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钉子户张秉爱:1992年全村搬迁她不走,后来结局令人唏嘘

牛辅饭前娱乐 2024-08-06 15:05:14

2002年的一个初夏,湖北省秭归县桂林村呈现出“人去楼空”的景象,这个村子里的所有人都搬离了这里。

但是,只有一户人家的烟囱里还升着缕缕炊烟。

这一天,桂林村的村干部又一次紧皱着眉头来到张秉爱家里,来回踱步,语重心长地劝告道:

“你出去看看,咱们村子里是不是就剩下你们家还没有搬走?”

“三峡工程是大事,搬迁出去咱们能享受更好的条件…”

但一旁的张秉爱仍是沉默不语,带着所有人不理解的执拗,埋头做着手中的活。

为什么桂林村的所有人都愿意搬迁,只有张秉爱要留下来做钉子户?多年过去了,这位“钉子户”后来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

桂林村举村搬离

1992年,国家做出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重大决定,并把正式动工的日期定在两年后。

一时间,知悉这个消息的人们有人欢喜有人忧。

欢喜之人明白这项工程虽然耗资巨大,但是却是利国利民、使福泽绵延后世的一件大好事。

而忧愁之人大多是居住在这项工程计划范围里的老百姓。

工程兴建之前,必须先进行整改,所以一些地区居住的居民需要搬离自己的家乡。

湖北省的桂林村也需要举村搬离,尽管他们深知兴建工程是一件大好事,但是他们仍然不舍得离开自己世世代代都生活的地方。

他们虽然想走出这里去见识更美的景色,但是那种憧憬仍然抵消不了他们对故乡的眷恋。

政府也十分体恤老百姓们的这种不舍和迷茫,于是他们让村干部代为公布政府的政策:

桂林村的村民们在搬离这里以后,可以住到政府安排好的库区里。

那里的生活条件比原本的桂林村好的多,也会给村民们发放拆迁款。

哀愁不已的桂林村村民听到这里,自然眉目舒展,展笑颜开。

大家都是普通人,追求不过都是好日子,利国利民,大家心里都明白。

自此,村民们就开始大包小包地收拾行李,准备前往库区居住。

虽然,在搬离过程中,很多人还是万分不舍,但最后他们还是好好跟这片土地告了别,含着泪离去,迎接他们的新生活。

桂林村的村民们都浩浩荡荡地搬离,只剩下张秉爱一户,坚定地呆在这里。

即使,她知道政府开出了许多优厚的条件,她的决定也没有丝毫动摇。

很多人都不理解张秉爱为什么非要当这个“钉子户”,其实原因很简单,她依赖着这一片土地还有对外的惶恐。

打从记事起,张秉爱就和脚下的这片土地打着交道,她精通所有的农活,也肯任劳任怨地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这片土地是她的精神支柱和所有的生活来源。

而且,她和其他村民处境不同,她不仅要养活残疾的丈夫,还要给正在上学的孩子们攒学费。全家的担子都压在了她一人身上。

虽然政府答应了给村民们补偿款,但是张秉爱想如果他们搬离了这里,失去了土地带来的收入。

仅仅靠着那有限的补偿款,这个家庭又能支撑多久呢?财粮殆尽的那一天,这一家人又会陷入怎样的困境里呢?

只是这样想想,张秉爱也害怕,她知道的东西不算多,可就是脑海里想的这些,就足以让她打了跟上大部队的退堂鼓。

渐渐地,她成为了桂林村唯一一个“钉子户”。

这名声并不光彩,但张秉爱也不管不顾,她并不是不满意政府开出的条件,也不是因为她贪心,想要的更多。

她恐惧外面崭新陌生的世界,恐惧自己畏手畏脚无法照顾好这一大家人。

是执拗还是无奈,谁也说不清,可能是她这这前半生,让她失了些勇气。

推着前进,连着的大山

很多年前,张秉爱到了适婚年龄,她或许也盼望过美好姻缘与爱情。

但没想到,转眼间,父母就为她定下一门婚事,也就是让她嫁给自己后来的身怀残疾的丈夫。

当时,张秉爱十分不解,她看着父亲紧握着几十块钱的彩礼,伤心与愤怒交加。

她又哭又闹,质问着父亲是否因为这几十块的彩礼,就愿意将自己嫁给一个残疾人?

而一旁的母亲闪着泪花,拉着张秉爱的手,解释道:

“不是这样的,孩子,我们只是想让你过好日子去!你父亲为你相好的那个孩子虽然有点残疾,但是他确实是个老实孩子!…”

最后,张秉爱虽然痛苦无助,但还是顺从着父母,嫁给了住在桂林村的丈夫。

桂林村虽然临江,在大山之外,但是生活条件只能算是比大山里好那么一点。

嫁到桂林村的张秉爱的日子注定还是辛劳的。

只是,父母说的对,张秉爱的丈夫虽然有些残疾,但是却是个善良的老实人。

起初对他没有任何感情的张秉爱经过朝夕相处,开始变得与其感情甚笃。

决定与丈夫好好过日子的张秉爱十分要强,她包揽了这个家所有的重担,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

而自从自己的孩子出生以后,为母则刚,张秉爱变得愈发坚韧起来。

再坚韧也遮掩不了辛苦,她好像被推着前进,而面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大山。

动摇的心

不愿意搬离桂林村,是因为她害怕离开农作的土地以后无法更好地供养他们读书。

但是后来,张秉爱动摇了,也是因为她的孩子。

长久以后,桂林村只剩下张秉爱一家人,她自然成为了人们眼中的“钉子户”,是拖后腿的人。

他们一天不搬离,这里就无法更好地开展工作。

而家人和孩子们自然也受到影响,这里没了其他人,自然就没了学校,孩子去只能去很远的地方上学。

对孩子成绩的影响自然显而易见而且名声也不好。

本是为了他们好好学习出人头地,怎么最后却把他们困在了大山里呢?

张秉爱望着儿子不声不响、无精打采的样子,心里也是焦急万分。

她开始怀疑自己做的决定是否正确,她不想自己的决定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于是在大家再次上门劝告的时候,张秉爱终于松口了,只是这和大家以为的相差甚远。

她表示自己愿意搬离,但是不想搬到库区,而是后靠搬到不远处相对安全的烂草坪上。

她始终不愿意离开这片土地。

最后的最后

很多人对张秉爱的举动再次表示不解,人们起初觉得她终于想通了搬离了桂林村,但是得知她搬往烂草坪以后,下巴大跌,觉得她真是想不开。

烂草坪,地如其名,无水无电,张秉爱只能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在这里用木板搭建起一个窝棚,相关部门也给了她补贴。

但是又倔又犟的张秉爱宁愿受苦也不想离开这片土地,搬往库区。

水电还不算是让张秉爱最发愁的,最让她愁眉不展的是移植到新土地里的果树,可是是因为不适应新环境,果树也蔫了吧唧,了无生机。

这下子,张秉爱又开始忧愁,可能这就是她的独特之处吧,愁着瞅着,她还是觉得,自己能靠着种果树在这里好好生活。

她的儿子也因为家里的境况而担忧不已,高考也没有考取理想的成绩,最后去当了兵。

张秉爱常常坐在窝棚外,望着早已被大水淹没的桂林村庄发呆。

在窝棚生活了几年后,事情迎来了转机,政府决定对张秉爱家格外照顾,审批给了她一块宅基地,儿子帮忙盖起了房子。

这是她最后坚持想要的结果吗,可能只有她知道,只是让人唏嘘。

孩子们有自己的未来,早就走出大山,似乎只有她长在了那里,平凡的生活着。

结语

有人觉得“钉子户”张秉爱是自作聪明,非要不服从政府的安排,以至于自己吃了那么多年的苦。

有人则认为她家庭情况特殊,怀揣着一些普通老百姓的担忧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那许多年,她的经历被一个叫冯艳的导演拍成了纪录片,离不开那片土地的她,似乎也像是时代中的一个记号。

祖国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美好的今天,由大家共同铸造。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秉爱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