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将领想当海军司令员,刘伯承元帅死活不同意,甚至惊动了中央

江湖上的历史录 2024-08-30 01:41:25

1949年4月23日,在南京的长江江面上,一支国民党海军舰队向南京下关驶来,意图集体起义。这支舰队的指挥官是林遵,他不仅是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的司令,还与清朝名臣林则徐有亲属关系。毛主席得知林遵起义的消息后,称赞这是南京江面上的壮举。

新中国成立在即,解放军虽然在陆地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但海军建设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为了筹建中国人民海军,张爱萍奉命成立了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然而,解放军在海军领域的经验严重不足,亟需具有海军经验的人才来指导。在这种背景下,张爱萍看中了刚刚起义的林遵,认为他可以为组建新海军提供宝贵的建议。

张爱萍多次前往南京拜访林遵,希望能说服他为新海军的建设出力。然而,林遵对解放军的海军计划并不看好,他认为海军不同于陆军,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知识,这些都是解放军目前所欠缺的。他甚至直言不讳地告诉张爱萍:“海军的组建不是单靠勇气就行的,没有文化和技术的支持,海军是不可能成功的。”

尽管林遵的态度十分冷淡,张爱萍依然不愿放弃。他决定通过统战工作,拉近与起义海军将领们的距离。他要求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的工作人员尊重这些起义的国民党海军官兵,称他们为“原海军部队”,希望以此方式赢得他们的信任。

然而,林遵始终不为所动,他对解放军的海军建设方案并不认同。张爱萍见说服林遵无果,只好向刘伯承求助。当时,刘伯承在南京担任重要职务,他不仅在解放军中享有威望,在国民党人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刘伯承听了张爱萍的汇报后,决定亲自出面与林遵谈话。

在与林遵的会面中,刘伯承表达了对林遵起义的赞赏,并请他为新海军的建设出谋划策。林遵依然坚持认为,解放军的文化水平不足,无法承担海军的重任。刘伯承耐心地劝说道:“文化和技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正因为我们不懂,所以才需要像你这样有经验的人来指导。”

尽管刘伯承的劝说很有道理,林遵却始终未能表示完全认同。刘伯承看出了林遵的心思,认为他其实是希望能够担任更高的职务,比如人民海军的司令。对此,刘伯承认为,这样做将会使人民海军失去其根本性质。于是,他婉拒了林遵的隐晦要求,并建议给林遵一个副司令员的职位,这样既可以利用他的经验,又不会让海军脱离共产党的领导。

中央批准了这一提议,林遵被任命为人民海军的第一副司令员。虽然林遵接受了这一职位,但他对新海军的建设依然态度冷淡,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张爱萍意识到,要真正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仅靠林遵一个人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有经验的海军人才。

上海解放后,张爱萍带领海军机关进驻上海。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他找到了许多曾在国民党海军服役的老兵。这些人中有不少海军技术人员和训练专家,他们的经验对于新海军的建设至关重要。张爱萍特别重视徐时辅的建议,这位曾在国民党海军司令部任职的官员,提供了一种快速培训海军人才的方法,使得新海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的海军技术。

1945年8月,华东军区海军学校正式成立,张爱萍和徐时辅制定的培训方案被列入教材。新海军的首批学员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学会了舰船的操作,这一成果令林遵感到震惊,他终于开始正视新海军的潜力,并逐渐投身于海军建设的工作中。

通过张爱萍的不懈努力和刘伯承的智慧调解,人民海军终于走上了正轨,开始展现出其强大的战斗力。林遵的态度也在逐渐变化中,从最初的冷漠到后来的积极参与,最终成为了新中国海军建设的重要力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