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沧桑、人生苦短,繁华往事、皆成云烟。古典诗词中经常描写凭今吊古的题材,才子们博学多才,深思远虑,他们熟悉历史的变迁,担忧朝代的覆灭。尽管自己人轻言微,无法力挽狂澜,诗人们却依然希望可以通过口耳相传的诗篇,唤醒那些沉迷于享乐的帝王将相。
罗隐因为科考不顺,经常四处漂泊,虽然尝遍了寄人篱下的苦涩和愁闷,不过也因为其感触深刻、阅历丰富,从而使得他的诗篇内容充实,极具吸引力,让后世读者赞赏不已。下面分享罗隐游访陈朝古迹,写下了一首七律,颈联技法高妙,结尾辞微旨远。
清溪江令公宅
唐末 · 罗隐
蛮笺象管夜深时,曾赋陈宫第一诗。
宴罢风流人不见,废来踪迹草应知。
莺怜胜事啼空巷,蝶恋余香舞好枝。
还有往年金甃井,牧童樵叟等闲窥。
江令,是指陈朝时的宰相江总,由于曾担任过尚书令,所以人称江令。他自幼就喜欢读书,其学识和才华颇受当时的王公贵族们的赞赏。陈后主喜欢舞文弄墨,江令的诗歌也很自然地得到了陈后主的欣赏。
后主还经常让他出席宫廷宴会,并命他即兴赋诗,而江总也能张口就来,其敏捷的思维真是令人交口称赞。罗隐50岁时有一次路过江总的故宅,看见那些被风雨侵蚀的灰墙绿瓦,不禁思绪万千。
可是这位才子由于沉迷于陪伴后主寻欢作乐,竟然忘记了自己作为肱骨大臣的应尽责任,后来终于导致陈国的覆灭。
开篇抒写这位江令的不凡才华,“蛮笺、象管”分别是指蜀地出产的彩色笺纸,以及用象牙制成的笔管,此处代指珍贵的笔墨和纸张。
“第一诗”,指江令的诗歌在众多才子创作的作品中独占鳌头,深得陈后主的夸奖。
颔联表达出一种沉重的沧桑之感,“宴罢风流人不见,废来踪迹草应知。”江令经常与后主饮酒作乐,宴席上觥筹交错,美人们载歌载舞,一派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气氛。可是多少年之后,这些所谓的风流人物早已化为尘埃,江令公宅也显得极其荒芜,那些过往的风流韵事,恐怕只有庭院里的荒草才能知晓。
正如中唐诗人刘禹锡所言,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朝代更替本来是寻常之事,可是罗隐生于忧患之中,深感动荡不安的岁月,将给平民百姓带来极大危害,于是便担心大唐王朝的覆灭也将不会多久。
颈联转而描写宅院中的景物,“莺怜胜事啼空巷,蝶恋余香舞好枝。”黄莺似乎还在怀念陈朝时代的繁华和喧闹,而今往事如烟,它只能在空巷里徒自悲鸣。
多少年前栽种的花木都已凋零殆尽,蝴蝶好像可以穿越时空,它在江令亲手栽种的花枝周围飞舞,希望闻到那些残花的余香。
诗人不说自己感慨人去楼空、物是人非,而是借助黄莺和蝴蝶的动作,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可谓技法高妙。
结尾更是耐人寻味,“还有往年金甃井,牧童樵叟等闲窥。”金甃(zhòu),是指坚固的井壁。当年陈朝灭亡时,隋朝大军包围了陈叔宝的皇宫,部下都纷纷逃亡,陈叔宝只好带着张贵妃和孔贵嫔一起投井自杀,最后却被隋军俘虏。
而江令则投靠隋朝,又在隋文帝面前展现其文学才华。千百年来,陈叔宝投井的笑话可谓家喻户晓,就连牧童樵叟都会好奇地趴在井口,希望探个究竟。
罗隐的这首七律平起平收,首句入韵,采用了平水韵的四支韵。开篇就将人们的视线引到时空隧道的另一端,激发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并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出一种悲戚和伤怀。结尾辞微旨远,语气委婉,却耐人寻味,诗人借此告诫大唐王朝的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而应励精图治,见微知著。
甲辰二月二十四杏林醒记》 已然几日不卧家, 燕子早出飞闲暇。 眼前淮军公所旧, 只是没处望杏花。 自负身强体壮佳, 因何近时做拉垮。 膘肥偷去三十斤, 相见许惊毋须夸。
开年上工》 东风吹脸皴, 只因早出门。 正月初六是, 街上少行人。
癸卯年腊月十七早起上工望西月有感》 癸卯腊月深, 今岁又将沉。 眼前若期许? 或是到来春。 何故心火聚? 恹恹病粘身。 晃晃光阴弃, 就觉少时亲。
确实好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