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的意义:碑学之后对帖学传统的再思考

沐清扬说史 2024-11-26 04:12:19

《晋书·王羲之传》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焕若神明,顿还旧观”,这是指他仿佛重现了张芝章草的风范。可见王羲之在世时,他的书法已经受到了极大追捧。王羲之书法的经典化过程,离不开“后世收藏、复制和品评的活动”,尤以唐太宗为甚。“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便命拓书人双钩响拓,赐给皇太子、诸王和近臣。

《兰亭序》由于唐太宗的珍爱,迅速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书帖,传播范围非常之广,甚至远播西域。”而其子王献之在行楷书方面继承了王羲之典雅含蓄的风格,草书则更加恣意纵横。唐朝李嗣真在《书后品》中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子敬(王献之)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自。”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认为:“‘二王’新体则成为书法艺术本体自觉的标志,并典型地体现出‘魏晋风度’”。直至清朝以后,由于碑学的流行,“二王”帖学传统受到挑战。但近代以来,对“二王”书风的学习和研究仍在继续。

沈尹默旗帜鲜明地提倡晋唐风韵,强调传统笔法。他的一系列论著如《二王法书管窥》《学书丛话》等及中晚期的创作实践,都明确地表明了他的立场。本次展览展出了沈尹默的《陆游诗三首》,艺术家以腕运笔,用笔清圆劲健。郭绍虞曾评价沈尹默书法:“运硬毫无棱角,用细毫有筋骨,得心应手,刚柔咸宜。用笔粗处不蠹,细处不弱,骨肉停匀,恰到好处。”他将“笔笔中锋”视为书法的根本之法,希冀用优美的笔法展现文字的精神面貌。

沈尹默《陆游诗三首》

材质|纸本水墨立轴

尺寸|100×33cm

释文|千载诗亡不复删,少陵谈笑即追还。常憎晚辈言诗史,清庙生民伯仲间。(读杜诗)。满酌吴中清若空,共赏池边半丈红。老子通神谁得似?短筇到处即春风。(半丈红盛开)。尘埃车马日骎骎,谁解从君一散襟?待我清秋有闲日,抱琴来写万龙吟。(题韩运盐竹隐堂绝句)。陆务观诗三首。

款识|尹默。

钤印|竹溪沈氏、沈尹默印

荣宝斋珍藏

“荣宝斋与艺术家——书写的意义”展出作品

行草书是郭沫若最为擅长的书风之一,他师法苏轼、米芾,并追溯至魏晋时期的“二王”,爽劲洒脱。沈尹默曾如此评价郭沫若的书法:“郭公余事书千纸,虎卧龙腾自有神。意造妙掺无法法,东坡元是解书人。”1965年,郭沫若曾在《文物》杂志上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由此引发著名的“兰亭论辨”。本次展览展出了郭沫若的《从民结什八言联》,表面看来虽是帖学风格,但笔画沉厚、气势雄强,充满了强烈的金石趣味。这与他在甲骨文、石鼓文、诅楚文乃至秦汉诸刻石的考释研究上的不断深入密切相关,碑帖兼融,自成一体。

郭沫若《从民结什八言联》

材质|纸本水墨立轴

尺寸|128cm×25.3cm×2

释文|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结什么果种什么因。

款识|卓人先生。郭沫若

钤印|沫若、乐山郭氏

荣宝斋珍藏

“荣宝斋与艺术家——书写的意义”展出作品

近代以来,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古代简册和帛书,年代从两汉跨越至隋唐,字体包含隶书、章草(草隶)、草书(今草),以及部分隶书向楷书转型阶段的书体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出土的章草与传世的汉代张芝以及魏晋时期的章草有着较大的区别,对帖学的重新认识也激发了对于碑学的反思,这也影响了启功、沙孟海等人对于碑帖之辨、笔法传统等历史中书写的真实情况及书学观念的思考。

启功书法参照“二王”和宋人书风,属于经典帖学一脉。本次展览展出了启功的《名下余事五言联》,参考“二王”用笔,柳公权结体,又结合了瘦金体的部分笔法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书法风格。字体清秀隽永,辨识度高,平稳内敛。

启功《名下余事五言联》

材质|纸本水墨

尺寸|126×29cm×2

释文|名下无虚士,余事作诗人。钤印:启功、元白、戊寅

题识|启功

荣宝斋珍藏

“荣宝斋与艺术家——书写的意义”展出作品

“二王”风格是沙孟海行草书风形成的启蒙,他早年对《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情有独钟,临写甚多。约1920年代初,“见到商务印书馆影印梁启超临《集圣教序》《枯树赋》,结体逼似原帖,但使用方笔,锋棱崭新。从此参用其法写王字,面目为之一变。”本次展览展出了沙孟海的《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这已经是他晚年时期的作品,呈现出沉着古雅、雄健奔放的特点,最终“从字形工稳用笔精到的技巧型走向‘气酣势畅精力弥满’的气势型”。

沙孟海《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材质|纸本水墨立轴

尺寸|137×35cm

释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荣宝斋珍藏

“荣宝斋与艺术家——书写的意义”展出作品

彭双龙在学书中转益多师,打通碑帖,但他将自己的行草书风格定位为“二王”,并且非常十分向往“晋人‘东床坦腹’和‘雪夜访戴’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萧散不羁”。本次展览展出了彭双龙的《甲辰咏龙之二》,线条劲健爽利、韵味萧散放逸,以“二王”一脉为主,也能看到颜真卿的内敛浑劲,以及其他名家的影响。

彭双龙《自作诗〈甲辰咏龙之二〉》

材质|纸本水墨立轴

尺寸|68×136cm

释文|驾雾乘风逐电来,盘江倒海起崔嵬。方游汗漫腾千里,直上扶摇震九垓。吞吐云施三尺雨,浮沉梦破数声雷。画睛须得僧繇意,一点凌空万象开。

款识|自作甲辰咏龙之二,彭双龙。

钤印|彭双龙印、和鸣

“荣宝斋与艺术家——书写的意义”展出作品

舒鸣早年专注《韭花帖》,2019年后对“二王”和米芾用工颇深。但他曾发表《展厅时代取法‘二王’的利与弊》一文,对取法“二王”存在着辩证认识,认为“取法乎上”不如“取法乎当”。本次展览展出了舒鸣的《桃花源记》,仍明显看到《韭花帖》对他的影响。龙友曾如此评价他的书写:“分析、感受每一个极细微的局部;加以精确的再现性临写、各种形式的发挥以及对日常性书写的关注,逐渐形成独特的书写方式,得古之未有,才可谓学而名世。

舒鸣《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质|纸本水墨镜心

尺寸|25.5×46.5cm

释文|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款识|甲辰桂月舒鸣于羊城燚堂

钤印|日损斋 舒鸣 赠云堂

“荣宝斋与艺术家——书写的意义”展出作品

展览现场

Exhibition on View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