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跑赢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阳明心法要诀,又称“四句教”。
“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精妙总结,涵盖了王阳明的主要学说。
它告诉人们:心原本没有善恶,心动了善恶才出现了。
01
无善无恶心之体
王阳明: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无善无恶心之体”,意思是心的本体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
这句话是从“心即理”的角度来说的。古代先贤纷纷追求大道天理,在王阳明看来,这个大道天理就在人的心里。
这是“形而上”的部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上的东西。
从“格竹”失败到“龙场悟道”,王阳明最终提出了“心即理”的论断。
在他看来,先贤们追求的大道天理,不在别的地方,就在于人的心里。这与朱子提出的“格物致知”之论有所不同。
为什么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呢?
此“心”犹如婴儿之心,处于“未发之中”。人心的初始状态,自然是无善无恶的一种状态。
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王阳明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心的本体,就像一面镜子,自己空无一物,却能照出世间万象。
假如镜子本身就有一些内容和颜色,那又如何能够真实映射出万物之象呢?
因此,镜子必须是原始的未发状态,正如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一样。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我们拿时间的刻度来衡量时间,比如小时、天、月、年。
这种刻度本身是没有长短概念的。一天就短吗,比一小时长得多了;一年就长吗,比一辈子短得多了。
因此,心的本体一定是无善无恶的。这种无善无恶的状态,才是天理大道,才可以说“心即理”。
弟子薛侃在花园里除草。辛苦打理的花开得不怎么好,倒是旁边杂草异常茂盛。
就去问王阳明:“天地间为何会有善恶?善为何难以培养,恶为何无法根除?”
王阳明并没有直接回答,却反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花朵美丽就是善吗?杂草一定是恶吗?”
薛侃一时不知如何去回答,就听王阳明继续说:
“当你想要赏花时,鲜花肯定是善的,杂草影响花的生长,那就是恶的。如果你想种一块草坪时,草就成了善,花就成了恶了。所以,善恶其实都是相对的。”
02
有善有恶意之动
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思是只有心动了,意动了,才会出现善恶的区别。
这句话,是将“无善无恶心之体”的天理大道,落到了人的现实意念之中了。
这已经是“形而下”的部分,开始接近现实生活。
在王阳明看来,无善无恶的心本体,正是由于心动和意动,才会有善有恶。
心动了,意就动了,就出现了“分别心”,善恶就在人的心目中出现了。
那么,“意”为什么会动呢?
答案就是人的好恶之心。正是由于一个人好恶有别,才会出现善恶之分。
而好恶之心的产生,则是人性的弱点、欲求、情绪等因素引起的。
举一个例子:
我们常说,“某个姑娘美得让人心动”。
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天性,你看到美的姑娘才会心动。
心动了,意就动了,就会觉得好看的姑娘就是善的事物,想要去追求,也就出现了善恶的分别。
一天,老和尚带着徒弟云游至小河边。
正欲渡河时,发觉木桥已被大水冲毁,河边还有一位美妇正因渡河而发愁。
“阿弥陀佛,贫僧背你过河吧。”老和尚见状,便主动表示愿背女子过河。
待他们平安过河后,小和尚一路闷闷不乐,终于忍不住说:
“师父,出家人不可亲近女色,您为什么还要背她过河?这岂不是犯了色戒吗?”
老和尚笑着说:“你还在想那件事啊,我都已经把她放下了,而你的心里还没有放下呀。”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大家关注、评论和点赞!《跑赢职场》,带你在职场上纵横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