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隶属河南省周口市,历史悠久。8000年前,伏羲在此建都,名“宛丘”。5000年前,神农氏迁于此地,改名“陈”。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分封帝舜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辖十四邑。公元前478年,楚国灭陈(陈国历25世,国祚568年),置县。此后,楚国南征北战,于楚怀王在位前期达到极盛。
公元前229年,秦昭襄王不讲武德在武关扣押了楚怀王,楚国拥立楚怀王之子熊横继楚王位,是为楚顷襄王。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拔郢,楚顷襄王不敌,败走城阳(今河南息县),后迁都于陈(陈郢)。公元前272年,楚顷襄王派太子熊完(即楚考烈王,武王墩墓主人)入秦为质,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患病,熊完在黄歇的帮助下逃回楚国,同年秋,楚顷襄王去世,熊完即位,葬父亲于陈郢。
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迁都矩阳(今安徽阜阳太和县)。随着合纵伐秦的失败,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陈郢为楚都仅38年。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率60万秦军直扑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昌平君与项燕无奈,退守吴越旧地,昌平君被拥立为楚王。公元前223年,广陵城之战中秦军获胜,昌平君被流矢射中身死,项燕自刎而亡,存在800余年的楚国,彻底灭亡。
楚顷襄王墓,位于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大连乡瓦房庄村,距离新蔡河200米,地面上有两座墓葬相连,形似马鞍子,当地人称“马鞍冢”。早些年,村民在马鞍冢上取土时曾发现过铜墩、带钩、错银双蛇头承弓器等文物。
1981年春,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对“马鞍冢”正式考古发掘,历时3年时间,根据周口市文化局整理的《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发掘简报》得知:“马鞍冢”为2座战国晚期中大型楚墓,北冢高2米,墓室平面呈“甲”字形,长16.6米、宽15.3米,七级台阶,墓道残长9米;南冢高4米,墓室平面呈“中”字形,长14.5米、宽13.48米,五级台阶。
2座墓葬分别在东汉末年及隋唐时期被盗,棺椁腐朽坍塌,几无器物存在。幸运的是,墓冢西侧50米处还存在2座完好的大型车马坑,“甲” 字形墓葬车马坑随葬车8辆、马24匹,是河南地区已发掘的楚国车马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从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车马器及陶器。
考古人员根据“马鞍冢”墓葬形制以及出土器物断代判断——“马鞍冢”为战国晚期楚王墓葬,因只有楚顷襄王死后葬于陈且无迁葬的可能性。因此,将规格较高的“中”字型墓冢确定为楚顷襄王墓,“甲”字型墓冢为楚怀王后(楚秦襄王生母)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