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议题,我们聚焦于汉字的正式与通俗之分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媒介,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的书写,从其诞生之初,就以满足人们交流思想的需求为核心,从而决定了其书法的实用性特质。为了确保交流的顺畅,每个时代都对文字书写有着严格的要求。
从古代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汉书·艺文志》横线注解:(《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文献《汉书》中的一个部分,主要记载了汉代的文学艺术成就和文化风貌。在《艺文志》中,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文学作品、文学家、艺术家、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情况,为后人了解汉代文化和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部文献对于研究汉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特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明确指出,儿童在八岁时便开始接受小学教育,学习“六书”,即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横线注解:(“六书”是指汉字的六种基本字义分类方法,包括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和假借。这六种方法是古代汉字形体演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汉字书写和理解的重要原则。
象形:字形与所表示的事物形状相似,通过图画的形式表达事物的含义。例如,“日”字表示太阳,形状就像太阳的形态。
象事:字形与所表示的事物有一定的关联,但不完全相似。例如,“木”字表示树木,字形中的横线和竖线象征树干和树枝。
象意:字形与所表示的事物没有直接关联,而是通过抽象的方式表达含义。例如,“心”字表示心脏,但字形并不直接象征心脏的形状。
象声:字形与所表示的发音有关联,通过字形的结构和部件来表示发音。例如,“风”字的“凤”部分表示发音。
转注:字形与所表示的事物没有直接关联,而是通过引申或转义的方式表达含义。例如,“人”字表示人类,但字形并不直接象征人的形状。
假借:字形与所表示的事物没有关联,而是通过借代或借用其他字的形声来表示含义。例如,“鸟”字的“乌”部分表示鸟类。
通过学习“六书”,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含义,深入探究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规律。)这些教学内容构成了文字学的基础。而汉朝的官方考试更是明文规定:“书或不正,辄举劾之”,可见当时对汉字书写的重视。
这种重视并非单纯为了审美,而是基于实用的考量。审美观念是在书写标准化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来的。因此,汉字书写的标准问题显得尤为关键。历史上,如秦朝的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都曾致力于文字的标准化工作,他们的作品如《仓颉篇》《爱历篇》《博学篇》等,横线注解:(《仓颉篇》《爱历篇》《博学篇》是《庄子》中的三篇篇名。这些篇章是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著的文集,内容涉及哲学、道德、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探讨。《仓颉篇》主要讨论了人类的本性和天地之间的关系;《爱历篇》探讨了人类对历史和传统的态度;《博学篇》则强调了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这些篇章通过富有哲理的寓言和譬喻,引导人们思考人生、道德和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旨在统一和规范天下文字。随后的朝代也沿袭了这一传统,不断修订和完善官方文字,确保政令畅通、文化传承。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正体与俗体并存。正体,如篆书、隶书、楷书等,被视为官方的标准字体;而俗体,如行书、草书等,则更多地体现了民间的便捷书写风格。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正体中的草率写法,以及俗体中的行草等,也存在着标准与不标准的差异。以草书为例,尽管其风格奔放、如龙飞凤舞,但仍需遵循一定的可识别性原则。这再次证明了实用的标准在汉字和书法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横线注解:(汉字作为一种书写系统,其最初的目的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汉字的书写规范和书法艺术都是围绕着实用性展开的。书法作为汉字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既要保持字形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又要注重书写的流畅和美感,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实用的标准不仅影响了汉字的书写规范,也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实用性在汉字和书法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书法作为文人雅艺的一种形式,其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欣赏。然而,这种艺术性始终与实用性紧密相连。无论是写诗还是抄录文章,书法家们在追求艺术美的同时,也必须确保文字的可读性。纯粹的书法表现虽然存在,但并非主流。横线注解:(在当代社会,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关注。一些书法爱好者和艺术家致力于探索和传承传统的书法技艺,追求纯粹的书法表现,强调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和美感。他们通过练习和创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追求书法艺术的境界和内涵。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书法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许多书法作品融合了现代艺术元素,展现出新颖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一些书法作品结合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元素,呈现出多样化和创新性的特点。这种融合和创新的书法表现形式更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因此在书法界也逐渐成为主流。纯粹的书法表现虽然有其存在的空间和价值,但在当代社会中并非主流趋势。)
在研究古代书法批评时,我们不能忽视这一以实用为前提的事实。这也是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根本区别。
书法批评观念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是与书体问题密切相关的。历史上,众多的书体名目层出不穷,随着时光的流转,许多书体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背后的原因,恰恰揭示了人们对于书法审美观念的不断演变与深化。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提及秦朝时期的“八体”,它们分别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横线注解:(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是中国古代的八种不同的书体或书法风格。这些书体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大篆:大篆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篆书,起源于商代,是中国最早的字体之一。大篆字形庄重古朴,笔画刚劲有力,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起点。
小篆:小篆是在大篆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流行于秦汉时期。小篆字形简洁工整,是中国古代书法的经典之一。
刻符:刻符是一种古代的刻字书法,常用于刻石、刻木等材料上。刻符字形刚劲有力,线条清晰,具有独特的书法风格。
虫书:虫书是一种古代的书法风格,字形细长纤细,线条柔美如虫,因此得名。虫书在书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展现了独特的书法魅力。
摹印:摹印是一种模仿印章字体的书法风格,常用于印章的制作和书法练习。摹印字形简洁明快,具有独特的印章风格。
署书:署书是一种古代的行书风格,常用于书信、文书的书写。署书字形流畅优美,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殳书:殳书是一种古代的隶书风格,字形刚劲有力,线条粗细相间,具有独特的书法特点。
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书风格,流行于秦汉时期。隶书字形方正工整,线条稳重有力,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书体的种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据南朝王培的《古今文字志目》记载,当时的书体多达三十六种,涵盖了古文篆、大篆、象形篆、科斗篆、小篆、刻符篆、摹篆、虫篆、隶书、署书、殳书、缪书、鸟书、尚方大篆、凤书、鱼书、龙书、麒麟书、龟书、蛇书、仙人书、云书、芝英书、金错书、十二时书、悬针书、垂露篆、倒薤书、偃波书、蚊脚书、草书、行书、楷书、稿书、填书、飞白书等。其中,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成为当时的主要通行书体,而其他书体则是基于篆书、隶书进行图案化处理的特殊书体。
南朝庾元威的《论书》中提到,齐末王融图古今杂体有六十四种之多,甚至还有湘东王命令属下创作的百体书。这些杂体书尽管现今还能窥见一二,但大体上都是将几种主要书体进行工艺化处理,其初衷在于美化汉字。
在中国古代主流的书法批评观念中,这些书体逐渐被淡化乃至忽略。以飞白书为例,从东晋时期的刘劭《飞白书势》,到南朝鲍照的《飞白书势铭》,再到唐朝的李约《壁书飞白"萧"字赞》和张怀瑾《书断》都将飞白书列为重要的古代书体。到了宋朝,飞白书便不再成为书法批评的对象。
由此可见,人们更倾向于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实用的书体作为书法艺术创作的对象,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每种书体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即便到了现代,这种格局仍未改变。尽管杂体书并未完全从历史中消失,但它们已经成为民间杂艺的一种,难以登上大雅之堂。
近现代的书法批评中,有一派受西方艺术理论的影响,不太关注文字本身的问题。他们将书法视为一种造型艺术,并借鉴西方造型艺术的规则来审视中国传统书法。这样一来,文字与书法批评之间的关系便逐渐淡化。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书法批评观念的多元化,也揭示了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定位。(全文3490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3月24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