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因贫困而终身未婚,张爱玲却一毛不拔,百万遗产宁可留给朋友

陶陶读历史 2024-10-10 12:30:24

说到民国才女,张爱玲是绝对绕不开的人物。她的才华,她的精致,她的新潮,让张爱玲年少成名,进而享誉全国。然而与她过人才华同样著名的,还有她的凉薄。

每个人的成长,都脱离不了他们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幸福与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性格。正所谓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然而很可悲,张爱玲的童年是十分不幸福的。

众所周知,张爱玲出身于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她的祖父张佩纶是光绪年间的高官,她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大女儿。她的外公是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而外婆则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

从小,张爱玲和她的弟弟张子静便过着锦衣玉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然而,富贵并不意味着幸福。父母的矛盾以及重男轻女,让张爱玲的童年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首先是重男轻女,从相貌上来说,张爱玲比不上她的弟弟张子静。从小,张子静就长得白白净净、唇红齿皓,颇受大人和佣人的宠爱。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必然先给弟弟留一份;有什么好玩的,必然先给弟弟玩。

每当这个时候,张爱玲总要大吵大闹、怒不可遏。而且,张爱玲还经常将自己的怒火倾泻在弟弟身上,时不时地就要摆出姐姐的架子,教训和惩罚弟弟。而每当这个时候,张子静的保姆就会“从中作梗”,让姐姐让着弟弟。

张爱玲的性格从来就没有“让”这个字,因此她从小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事事都赢过弟弟。

除了重男轻女,父母之间矛盾的加深,也在不断摧残着张爱玲姐弟的心灵。张爱玲的父亲名叫张志沂,他完全是个纨绔子弟。结婚后,他丝毫不改自己的公子哥脾气,每天花天酒地,到处嫖妓、纳妾、赌钱和吸鸦片。

而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则是一个经受过近代教育的新新女性。黄素琼素来心高气傲,对于这场包办婚姻,早就有诸多不满。见到丈夫烂泥糊不上墙,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因此夫妻之间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一开始是动嘴,到了后来竟互相投掷花瓶。而张爱玲姐弟则畏畏缩缩地躲在墙角,泪眼婆娑地看着犹如仇人一般的父母。但相比于弟弟,张爱玲总是故作坚强。

进入暮年的张子静,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声音依然不住地颤抖。他说:

“我不知道姐姐会不会害怕,可是现在想起来,她应该也是和自己当初一样恐惧吧!”

与那些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女子不同,黄素琼可不会忍受这种令人窒息的婚姻。就像娜拉一样,黄素琼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踏上了出国留学的道路。而与她一同前行的,还有她的小姑子——和她一样鄙夷张志沂为人的张茂渊。

黄素琼走时,张爱玲和张子静抱住了她的腿。虽然依依不舍,但是黄素琼依然决定走自己的道路。她狠狠心,撇下了一对儿女,提着箱子坐上了前往港口的汽车。这一年,张爱玲4岁,张子静3岁。

黄素琼的离去,非但没有让张志沂觉醒,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堕落。妻子离开后,张志沂搬回了上海老宅。他不仅继续吃喝嫖赌,甚至还将妓女娶回了家,让张家成为上海闻名的笑话。

张志沂曾多次给远在英国的黄素琼写信,说自己一定痛改前非,希望她能回到中国,与儿女们团聚。然而张志沂的信,并没有给黄素琼带来什么触动。她已经给丈夫太多机会,也失望了太多次。

到了后来,张志沂只好为张爱玲姐弟添了一个后妈。然而后妈的到来,却彻底引爆了张家表面平静的生活。张爱玲逐渐发现,父亲对待自己和弟弟,已经不像从前那么亲切了。姐弟俩稍微犯一点小错误,父亲就会毫不犹豫地甩来一巴掌。张爱玲心里明白,这是后妈吹来的枕头风。因此张爱玲几乎无时无刻地渴望着自由,渴望着脱离这个家庭。

1937年夏,张爱玲从圣玛利亚女校毕业。在已经回国的母亲的影响下,张爱玲也萌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然而张爱玲的这个想法,却招来后妈的冷嘲热讽。

和父亲一样,后妈也是个瘾君子。由于坐吃山空,张家的财富早已不如从前。如果张爱玲去留学,夫妻俩哪有钱抽大烟呢?不仅如此,后妈还用尖利的语气讥讽张爱玲的生母:

“你母亲离了婚,还要干涉你们家事。既然放不下这里,为什么不回来?可惜她迟了一步,回来也只能当姨太太。”

后母的讽刺,让张爱玲怒不可遏,也最终加深了两人的冲突。1937年秋天,后母故意找茬,抽了张爱玲一巴掌。回过神的张爱玲本能地要还手。结果后母却让两个佣人架住张爱玲,而自己则恶人先告状,说张爱玲殴打自己。

黄素琼

怒不可遏的父亲不由分说,从楼上冲了下来,对着张爱玲拳打脚踢。若非老佣人不顾一切将她护住,张爱玲才没有被父亲打死。

随后,张爱玲便被父亲软禁了起来,片刻不能出门。然而到了1938年初,张爱玲趁两位警卫换班的空挡,离开了这个万恶的封建家庭,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来。

而弟弟张子静呢?却继承了父亲的懦弱,每次挨打,他都像没事人一样。但是姐姐出逃,也激发了张子静潜藏在内心的叛逆,他也想逃出去。

张爱玲逃出家庭后,投奔了自己的母亲。而此时,黄素琼已经花光了自己的财产,生活十分拮据。负担张爱玲一人的学费,已经让黄素琼捉襟见肘了。

不久后,张子静也找到了母亲,希望他能收留自己。然而黄素琼却说,自己的经济能力只能负担张爱玲一人。张子静回忆那天,他身上所有的,只有他用废报纸包着的一双篮球鞋,这是他最心爱的礼物。

母亲的拒绝,让他的心彻底凉了。他紧紧抱着自己的篮球鞋,呜呜地哭了起来。父亲不疼、母亲不爱,和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姐,也只是偶然掉落几颗眼泪。能够抚慰自己的,只有那双篮球鞋。

黄素琼

相比于张子静,张爱玲有着惊人的天赋,她也确实做到了自己小时候的誓言——事事都比弟弟要强。在英国留学时,张爱玲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姑姑张茂源曾不止一次拿张爱玲和张子静比较。她对张子静说:

“你看你姐姐,随便拿一本书,都能用英语读出来,哪怕是物理和化学。”

或许张爱玲是天生的天煞孤星,继与父亲决裂后,她又和母亲的关系也破裂了。原来,张爱玲曾拿到一笔800元的奖学金。而这笔钱,让张爱玲倍感鼓舞。然而令张爱玲诧异的是,母亲竟将这笔钱偷偷拿来,在牌桌上输得一干二净。

在张爱玲心中,这笔钱是证明自己过人才能的象征,甚至是自己一张“生存许可证”,是“这世界上最值钱的钱”。然而,黄素琼却不经她同意拿走了这笔钱,还输在了牌桌上。在张爱玲看来,这无异于背叛。

对于女儿的愤怒,黄素琼感到不可思议。为了张爱玲的学业,她已经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区区”800元,又算得了什么?

母亲无所谓的态度,让张爱玲下定了与母亲背离的决心。张爱玲说:

“二婶(生活中对母亲的称呼)怎么想我不管了,母亲花在我身上的钱,我一定要一分不少地还回去!”

经由这次“背叛”,张爱玲的心灵愈发封闭。在她看来,亲兄弟要明算账,最好的情况就是两不相欠。后来,张爱玲靠写文章发了大财,曾给自己母亲送了二两小金条,说是还母亲的。然而张爱玲的行为,却让黄素琼激动地落下泪来:

“就算我不过是个待你好过的人,你也不必对我这样!”

因此,黄素琼退回了金条。

张爱玲在亲情方面两不相欠,也反映到她与弟弟的关系上。与姐姐一样,张子静也想通过文学出人头地。

1943年秋,张子静和同学合办了一个名为《飙》的刊物。当时,上海正处于日军的占领之下,张子静希望用自己的杂志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一场暴风雨。编辑对张子静说:“你姐姐是上海滩最当红的作家,哪怕她写几百字的短文,也可为刊物增色不少。”

张爱玲和弟弟

张子静一听有理,于是前往张爱玲的住处,找姐姐约稿。面对弟弟的请求,张爱玲却只是呵呵冷笑:

“你们办的这种不知名的刊物,我不会给你们写稿,这样会败坏我的名声。”

说完这句话后,她又指着桌上的一张素描说:“这张拿去吧,你们可以做插画。”这幅素描是张爱玲自己的作品,在她看来,这样也对得起她和张子静的姐弟情了。

张子静了解姐姐的性格,也从小被张爱玲拒绝惯了。虽然沮丧,但他也知道多说无益。回到家后,他自己写了篇小文——《我的姐姐》,然后配上姐姐亲手绘制的插画,算是给编辑交了差。

1944年10月,这篇短文在《飙》的创刊号上发表,果然吸引了不少读者。一开始,张子静还担心张爱玲会对此文不满,以她的尖刻性格,肯定会在报纸上反驳。后来,张子静将自己的“处女作”交给姐姐审阅。张爱玲只是看了两眼,也只是不置可否,最终才让张子静放下了心。

与张爱玲的光辉夺目相比,张子静即使毕业于复旦,但是依然黯淡许多。和决绝的张爱玲相比,张子静始终脱离不了自己的原生家庭。

父亲张志沂对待他,连起码的父母心也没有。此时他由于投资失败和吃喝嫖赌,早已穷困潦倒。为了省钱,父亲不愿为他置办婚礼。张子静性格内向,手上也没什么钱。童年的阴影,让他惧怕婚姻。害怕自己的生活,将像父母一样不幸。就这样,张子静的一生竟就这样被耽误了。

不仅如此,父亲还会借助各种名目,找张子静要钱。一次,他从扬州回上海出差,父亲见他带了很多出差经费,却以保管的名义要了过来,然后花了个精光。

张子静找不到什么好工作,父亲又是个甩不掉的包袱,他的日子一天天的蹉跎下来。而张爱玲呢?早就抛弃了家庭,甚至连父亲去世都懒得回去看一眼。

相比于对家人的吝啬,张爱玲对待爱人却能一掷千金。张爱玲曾和大汉奸胡兰成结婚,两人大部分的花销,实际都由她来承担。后来胡兰成出轨护士,张爱玲甚至不惜当掉自己的银镯子,给情敌打胎。后来,张爱玲与胡兰成分道扬镳,她竟毫不犹豫地给胡兰成30万元的分手费。

1948年,张子静久未谋面的母亲出现在上海。得知此消息的张子静欣喜若狂,他专门从无锡赶往上海,想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然而可悲的是,对于张子静的热情,黄素琼却选择了冷漠和沉默。不久后,黄素琼抛下儿子再次出国,最终在1957年死在了伦敦。

母亲走了,接着姐姐也走了。1951年,张子静最后一次看望姐姐。在言谈中,张爱玲表达了自己的悲观。因为她落后于时代、写不了革命文学,而且她与胡兰成的交往,已经成为抹不去的污点。

1952年,张子静成为一名教师,在浦东乡下教书。8月时,张子静回到市区,想去看望一下姐姐。但是到了她的公寓,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原来,张爱玲早就搬到香港去了。

最后一位至亲也走了,张子静彻底成了孤家寡人,对于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冰冷、多么孤独的悲惨世界啊。他走下楼,号啕大哭。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街上来来往往都是穿人民装的人。我记得她说衣服太呆板,她是绝对不穿的。或许因为这样,她走了,走到一个她追寻的远方,此生再也没有回来。”

时光流逝,张爱玲后来去了美国,和一个美国人有了一段短暂的婚姻。她曾想通过自己的笔重塑辉煌,但她却悲哀地发现,自己的文章并不被美国人欢迎。中文对于美国人来说,实在太小众了。

就这样,张爱玲过了一段相当困窘的生活。她几乎每个月都在搬家,都在为吃饭和住宿而发愁。

但是到了70、80年代,事情却有了转机。原来张爱玲的作品在香港和台湾再次火爆了起来,一时间她的小说洛阳纸贵,并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稿费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美国,张爱玲又成了腰缠百万的富婆。

而此时呢?张子静仍守着自己40平方米的房子,和姐姐过着同样孤独的生活。然而张子静除了孤独,还有贫穷。

过了一段时间,张子静突然听到了“已故作家张爱玲”的传闻。于是他疯狂地询问姐姐的下落,虽然多年不联系了,但是血毕竟浓于水啊。在侨务人员的帮助下,张子静好歹还是取得了姐姐的联系方式和地址,并洋洋洒洒写了几封信,表达了自己对她的问候。

然而信寄出去后,却犹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直到半年后,才收到姐姐的回信。在信中,张爱玲表示:

“消息闭塞,有些话是这样离奇,传说我发了财,又有一说是赤贫。其实我勉强能过,等以后大陆再开放了些,你会知道这些都是实话。没能力帮你的忙,是真觉得惭愧,唯有祝安好。”

姐姐的回信,还是一如既往的冷漠。然而,张子静的心依然暖洋洋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姐姐就是这样的性格。他在回忆中这样说道:

“我了解她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是想念,没有抱怨。不管世事如何改变,我和她是同血缘。亲手足,这种根底是永世不会改变的。”

1995年9月18日,张爱玲孤独地死在了自己的公寓中。按照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她在美国居住过的最好的房子。按照遗嘱,她把所有财产都留给了自己好友——宋淇夫妇。至于弟弟张子静,她并没有考虑过。

实际上,张爱玲当然可以帮助自己的弟弟,然而她始终不愿这么做。即使弟弟穷困潦倒,孤苦一生,自己的娘家从此绝后,她也满不在乎。或许从小到大,她被伤得太深了。张子静说:

“她的心灵早就建立了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自卫,自私,自我耽溺。”

而这些性格,也注定张爱玲不会成为兄弟的助力,更不可能成为现代人经常讥讽、鄙夷的“扶弟魔”。虽然这点让很多人感到不快,但是张爱玲有权这样选择。未受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张爱玲死后,张子静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姐姐的著作。而巧合的是,手一翻就是那篇《弟弟》。重温那些熟悉的文字,眼泪再次落了下来。他说:

“书中“很美”的我已经年老,没志气的我,庸碌大半生,仍是一个凡夫。父母生我姊弟二人,如今只余我残存人世了。”

再往后的岁月,早已退休的张子静独自住在自己40平方米的小屋里。每当到了白天,无论多冷,他都会把小屋的门敞开。他希望自己的邻居们路过时,能探过头看自己一眼。他希望自己离世后,能被人及时发现。

1997年,张子静也走了,走得是那样的悄无声息。不知他走时,是否像姐姐那样冷清。虽然没有文字表述当时的情景,但我依然希望他的葬礼能够热闹一些。对于他来说,世界已经足够冰冷和无情了。

4 阅读: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