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毛主席的女儿,李讷相较于她的哥哥姐姐们,要幸运的多,她是伴在主席身边时间最长,享受最多父爱的孩子。
这些年来,除了一些家族祭奠活动外,人们很少看到她的身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讷都处于深居简出的状态。
可能在多数人看来,作为主席的女儿,李讷的生活及吃穿用度不说是富足,也应当是舒适安逸的。
可实际上,李讷的生活就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常,朴素而平凡,甚至可以说是寒酸,就连友人前去拜访时,都忍不住落了泪......
“大娃娃”和“小爸爸”
1940年8月,李讷出生了,毛主席没有将女儿送去保育院或者托儿所,而是将其留在自己身边照顾。
众所周知,毛主席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一工作起来就是十几个小时,常常忘记吃饭和休息,这可把周围的工作人员愁坏了。
不过,大家还有一个屡试不爽的“秘密武器”——小李讷,因为毛主席在47岁时才迎来这个宝贝女儿,所以对她格外疼爱。
每当小李讷蹦蹦跳跳地出现在视线中时,毛主席总会放下手头的工作陪女儿玩会儿。
于是,每当工作人员希望毛主席能稍作休息时,便会哄着李讷去到主席的办公室。
1947年,蒋介石调集大军对陕甘宁地区进行围攻,在撤离延安时,毛主席还抱着李讷说:
“看看飞机轰炸声、炮火声,也是对你的锻炼啊!”
不久之后,形势愈发严峻,为了女儿李讷的安全,毛主席不得不忍痛与她分别,将她送往了安全的地方。
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父女俩虽然身隔两地,但心却紧紧相连,两人还不忘互通信件,小李讷还会将自己涂鸦的画作寄给父亲。
父女两人再次相见时,已经是半年后了,毛主席在看到女儿后,早早地就张开双臂呼唤:
“大娃娃,好娃娃,爸爸可想坏你了!”
李讷也“一溜烟儿”钻进了父亲的怀里,亲昵地喊着:“小爸爸,小爸爸。”
小李讷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拉着父亲散步,从最初的一个手指头,到后来的两个、三个……
她就这样一直拉着父亲的手,从延安走到了西柏坡,又从西柏坡走到了中南海。
那时的李讷正值“淘气包”的年纪,每当看到毛主席背着手来回踱步时,她和一群小伙伴们便会悄悄地跟在身后模仿。
这一跟,就是一大串,不知不觉间,毛主席身后已经有了一个长长的“尾巴”了。等毛主席反应过来转过身来时,孩子们嘻嘻哈哈地一哄而散。
这天,毛主席的身后又长出了一股小“尾巴”,这一次,毛主席注意到了,不过他并未戳穿,而是继续踱步。
走着走着,毛主席突然停下脚步,给孩子们来了个“突然袭击”,孩子们又开始跟主席玩起了躲猫猫,玩得很是投入。
毛主席有一大爱好,那就是游泳,在李讷很小的时候,便已经开始跟着主席去河里游泳了。
不过,在毛主席这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不许用救生圈,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子女们勇敢、自强的性格。
有一次,毛主席带着李讷游泳时,恰好遇到那天风浪特别大。工作人员担心李讷的安全,便悄悄地将救生圈套在了她的身上。
毛主席发现后,立刻让工作人员将救生圈取了下来,坚持让李讷直接面对风浪的挑战。
这一举动让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感慨主席真是太“严厉”了。事后李讷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却表示完全理解父亲的用心。
毛主席是了解李讷的水性的,他希望李讷在这小小的“问题”面前,不要退缩,而是迎难而上。
而且,当时的浪看着厉害,实则当你下水真的去感受的话,才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可以?”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意识到了对干部子弟教育的重要性,那时,在干部子女间悄然兴起了一股“攀比之风”。
孩子们竞相炫耀自己的家庭背景、父母的职位高低,乃至每日上学所乘坐的交通工具,这一幕幕让毛主席深感忧虑。
这显然是在培养“贵族子弟”,作为干部子弟,更加要以身作则,只有经过大风大浪,方能磨练出其意志。
李讷步入大学后,卫士李银桥出于一片好心,想要减轻她的负担,便暗自决定驱车前往学校接她回家,还贴心地带上了饼干等小零食。
没多久,这事便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李银桥刚打算解释,毛主席便说:
“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要搞特殊?”
1960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带头减少粮食定量,很长一段时间不吃肉,不吃蛋,平日里只是吃些青菜。
那段时期,李讷像平常人家的孩子一样,天天在学校吃食堂,从不会因为李讷是自己的孩子而比别人“高人一等”。
李讷时刻谨记毛主席的对她的教诲,穿着朴素,从未因自己是领袖之女而享有丝毫特权,学业上更是名列前茅。
在旁人看来,李讷不过是一个平凡而优秀的女大学生,直到很久以后,他们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位低调谦逊的女孩竟是毛主席的女儿。
在生活上,毛主席对子女的要求十分严格;而在教育上,又似乎不那么“严格”。
他并不希望子女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终日埋头苦读,只为应付考试,最终沦为“书呆子”。
相反,他鼓励孩子们自由思考,勇于探索,不必非要做政治家或科学家,只要能够自给自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劳动者,便足以自豪。
毛主席之女李讷的平民生活
1970年,李讷恋爱了,对方是一个东北人,出身工人家庭,是招待所的一个服务员,名叫小徐。
两人一个动一个静,性格极为互补,两人的感情,是在劳动中建立起来的。
李讷被小徐的朴实和真诚深深打动,她看重的,是小徐的为人,并不在乎他的工作。
婚后,两人育有一子,可很快,两人之间的感情就出现了裂痕,李讷,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才女,思想深邃,学识渊博;
而小徐没上过学,他的思想相对简单直接,难以与李讷产生共鸣;而李讷的静,是只要拿起书,便“放不下”的静,小徐则是一点也静不下来。
在内外因素的交织下,两人的感情逐渐消磨,矛盾日益加深,最终,他们选择了离婚,孩子则由李讷抚养。
此后,李讷带着儿子搬到了北京西郊的一处静谧小四合院,开始了平凡而朴素的生活。
在这座小院里,李讷像普通百姓一样,排队买菜,拉着板车卖煤球,即便是购买肉食,也仅仅是吝啬地挑选一毛钱的分量。她的生活,已经彻底平民化了。
这一切,都被李银桥夫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曾试探性地询问李讷是否有再婚的打算。
但李讷担心自己的身份特殊,对方可能也不会同意,便婉拒了李银桥夫妇的好意。
李银桥有个老战友,名为王景清,此人不管是从文化水平还是政治水平上,都与李讷十分契合。
最重要的一点是,王景清这个人憨厚、老实,不会耍心眼子,是个实实在在过日子的人。
最终在李银桥夫妇的撮合下,李讷和王景清走到了一起,并于1985年举行了婚礼。
婚后,王景清几乎是揽下了所有的家务活,两人就像平常夫妻那样,逛逛街、买买菜。一次,王景清去买菜时,路口的卖肉师傅还感慨地说:
“过去啊,她(李讷)只舍得买一毛钱的肉,太少了,我都没法儿切。现在你来了,她的日子好多了。”
其实,王景清虽然每次买菜都买得多,但这些肉都会分好几顿来吃,依旧保持着节俭的习惯。
不过夫妻俩在一件事上很是舍得,那就是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两人省吃俭用,哪怕勒紧裤腰带,也绝不会亏待孩子。
李讷和王景清还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书法。每日闲暇之余,两人都会切磋一番,享受着笔墨间的乐趣。
1993年,彭志珊还专程前去拜访了李讷,在去往的路上, 彭志珊还想着,李讷的生活必然是十分讲究的。
可当他真正踏入到李讷的住所后,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由得为之一惊,家里不论是从装修来看还是从摆着来说,都十分简朴。
而李讷身上穿的,也只是一件普通的浅蓝色上衣。在用手轻轻触碰四周的墙壁,还能见到散落的白灰,看着这些景象, 彭志珊不禁眼眶微红。
两人交谈完后,彭志珊起身告别时,还发生了一件小插曲。由于沙发年久,他的裤子被沙发露出的弹簧撕开了个小口。
李讷见状,连忙道歉,并让丈夫拿来了针线欲将其缝补。彭志珊却笑着摆手说:
“一个小洞,又有什么关系呢?看到您这简朴的生活,我才是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步入晚年的李讷,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王景清便带着她四处求医问药,为了能更方便些,还专门买了辆三轮车。
他们就这样相濡以沫,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雨与坎坷。
结语
李讷,作为毛主席的女儿,她的成长经历无疑是对毛主席教育理念的最佳诠释。
她像普通孩子一样,在学校食堂用餐,从不因家庭背景而自视高人一等。她的穿着朴素,从未享受过特权。
毛主席在教育子女时,既严格又开明,他严格要求子女在生活中保持朴素与谦逊,不追求物质享受;
而在教育上,他则鼓励孩子们自由思考,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必拘泥于应试教育的框架。
尽管身为伟人之后,李讷却并未沉浸在世人所想象的荣华富贵之中,相反,她十分低调且朴素。
在她的家中,装修简朴,甚至墙壁上的白灰都显得斑驳,李讷的穿着也同样朴素,一件普通的浅蓝色上衣,足以彰显她的低调与谦逊。
这样的生活状态,与人们印象中领袖子女的形象大相径庭,却让人感受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真实与质朴。
参考资料
王景清与李讷走过近30年岁月:风雨携手朴素人生. 海南日报
毛泽东小女儿李讷的婚事. 天津政协
《真情毛泽东》系列之十 毛泽东和李讷. 党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