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正是品尝海鲜的绝佳时节,而在众多海鲜中,螃蟹无疑是最受人们青睐的美味。那如流金般璀璨的蟹黄,似凝脂般细腻的蟹膏,无论是清蒸、爆炒,还是盐焗、酱焖,每一道烹饪方式都令人垂涎欲滴,心驰神往。然而,在享受这份美味之前,我们必须了解,若食用螃蟹的方式不当,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和损害。因此,在品尝螃蟹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如何正确地食用,以确保健康与美味的双重享受。
一、螃蟹死后还能吃吗?
1.致病菌污染
在水产海鲜领域,副溶血性弧菌无疑是最让人头疼的麻烦制造者。这种病原菌在我国沿海地区尤为常见,普遍藏匿于近海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各类海产品如鱼类、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对盐分有特别的喜好,甚至在咸涩的海水中也能自如地生长繁衍。正因如此,海鲜产品很容易受到这种细菌的侵染。
说到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污染目标,海产品首当其冲。无论是鱼类,还是软体动物如生蚝、墨鱼、八爪鱼,亦或是贝壳类如龙虾、蟹,都可能成为其传播的载体。副溶血性弧菌已被全球公认为海产品中的一大致病菌。不慎食用了被其污染的海鲜后,轻者可能出现急性胃肠炎的症状,伴随恶心、呕吐、畏寒和发热,重者则可能遭受剧烈的上腹绞痛之苦。
2.腐败变质
当大闸蟹或其他河蟹死亡后,它们的腐败变质速度会显著加快。原因在于,河蟹一旦死亡,其消化腺会发生破裂,使得蟹体内原本存在的细菌以及外部环境中的细菌迅速繁殖并活跃起来,从而加速蟹肉的腐败过程。
在此过程中,作为螃蟹鲜美味道重要来源的氧化三甲胺会发生分解,产生三甲胺和二甲胺。这些物质的存在直接导致螃蟹产生腥臭味,如果数量过多,甚至可能引发人体中毒。同时,蟹肉中所含的氨基酸也极易受到细菌分解,部分氨基酸在分解过程中还可能产生硫化氢,散发出人们熟知的“臭鸡蛋”气味。此外,蟹黄和蟹膏中的脂肪成分也容易被氧化分解,生成一系列令人不快的“哈喇味”,这也是许多人在食用时会感觉到异味的原因。综上所述,螃蟹死亡后,其鲜美味道会首先丧失,使得口感大打折扣。
3.产生组胺
除了因过期而腐败变质,食品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其中,组胺的问题尤为突出,值得大家高度关注。
水产鱼类,特别是金枪鱼、沙丁鱼、秋刀鱼和鲣鱼,通常富含组氨酸。当这些鱼类不再新鲜或保存方法不当时,组氨酸会在细菌的作用下发生转化,生成组胺,进而引发部分人群的过敏反应。若生成的组胺含量过高,甚至会导致组胺中毒。
组胺中毒的症状多样且严重。患者在食用鱼类后的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可能会出现面部、胸部乃至全身的皮肤潮红、发热感及全身不适,眼结膜也会充血。同时,还可能伴随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心跳过速、胸闷、血压下降等心血管症状也可能出现。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会诱发荨麻疹、咽喉烧灼感,极少数患者甚至可能出现哮喘。因此,大家在食用鱼类时,一定要确保其新鲜度和适当的保存方法,以防范组胺中毒的风险。
二、吃螃蟹的禁忌不能犯
1. 不能食用生蟹,即使是经过酒浸泡的也不安全。原因在于,酒并不能彻底消除生蟹内部的寄生虫,食用生蟹会极大地增加寄生虫感染的风险。这种感染轻则可能导致咯血,若寄生虫侵入脑部,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引发瘫痪等症状。
2. 在享用螃蟹时,务必确保其经过高温蒸熟,且最好是现做现吃。这是因为,只有在100℃以上的高温下持续蒸煮20至30分钟,才能有效地杀死螃蟹体内的所有微生物。
3. 此外,吃螃蟹时,一定要去除蟹腮、蟹肠、蟹心和蟹胃。这些部位是螃蟹用来过滤和排泄废物的器官,因此含有大量的细菌和寄生虫。
4.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螃蟹不宜过多食用。螃蟹的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特别是蟹黄部分。因此,建议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在食用螃蟹时,应适量摄取蟹肉,并尽量减少蟹黄的摄入。
三、如何挑选和保存螃蟹?
1.挑螃蟹秘诀
挑选螃蟹时,我们需要关注它们的“活力”与“生机”。
对于未被束缚的螃蟹,应挑选那些行动敏捷、钳爪有力、甚至能踩着同伴往上攀爬的。若螃蟹被绳子绑缚,可以尝试轻触其眼睛,如果它能迅速反应并躲避,那便是生机勃勃的象征。而那些虽然尚存生命,却显得萎靡不振、“颓废无力”的螃蟹,则不建议购买。
在选择冷冻的海蟹时,可以通过掂量其重量来判断。手感沉重、体形肥硕壮实的,通常是不错的选择。此外,触摸蟹背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背部饱满、手感厚实有韧性且富有弹性的海蟹,往往更为新鲜。
2.保存螃蟹的绝招
最佳的保存策略无疑是直接将螃蟹蒸熟,然后尽享其美味。但若你无法立即品尝,可以将其连同绳子一起放入冰箱冷藏,同时覆盖一层湿毛巾以保持湿润。然而,务必谨记,即使在冷藏条件下,也不应保存过久,建议在三天内食用完毕。在蒸煮之前,别忘了轻触螃蟹的眼睛以确认其仍存活,因为一旦螃蟹死亡,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将其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