前截然不同的眼界和格局。现在,我作决定时,自然会站在目前的高度来思考问题。”
今年5月,实习期结识的一位学姐分给肖彦青半个皂荚。这位学姐早在她实习前,已经进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皂角凝结了太多东西,这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她看来,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人通过实习相遇,因为共同爱好又成为朋友,此后的人生里,彼此或许还会相聚。
“如果没有这次实习生活和这些朋友,毕业后我可能会回广东。”毕业时,肖彦青选择留在北京,到出版社当了一名编辑。对于没能从事与法律紧密相关的工作,她丝毫不介意。她认为北京大学法学教育让她学到的不仅是法律本身,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奋斗,以日拱一卒、永远向前的恒心,来经营人生。我们的意义是将从最高审判机关取来的精神火种播撒在各行各业。这不正是皂角古树诉说的道理吗?”肖彦青说。
现在,肖彦青仍然会时常翻看微信群“皂角树之家”里的信息,看看曾经的“战友们”在群里分享工作与生活的近况。正像一位同期实习生在群里的留言:“皂角树的花语是留住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