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是属于五代的,宋朝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奠基,根本没有机会考虑继承人的问题。
赵匡胤是后周检校司徒赵弘殷的次子,和其父一起分典禁军,典型的武将出身。在五代时期,皇帝对于武将是又爱又恨,爱的是打江山,坐江山,需要安邦定国之人,没有靠得住将领是不行的。在武将夺位频繁的时候,五代开国皇帝基本都是武将起家,大部分都是篡夺前朝皇位,因此,皇帝又不得不防那些战功卓著又德高望重的武将,说不定下一个篡位者就是自己的部将。在深处武将矛盾的赵匡胤,非常幸运遇到了一代英主郭荣,他并没有猜忌他,而是把武将矛盾对准了李重进、张永德这两个和养父郭威特别亲的人,直接为儿子郭宗训砍去了左膀右臂,使得后周无力反抗赵氏兄弟无力夺权。
对于后周世宗郭荣的决定,很难用对和错了说明,拥立赵匡胤登基的石守信不也是郭荣的部将吗?赵匡胤更是深得信任,最终也是辜负了郭荣。从郭荣往上说郭威,也是从老领导刘知远家里夺回来的天下。武将夺位这股风被赵匡胤赶上了,他也没有实力和能力保证不再发生。刘知远和郭荣,在历史上也是能征善战,最后继承人也没能守住天下。赵匡胤以较为和平的方式取得了天下,并不能保证守得住,但家天下,决不能给外人做嫁衣,郭威在没有亲生儿子的情况,把皇位传给了养子兼妻侄的郭荣(原名柴荣),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只要条件允许,皇位必传子孙,没有子孙传给近支同宗,这也是规矩,对得起祖宗。那么,在位十六年,赵匡胤有没有传位儿子的想法呢?肯定有,天下在他眼里是家产,家产不传儿孙,不合乎常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他不敢传位给儿子,这看似不合理,却非常合理。赵匡胤活到成年最大儿子是次子赵德昭生于951年,四子赵德芳生于959年,赵匡胤去世在976年,按照道理来讲,此时两个儿子都属于成年了,作为皇子,正常情况下,要被封王,但是很可惜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封王。这说明,赵匡胤压根就没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
不传子,难道就是传位给弟弟吗?宋朝江山最合适的继承人是赵光义,最合适的,不一定是皇帝最认可的。皇帝的第一选择是子孙,这也符合人之常情。但赵匡胤最终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甚至说,他都不敢有这个心思。作为在战场上和政坛上摸爬滚打的老手,赵匡胤知道权力的凶险,稍有不慎,命都没有。主少国疑,肯定要生变,第一选择把儿子排除,按照顺序,那就是三弟赵匡义(赵光义)了。为了巩固弟弟的位置,他把更多的权力给了弟弟。这本身也符合培养接班人的思路,在儿子不断长大的过程,赵匡胤对于赵光义接班人的地位在逐步动摇,但动摇归动摇,真正要撼动赵光义接班人的位置很难。晋王兼开封府尹的赵光义,俨然是宋朝的“二皇帝”,由于赵光义本身很工于心计,在逐步架空行伍出身的赵匡胤。宋朝初期,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国都问题,在军事上,开封具有很大的防御缺陷,赵匡胤一直想迁都,而赵光义是迁都最主要的反对者。兄弟二人在迁都问题上分歧非常严重,赵光义甚至说了“在德不在险”这样充满挑衅的话。迁都一事就后世,从北宋亡国的情况看,确实开封不适合成为都城。然而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天下尚未完全统一,宋朝没有必要兴师动众的迁都,首要任务仍然是一统天下。迁都不是军事原因,而是政治原因。
迁都动议可以看做是赵匡胤制衡赵光义的一个策略。长期担任开封府尹的赵光义,利用准储君的身份,已经具备控制京城的实力。从一个层面就可以反映这个问题,在赵匡胤去世的时候,赵光义很快就控制了局面。这是很不正常的,赵匡胤属于毫无征兆地去世,活着的时候没有权力交接,正常需要费一番周折。根据《宋史》的记载,赵匡胤的宋太后,让赵匡胤最信任的宦官王继恩带着遗诏去宣赵德芳进宫,而王却拿着遗诏去找赵光义,连赵匡胤身边的人都投靠赵光义了,说明武将出身的赵匡胤极有可能在开封变成了傀儡。赵匡胤为了摆脱赵光义的控制,考虑迁都。迁都之后,赵光义远离开封大本营,才有机会重新夺回宋朝至高无上的权力。此时的情况,说明赵匡胤已经开始考虑儿子继位的事,毕竟随着两子年龄的增长,主少国疑的风险开始变小,毕竟父传子是天经地义,皇帝考虑儿子继位是正常的。但遇到一个阻碍,那就是赵光义,树大根深,将来自己的两个儿子是斗不过他的。解决赵光义威胁的办法,只有远离赵光义的势力范围,才能确保儿子顺利继位。
赵光义自然知道赵匡胤的心思,肯定会想办法反制,“在德不在险”一句话就已经告诉赵匡胤,换储绝无可能。在迁都无望的情况下,赵匡胤更不敢给自己的儿子封王,封王意味着把危险留给了儿子。
赵匡胤之死,历史上非常有争议,有人说赵光义害死亲哥,谋朝篡位。这其实有疑点,赵匡胤的死亡确实蹊跷,在兄弟二人把酒言欢之后,赵匡胤突然死亡,赵匡胤对于二哥之死,是脱不了干系的。问题是谋朝篡位这个理由根本就不成立,赵光义已经逐步掌握了宋朝的命脉,静待赵匡胤故去,自己接位。为了避免夜长梦多,赵光义采用非常手段,提前动手,这也是有可能的。而由于赵光义上位后,对宋朝初年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粉饰”,对于当年传位于他的原因早已不清晰了,其实也存在赵匡胤心甘情愿把位置给弟弟的可能。
赵匡胤50岁去世,赵光义59岁去世,就年龄来讲,不算早亡。作为长期带兵打仗的将领,赵匡胤也可能有伤病,这也会折损寿命。赵匡胤之死,也很有可能是年龄大了,饮食太偏三高,在饮酒后,出现急病去世。总之,赵匡胤绝对没有把儿子作为继承人,不敢也不能。那么,著名的金匮之盟,有没有可能呢?
按照正常的逻辑,这是赵光义编造的。话说在赵匡胤夺了后周天下的第二年(961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病危,临终之前,希望赵匡胤把皇位传给三子光义,再有赵光义传给四子廷美,然后才传回给赵匡胤之子赵德昭,这个被成为三传约,也有独传约,就是直接把皇位传给赵光义。杜太后的理由是因为后周世宗郭荣的儿子年幼,才给了赵匡胤可乘之机,夺取天下,想保住天下,就要传年长的储君,也就是传给三弟赵光义。如果这是真的, 杜太后太偏心了,二儿子做皇帝,皇位不能直接传给儿子,还需要经过三儿子手里做一下,这不符合常理。
而最主要的是杜太后去世的时候,赵匡胤刚刚35岁,还属于中年人,杜太后就帮他考虑身后事,这正常吗?还有,一直到目前都没有发现原文,如果有真的,赵光义和其子孙为了证明,自己获得皇位正当,会拿出来示人。但是,很可惜的是《宋史》虽然有几处记载,但都不是特别明确,并且出现了前后矛盾的地方。而真正与杜太后、赵匡胤在现场的只有赵光义和赵普,赵光义是金匮之盟的获利人,赵普为了利益,早已投靠了赵光义,和赵光义一个鼻孔出气,赵匡胤已死,就是死无对证。
就算退一万步说,真有金匮之盟,就一定是真的要传位给赵光义吗?想当年汉朝窦太后特别喜欢小儿子梁孝王刘武,一直希望自己的大儿子汉景帝刘启以后传位给刘武,刘启一度迫于孝道和对付七国,假意要传位刘武。但是,当不需要刘武的时候,还是传给了儿子。因此,杜太后的金匮之盟有与没有,并不是赵光义能不能继位的原因,大概率是赵光义为了继位找的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
其实,赵光义继位是否正当并不是问题,问题是赵匡胤之死,他有害兄长的嫌疑。作为在宋朝最善于用毒药的皇帝,有没有可能下毒害死二哥赵匡胤呢?赵匡胤早死,获利的就是赵光义。只有,赵匡胤早死,赵光义才可以早点继位。
有人提到了斧声烛影,这个情况并不大,有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兄弟二人发生言语和肢体冲突,这个是不太可能的。年龄大的赵匡胤,在动不了弟弟赵光义的情况下,绝不会在言语上激怒弟弟,在肢体上,虽然赵光义小了几岁,但毕竟武将出身,正常情况下,赵匡胤的体力会比赵光义好,赵光义用玉斧根本就不能对他构成威胁。
最大的可能性,是赵光义给亲哥哥下毒,而且可能是种慢性毒药。只有这样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亲哥,也不会兄弟反目,这也符合赵光义的行事做派。曾经,亲密无间的亲兄弟,极有可能就是这样,变成了谋杀者与被谋杀者。
不管剧本怎么演,赵光义终究还是坐上了宋朝皇帝的宝座,他的子孙也成为了宋朝的帝王。然而,赵光义不可能知道的是,荣华富贵终究是有尽头,靖康耻,让他的子孙成为了囚徒。而南渡之后,二哥赵匡胤的子孙成为了皇帝,1162年赵昚继位,此时距离赵匡胤开国建宋已经200余年了。赵匡胤更没有想到的是,当年自己欺负后周郭家孤儿寡母的情景,在自己的后代身上出现了。宋恭宗赵㬎被迫降元,后出家为僧,南宋大臣后拥立的两个幼年皇帝也最终难逃一死。
崖山不可谓不悲壮,宋朝节气而亡,全了一代英雄赵匡胤英武一世,赵匡胤后代真比赵光义后代要强许多。崖山宋虽灭,总比靖康之耻有气度。
赵光义不是一个好东西,赵匡胤死他脱不了干系。还有就是对待李煜和小周后,说明这个狼崽子变态,一个变态货,对于赵匡胤没杀机不成立。再说太监王继恩为何拿着诏书去找他?
感觉赵匡胤脑子不太正常 皇位不传儿子传别人 早早把赵光义秘密处死不就行了吗
哪怕得位很正,就赵二干的事也是挨骂上千年来的
春天去洛阳考察,冬天就死了,这妥妥的谋杀啊!反正我不是史学家可以随便说
赵匡胤两个儿子 赵德昭 被赵匡义给逼死了,赵德芳 二十二岁死了,也是死的不明不白。
赵大一直担心赵二杀了他,再者什么时候北宋占领过北京?
报应
不传给儿子,被弟弟都杀光了,连老婆也被废了
老赵心软,对兄弟亲人更是如此,下不去那手。他弟比他腹黑,赵廷美说贬就贬,毫不留情。
赵二没本事,五代精兵在手,本来可以拿下燕云,硬是让他一个驴车漂移弄没了
赵匡胤的后代也算节气之人,比赵光义的后代强
在德不在险,说得好!可见,北宋无德!
权利早就被弟弟架空很多了,估计要杀弟弟,传给儿子,可惜暴露了,弟弟将计就计,抢先动手[得瑟]
手段不狠,帝位不稳。赵匡胤就应该把赵光义杀了。文治武功赵匡胤更胜一筹,心黑手狠赵光义一骑绝尘。
早点传位给弟弟不就行了么,
估计他也是想保护他的后代吧,希望他得以安享富贵,估计他也想不到他的兄弟如此绝情
所以说赵匡胤不配和唐太宗齐名,就像北乔峰南慕容,齐名是齐名可是南慕容浪得虚名。唐宗宋祖宋祖也是浪得虚名[得瑟]
一派胡言,柴和郭都闹不懂,死了千年的周世宗又被你改了姓
只能说赵大死了 朝堂还有赵普呢 也不是赵二一个人一家独大
五代十国天天换皇帝,赵大怕早死,儿子控制不了局面,还是要换皇帝。不如传给赵二。但又想传给儿子,所以不立赵二为太弟,又给于太弟的权力。如果自己能多活十年,局面稳定了,就立自己儿子。如果早死就弟弟接班了
卑鄙小人。
后宋[得瑟]
传位给赵光义是个什么事???不是赵光义抢的吗?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背后的推手,看起来是赵老大,但感觉赵老二隐藏的更深
好像是第一看到直接称周世宗为郭荣的!
柴荣什么时候变郭荣了。
洗白赵光义
宋朝就是一堆papa,作者你好兴趣
znm别扭 柴荣
周世宗郭荣,赵宋王朝编写史书活生生把人名字都改了
后来赵光义的皇帝当的的确不怎么样,非常勤政但趴拉了半天光落了一身骂名!除了打败仗别的咱也说不出他干什么了
传给儿子立刻又变,所以只能传给弟弟, 自己都得位不正
柴荣吧[得瑟]郭荣是什么鬼
是赵匡胤不想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赵光义谋朝纂位杀掉赵匡胤夺的帝位,不是赵匡胤想传位给赵光义赵匡胤想迁都洛阳就是认为赵光义在开封势力太大想离开开封,可是还没过多久赵匡胤就被赵光义害死。
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郭荣?还是柴荣?小编?
王立群先生分析得更好
看点百家讲坛抄点网文就敢出来卖弄[得瑟]
柴荣还是郭荣
他要是没有杯酒释兵权的话,还有一批心腹帮他儿子,可惜上众人失望,
会不会是郭威,柴荣?
赵光义雪夜弑兄
好文[点赞]
高粱河战神,针不戳
只是心不够狠!
有理有据的好文!已收藏[点赞][点赞][点赞]
人家赵二也是大股东!
不是柴荣吗
赵匡胤重文但不轻武,这时需要扭转五代十国那种有奶就是娘的社会风气。但赵光义就差的远了,几乎把他哥所有的安排连带起的这个名字全改了。
五代十国是乱世,赵匡胤一开始重用弟弟也是为了巩固赵家的江山,后面弟弟坐大了不好收拾了,他又突然死了,给了弟弟机会。
不杀赵匡胤弄不到小周后。
陈桥兵变,斧光烛影
在赵光义北伐失败之前,谁又会说他不好呢!?如果赵光义北伐成功了呢?所以时也命也……
哈哈!夺人眼球、夺人流量。[哭哭]
赵二抢夺了江山,不懂打仗还贪生怕死,直接葬送宋初精锐
凭良心说,赵光义的能力,肯定比两大侄子强,传给他起码的保证,不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