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梅景
时光易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曾经离我那么近的大院和育鹏,现在回忆起来觉得特别遥远。家里的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时候,偶尔提到一些人和事,就会勾起一些关于大院子女和育鹏子弟的回忆,脑海里会出现一些记忆的碎片……
2016年5月15日400多名大院子弟,育鹏学子参加了一次难忘的联谊会,很多关于大院的记忆被唤醒了……
沈空大院分东西院,我们东院里的排楼、圈楼、平房,这些儿时经常出入的地方,在记忆中和梦里时而还会出现。我父母家曾住大院几十年,那里有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一段难忘的岁月和时光。育鹏学校曾经是我们全家两代人小学曾经就读的学校,我怎么能忘记它。只是成了新时代没文化的人,有点对不起它。尽管我只不过是大院里最渺小的人物,但毕竟我在那里生活过很长的一段时光。
大院和育鹏在我的记忆中是不可分割的。沈空东西两个大院的孩子们的小学几乎都是育鹏学校毕业的,我们家两代8个人也不例外。大院中大部分孩子都是部队子弟,因父母工作调动,今天转来一个同学,明天转走一个同学,是经常出现的事情,以致于我小学六年下来,能记住的同学相当少,几十年中小学的同班同学几乎都没有联系过。
小学一年级因为家住的远我是住校,每个星期回家一次,好像幼儿园长托差不多。记得有一次在食堂吃肉酱面,吃完后就吐了,打那以后我就不吃肉了。有一天午睡时,我们寝室几个孩子躺着讲故事,被老师发现后把我们撵到走廊里去罚站,大家都没来得及穿上鞋。好在是地板地,后来是辛小西同学六年级的姐姐,路过才救了我们。没多久我们家就搬到了沈空东院,就不用住校了。
育鹏学校文革前叫育鹏小学,早期在沈空东院,后来搬到院外。我们这些大院的孩子们每天仨一群,俩一伙结伴去上学。每天上学、放学路过门岗都要接受解放军叔叔检查,路上经常看到值勤的和大操场上训练的解放军战士。学校旁边是五三公社的粪池,我们每天都必须闻着它的臭味上下学。有时学校会组织我们去五三公社菜地劳动,记忆深刻的是每年清明节,我们全校同学拉着长长的队伍步行去北陵烈士陵园扫墓。
我们东院里有排楼、圈楼、平房,这里住着职位不太高的军人和职工。黄楼是一小栋一小栋的,里面住的都是首长,家里都有警卫员。刚开始住进大院时,到处都是各单位的菜地,地里种有玉米、各种蔬菜,还有猪圈。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身穿绿军装、头顶红五星、一对红领章的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军人。天南地北的兵,说起话来南腔北调的,什么方言都有。小时特别羡慕“文工团”“门诊部”里的带着无沿帽的女兵,特别神气,女孩子们都曾经借来女军装去照相留影。在大院居住的所有家属们,每天早上都听部队那嘹亮的起床号声。大操场上每周都放映露天电影,家家的孩子们都会早早去为全家人占好位置。
提前到场的解放军战士们,都坐得整整齐齐的赛歌、拉歌,气氛特别好,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在那个年代仅有的几部红色电影,我们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真是百看不厌。在“南征北战”“英雄儿女”等电影里,我们认识了很多英雄人物。每逢春节,孩子们都穿上新衣服,去俱乐部看通宵电影,玩各种游戏得一些小奖品,忙的不亦乐乎。闲暇时我们还会结伴去看战士们大操场上的足球赛,篮球场上的篮球赛。我们到军人服务社买东西,出入军人俱乐部看电影。那些年看着一拨拨的老兵退伍,一队队新兵入营。紧邻铁打的营盘,看着流水的兵,在新老兵交替的面孔中我们这些孩子长大了。
那是个物质相当匮乏的年代,食品、日用品和很多物品都是凭票供应,甭说什么玩具和电视了,更别提现在人手一部的手机了。放学后男孩子们玩的是“打瓦”,“弹玻璃球”和“煽烟宝”。女孩子们就是“丢手绢”、“打口袋”、“跳皮筋”和“跳房子”了。各家的孩子们经常不分大小混在一起玩“士兵捉蟊贼”。孩子们还会到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去採摘天然的果实“黑天天”、麻果。用铁丝围个圆圈,用纱布做个网套蜻蜓,或是用沾满蜘蛛网的铁圈去粘蜻蜓。下雨天几个孩子就聚在一起打扑克,看小人书。相比现在的孩子,那时的孩子太轻松了。每年三十晚上,我们都会到军人俱乐部去看电影,参加娱乐活动,玩游艺,得一些小奖品,那是一年之中最快乐的夜晚。春节那几天几乎每天都去看电影,有时会看通宵。
房前屋后种花、种菜、种玉米。冬天每家每户都挖一个菜窖,冬季储存白菜、土豆、大萝卜、苹果。菜窖里面放一个梯子,孩子们瘦小灵活,经常要提着菜筐下菜窖取菜。那时候,我们可以吃到北大荒的白面和土豆,还有豆腐坊做的豆腐,那才叫豆腐,真好吃,连豆腐渣和豆饼都好吃。
2011年六月份的一天,从小生活在大院的育鹏学友加伙伴,从郑州回沈阳来。大院的刘雯姐姐宴请了我们几位大院校友加玩伴,在一起回忆过去的事情,提到了很多人和事,几十年的光阴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大院子女还保留着纯朴、真诚的品性。
那时生活在大院里的孩子们,没有功名利禄的诱惑,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只有天真的梦想和童趣的稚嫩。只可惜,我们还没来得及真正懂得什么是友情,就匆匆分别,各奔东西。人到老年,青春不在,非常怀念那个纯真的年代和那些纯真的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童年己成为遥远的记忆。伴着军号声声,我们长大了,大部分都离开了大院。大院里现在也是旧貌变新颜,几乎没有遗留下旧时的痕迹。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大院的孩子们都已经一把年纪了,儿时的玩伴都天各一方。大院子女、育鹏学校有我们共同的回忆。通过5、15大聚会,各届同学都有了各种联系方式,旧情复燃的同学、街坊、邻里、发小们时不时地欢聚。
育鹏和大院,有我一生中最天真、最烂漫的时光,那里有我太多美好的记忆……只是我已经走出那里太久远了,回不去的大院,回不去的童年,留得住的是真情。
作者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