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竟是靠“胡编乱造”的文章考中科举,还让主考官称赞不已

无心随墨 2020-05-14 06:48:29

嘉祐二年(1057年),已经四十九岁的“老泉”苏洵,带着自己二十一岁的大儿子苏轼和只有十九岁的小儿子苏辙,来到首都汴京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另一位大诗人梅尧臣担任小试官。欧阳修和梅尧臣是当时诗文革新的领袖人物,他们以自己的力量影响了诗文的变革,也渴望着有更多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让诗文的未来更光明。

科举考试开始了,这次科举考试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和苏辙都是年少才高,刷刷点点便写完,然后交上试卷等成绩去了。这时候的科举考试,已经实行了“糊名誊抄”制考完评卷的时候,评卷“老师”是不能知道自己评的是谁的考卷的。

欧阳主考在评卷时,认真评读着每一份答卷,好作品固然不少,但让人眼前一亮的却并不多见,或许欧阳修此时都有点倦怠了。这时,梅尧臣把自己看到的一篇好文章给他看,欧阳修一看,一篇字迹潇洒漂亮,内容充实,气势如虹的文字直接刺透他的眼睛,落到他的心尖上。他反复诵读,阅读越喜欢,越读越爱看,提起笔就要把这一篇点为第一名。

笔都已经快挨到纸上了,此刻他的心却蓦然一哆嗦,紧张了起来,头上冷汗都快冒出来了。原来他忽然在想,这篇文章写得这么好,那么谁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他思来想去,认为只有一个人有这种能力,那就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曾巩。

他接着想,如果我把自己的弟子点为第一名,一旦放榜,天下的人会怎么说我,会不会认为我作弊了,会不会认为我是“走后门”了,有这些嫌疑就是个大麻烦啊。最后他心一横,干脆别状元了,为了避嫌,委屈委屈我的这个弟子吧,他一定会谅解我的,那就来个第二名吧。

结果出来后欧阳修傻了眼,竟然自己喜欢的那篇文章是一个名叫苏轼,字子瞻的年轻小伙子写的,而自己的宝贝弟子呢,哪里有什么名次啊。

这个名叫苏轼的小伙子,这时引起了欧阳修的关注。过了一段时间,门生拜访老师,欧阳修就问起这次考试中自己没有弄明白的一个问题。原来苏轼在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就问,你用的这个典故,我怎么不知道,你告诉在那本书上。苏轼胡乱答了,欧阳修回去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后来再次问苏轼,苏轼只好老实回答说,那个典故就是我临时瞎编的。

如果是现在的考试,瞎编论据,肯定是要扣分的,谁知道欧阳修听苏轼说自己是瞎编乱造的后,不仅不生气,还直夸苏轼了不起,能活学活用。苏轼真可以说,就是靠一篇“胡编乱造”的文章,中了个进士第二名,估计科举史上,这也是唯一了。

欧阳修对苏轼那真叫一个欣赏,他自己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他就“逢人说项”,四处夸苏轼。他还曾说过,自己要避一避,让这个年轻人赶紧出人头地。他也把文坛领袖接班人许给了苏轼,给了他很大的期许。后来苏轼每次谈到这个,都感动的不得了,并时刻不敢忘记老盟主的嘱托,以老盟主为榜样,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地发现人才,扶持人才。

苏轼的这次科举考试,虽然没有中第一名,却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名,而他能考中,竟然是凭借一篇“胡编乱造”的文章,而这文章还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的夸奖,也真是“千古奇事”了。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