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慧卿是冯梦龙青年时期热恋的一个苏州名妓。
两人分离后,冯梦龙经过一段时间极其痛苦的回顾和反思,“遂绝青楼之好”①,从此走上创作之路。
冯梦龙邮票
可以说,冯梦龙与侯慧卿的相恋和分离,是冯梦龙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所以,近百年来,研究者在原始材料严重欠缺的情况下仍对这个问题不断投以关注的目光,进行艰辛的探索。本文努力理清此段学术探索的历史轨迹并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不忘容公
我早就认为,近百年来,“冯学研究出现过两次历史性的突破。第一次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湮没了几百年的冯梦龙及其作品,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②。当时冯梦龙的许多重要作品从日本回流引进,一部分孤本、善本则从大连图书馆及私家收藏中挖掘发现。
在冯梦龙绝大部分作品尚未正式出版的情况下,“冯学泰斗容肇祖”便在自己掌握的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冯梦龙生平及其著述的比较系统的研究”,他“1932年发表于岭南学报的《明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和《明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续考》,是最为重要的两篇文章”③。
容肇祖《明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
容肇祖早在1932年就把目光投向冯梦龙与侯慧卿的相恋与分离,并在文章中详尽引述了有关此方面的四条重要原始资料:
(1)(2)见冯梦龙的散曲——《怨离词》为侯慧卿(引自冯梦龙《太霞新奏》卷七);散曲后尚有“静啸斋”(董斯张)的评语,亦十分重要,故算2条原始资料。
(3)见冯梦龙散曲《誓妓》(引自《太霞新奏》卷十)。
(4)见冯梦龙散曲《端二忆别》(有序)(引自《太霞新奏》卷十一)。
容肇祖当年主要根据《太霞新奏》出版的时间,对冯梦龙与侯慧卿相恋及分离的时间作出自己的判断:“太霞新奏十四卷,天启七年刊。按天启七年即公历1627年,冯梦龙是年年五十四。则冯梦龙眤侯慧卿事,必在他五十二岁以前,或为他的少壮时的轶事可知”。
《太霞新奏》
容肇祖是十分慎重的,他提出下限是冯梦龙“五十二岁以前”,并推测这是冯梦龙“少壮时的轶事”,但没有实指④。
深入探索
我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开始研究冯梦龙,在涉猎了当时所能挖掘到的所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也首先把目光投向冯梦龙与侯慧卿的相恋与分离,并把它作为“冯梦龙生平和思想探幽”的第一个课题。
我于“1983年10月作,1985年6月略改”而发表于《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的“冯梦龙与侯慧卿”⑤一文,所根据的原始资料,除了容肇祖五十年前从《太霞新奏》中已发现的冯梦龙三支散曲及“静啸斋”(董斯张)评语外,又增加了两条较为重要的信息(当时尚未被人重视):
《挂枝儿 山歌》
一是冯梦龙《桂枝儿》卷二所引民歌《感恩》之后,冯梦龙作了这样的批注:“余有忆侯慧卿诗三十首,末一章云:‘诗狂酒癖总休论,病里时时昼掩门。最是一生凄绝处,鸳鸯冢上欲招魂’”⑥。
二是冯梦龙在《山歌》卷四中对所引民歌《多》的批注,披露了他与侯慧卿相交的细节⑦。
我根据当时已挖掘到的这些资料,作出如下判断:“据沈德符《野获编》、志远刊《桂枝儿》附录等记载可判定,《桂枝儿》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出版,时冯梦龙三十五岁”,所以“冯梦龙与侯慧卿的离散当在三十五岁之前”。
拙作发表后,引起了高洪钧先生的关注。他在“《桂枝儿》成书考及冯梦龙与侯慧卿恋离原委”一文(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中历史性地肯定了我的上述推断较前有所进步,并指出:“虽然这一说法尚欠准确,(本文前已论述《桂枝儿》成书不是在万历三十七年,而是在万历三十三年冯梦龙32岁时,故其与侯慧卿的恋离,时间还可前推),但较之容氏,已是一大进步了”⑧。我阅后认为高洪钧先生的推断是很有道理的,冯梦龙与侯慧卿恋离当在冯梦龙32岁之前。
《冯梦龙集笺注》
但高文后半段根据袁小修的一些提及“慧卿”的诗作,认为侯慧卿系为袁小修所夺爱。高洪钧先生提出,袁小修于万历23年9月到苏州,万历24年3月作“越、皖之游”后又重归苏州,该年5月纳妾慧卿;后于万历24年末离开苏州回湖北参加省试,即于此时抛弃慧卿。高洪钧由此得出结论;“冯梦龙年轻时出入青楼并热恋上侯慧卿,是在万历二十四(1590)他23岁之前”⑨。
我不知高洪钧先生所引材料的原始出处,故无力进行鉴别;所以当时认为在无确凿材料发现前,此新说应可成为“一家之言”。此后10多年,我一直关注此事;但学术界似乎对此没有进行过任何认真的辨析,我的谜团也就无从解开。
傅承洲先生在《冯梦龙文学研究》⑩一书中,仍然没有对高洪钧先生的上述说法进行辨析;只是说:一般人都认为“冯梦龙与侯慧卿的恋情大约发生在万历二十几年,冯梦龙二十几岁的时候”,“冯梦龙失侯慧卿应在三十岁之前”。我觉得,这种推断应当是比较客观的;但也留下较大的空间,让后人具体探索。
《冯梦龙文学研究》
一点新见
我在1992年12月参加中国俗文学学会全国学术讨论会并应邀作了《冯梦龙研究七十年》的长篇发言(后收入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俗文学七十年》一书)后,就因各种原因暂停了对冯梦龙的学术研究达20年之前。
期间只在2002年应海峡文艺出版社之约,将我在1992年3月由该社出版的学术专著《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一书略作篇目调整再版发行;但对其中已经明显发现的一些考究失误也未作任何修改,而仍然保持历史原貌。
《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
2011年后,我又开始投入对冯梦龙的全面研究。此时与20年前比较,除冯梦龙全集已经出版,一些新的资料得以挖掘;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可以对冯梦龙的资料作更全面更深刻的梳理分析,从而发现新的问题。
上面提及,静啸斋曾对冯梦龙的《怨离词》(为侯慧卿)作过这样的评语:“子犹自失慧卿,遂绝青楼之好,有怨离诗三十首,同社和者甚多,总名曰郁陶集。如此曲,真是至情迫出,无一相思套语。至今读之,犹可令人下泪”⑪。
我认为,此评语最为重要之处是,静啸斋以见证者(朋友、社友)的身份明确指出:“子犹自失慧卿,遂绝青楼之好”。而冯梦龙在自己编著的作品中全文引用,说明他也是认同的。
这个“静啸斋”,就是董斯张。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对他的情况已经详细掌握。
董斯张(1586-1628年),浙江湖州人,原名嗣璋,字然明,号遐周,又号借庵,自号瘦居士。出身于官宦世家,本人长期科举不第,后为廪贡生,在家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他与冯梦龙长期保持友好交往,对冯梦龙了解较深。冯梦龙也很信任他,故在自己的各种作品中保存了不少董斯张对冯梦龙本人的评语。
董斯张《广博物志》
那么,董斯张与冯梦龙是何时开始交往呢?现在有确切的资料证明,身居湖州的董斯张是在青年时期到苏州游玩时与冯梦龙认识并结为朋友的。
冯梦龙生于1574年(明神宗万历甲戌二年),苏州人;董斯张生于1586年(明神宗万历丙戌14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湖州人,二人相差12岁。而董斯张之妻沈硕人生于1588年(明神宗万历16年旧历十月二十五),小董斯张2岁,比冯梦龙小14岁。
湖州人董斯张是何时来到苏州呢?董斯张在《静啸斋存草》一书(系本人审定的作品编年集)中有十分明确的记载⑫。他自己说,在万历庚子(按明万历28年,公元1600年)那年,“仆十五应童子试,从诸兄之钱塘,为湖上游客……十六(按万历29年,公元1601年)病肺,恒卧一才榻,履不踰户,医谓必散郁病乃巳……癸卯(按万历31年,公元1603年)秋病棘死而苏者三”。
《静啸斋存草》
而在这一年病稍好后,董斯张便与湖州沈儆炌之女结婚。第二年5月,夫妻二人与沈儆炌一起前往福建。也就是说,董斯张在万历癸卯31年(公元1603年)结婚之后就结束了青楼生涯,他游苏州的时间,可定格在万历29年到万历31年这三年间。而这三年间,冯梦龙为27岁到29岁。他与董斯张(时15岁到17岁)一起出入青楼,并且彼此互相欣赏。
在《太霞新奏》卷七中,收有冯梦龙写的套曲《为董遐周赠薛彦生》,前有小序,详细介绍了冯梦龙亲自见到的董遐周与苏州小妓薛彦生相恋而又相别的故事,“若溪董遐周来游吴下(按冯梦龙明确点出董遐周到苏州),偶于(按,不是沉溺青楼)歌筵爱薛生,密与订晤舟次。夜半,而生冒雪(按,当是严冬)赴约,情可知已。别三载(按正是上述万历29年至31年这三年期间,董遐周的苏州青春之游,只能出现在这三年间),遐周念念不释。物色良久,忽相遇于武陵,突而弁矣,丰姿不减。余目击其握手唏嘘之状(按冯梦龙明确说明自己是“目击”者),因为词述之。”
《冯梦龙与侯慧卿》
董遐周在与冯梦龙出入苏州青楼酒馆时,曾写了散曲《喷嚏》、《赠王小史》等,冯梦龙均十分赞赏,后又将其收入《太霞新奏》并加赞语。如对《喷嚏》的点评是:“此篇乃董遐周所作,遐周旷世才人,亦千古情人,诗赋文词,靡所不工。其才吾不能测之,而其情则津津笔舌下矣。”可以说,“旷世才人”和“千古情人”是两人互相欣赏并结为朋友的共同基础。
由此想到,如果按高洪钧先生的说法,冯梦龙是在万历24年(1596年)23岁时与侯慧卿分离的,那么其时董斯张刚10周岁,是不能与冯梦龙同时出入青楼并结为至交的。他也就无法说出这样的话:“子犹自失慧卿,遂绝青楼之好。”也无法对冯梦龙的散曲作出这样的评价;“如此曲,真是至情迫出,无一相恩套语。”更不能与冯梦龙结为同社好友,知道冯梦龙“有怨离诗三十首”“总名曰郁陶集”。
如果依高洪钧先生断定的万历24年是冯梦龙与侯慧卿分离之年,那就无法解释为何万历29年至31年这三年期间,冯梦龙仍与董斯张出入青楼。所以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推断,冯梦龙与侯慧卿的分离应当是在万历31年前,也就是说在冯梦龙29至30岁期间。
凤凰出版社版《冯梦龙全集》
最后,我还想简单说明一下。我在发表于《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的“冯梦龙与侯慧卿”一文中,已根据原始资料分析了冯梦龙爱恋侯慧卿的动因,猜测了侯慧卿突然离去的原由,描述了冯梦龙对侯慧卿离去的相思和对侯慧卿去世的悲伤,所有这一切导致冯梦龙 “遂绝青楼之好”,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30年过去了,我既未发现新材料,也无任何新看法,就不再多说无用的废话了。
2019年9月改定
注释:
① ⑪引自冯梦龙《太霞新奏卷七》散曲冯梦龙“怨离词”后董斯张(静啸离)评语。
② ③引自王凌《冯学研究七十年》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俗文学七十年》。
④ 引自容肇祖《明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续考》(刊《岭南学报》3期)。
⑤刊《文学评论》1989年4期。
⑥ 引自冯梦龙《桂枝儿》卷二。
⑦引自冯梦龙《山歌》卷四。
⑧⑨引自高洪钧“《桂枝儿》成书考及冯梦龙与侯慧卿恋离原委”一文(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⑩引自傅承洲《冯梦龙文学研究》第一章第一节P3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8月一版》。
⑫引自《静啸斋存草》卷一童牙稿“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