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知道的心理学:别轻易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霖弘看情感 2024-10-07 20:18:49

◆贴“后天属性”标签

◆标签要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给孩子贴“正面”标签

“我们家孩子从小就胆小,在课堂上连话都不敢说。”

“我们家孩子从小就挑食,不爱吃蔬菜,就爱吃肉。”

“我们家孩子太懒了,从小就宅,不爱出去和小伙伴儿玩儿。”

……

如果你恰巧经过宝妈扎堆的地方,一定会听到这样的对话。很多做父母的,喜欢给孩子贴上某个不好的标签,例如“笨”“懒”“没出息”“没希望”等。可家长们或许还不知道,一旦给孩子贴上标签,想要撕下来就没那么容易了,有的甚至一辈子都撕不下来。

被贴上负面标签后,孩子就会让自己的行为与这个标签相贴合,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标签效应”。孩子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的,有些错是天性使然,如淘气、好动等;有些是因探知未知领域的好奇心驱使。如果因此就给孩子贴上某些标签,孩子很容易会不自觉地趋近被划定的类别。

有个男孩,幼儿时就好动,家长和幼儿园老师都说他有多动症。上小学后,每次上课都坐不住,老师问他为什么,他直接回答说自己有多动症。其实这孩子并没有多动症,幼儿时期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什么都想了解,自然不容易安静下来,但因此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就让孩子接受了这个“标签”,他的行为也越来越向“标签”靠近了。

年少的孩子对很多事物、现象没有自己的正确判断,是非、黑白多是从父母和其他长辈那里得知的。在他们眼里,家长最具权威性,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往往家长给贴的标签,孩子就会直接“领受”了。有句话说得好,“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就是说,当一个孩子被父母说“笨”、说“懒”时,他就会认为自己是笨的、懒的,从而慢慢对自己失去信心,事事都懈怠。或许有些话并非出自家长本意,只是随口一说,但就是这些看似很随意的话,很可能会否定孩子某些本该优秀的品质和出众的能力。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负面标签不利于孩子成长,积极的正面标签多给孩子用还是可以的,而且用得好还会让孩子更自信、勇敢、阳光、开朗。当然,这种标签要贴得恰到好处,作为父母的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贴“后天属性”标签

家长给孩子贴标签时,有一点要特别注意,那就是给孩子贴“后天属性”的标签,一定要避免“先天属性”的标签。

给孩子贴“后天属性”标签,其实就是鼓励孩子的成长思维。孩子能够专心学习,就要适时夸赞孩子专注力强;孩子在帮助他人时,就要将孩子热心、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说出来;孩子不用家长叫,就主动起床上学,或者自己主动写作业、洗澡等,可以夸奖孩子自律性、自制性强等。只有经常将这些真实存在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孩子才能自然地追求卓越,并取得更大进步。

标签要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对孩子的评价,家长不能随意,不能今天对他的某种行为加以肯定和褒扬,而第二天就变成否定和贬低。这种前后不一、随心所欲的评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慢慢地,教育引导就失去了权威性。另外,父母双方间也不要有分歧,避免出现父亲肯定、母亲否定的不一致评价。其实,像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不一致的情况在现代家庭中很常见,尤其是父母双方教育理念不同的家庭。例如,有个孩子英语成绩很好,妈妈说他将来肯定能出国留学深造,甚至在国外生活;可是爸爸不但不肯定,还说孩子和妈妈都是崇洋媚外的表现。这种父母评价不一的现象会导致孩子认识模糊、观念混乱。

给孩子贴“正面”标签

心理学教授理查德·米勒针对五年级学生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学生,他贴上了“整洁”的标签;第二组学生,他给予了他们保持整洁的口头要求;第三组学生作为参照组,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和暗示。结果,被贴上“整洁”标签的第一组学生,表现最为整洁。

关于给孩子贴“后天属性”标签,我们说到了要贴真实存在的标签,不过这些标签都是正面的。如果孩子在一些行为或习惯上已经偏离了你的预期,如有的孩子爱说谎或者有的孩子胆小,这时候你肯定不能说他们是爱说谎或者胆小的孩子,而是给他们贴上“诚实”或“勇敢”的标签,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活成标签描述的样子。这也就是上述理查德·米勒教授实验的结果体现,也就是给孩子贴适当的“正面”标签,激发出你想要的特质。

贴标签对孩子的“自我认同”影响很大,所以,即使给孩子贴“正面”标签,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将坚持作为贴标签的重要依据

孩子都希望父母能肯定自己,但为了父母的肯定、表扬等,有些孩子可能会刻意或违心做一些事情,并不是发自真心。例如,孩子非常积极地帮妈妈做家务,在得到妈妈的肯定和表扬之后,就再也不做了。此时父母要关注孩子是不是坚持做某事,并且将坚持作为给孩子贴“正面”标签的重要评判依据,在看孩子行为结果的同时,更要看清他的动机。

2.根据完成程度贴标签

给孩子贴标签、肯定孩子,要根据孩子的完成程度来定。例如,孩子帮妈妈刷碗,孩子是仅象征性地用水冲了碗,还是将碗洗得干干净净。象征性地冲冲,只能说孩子“做了”,而将碗刷得干干净净,说明孩子“做到”了。如果不分完成程度,将这两种行为的孩子都贴上“勤劳”“替父母分担家务”的标签,那么象征性刷碗的孩子每次都会糊弄了事。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