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的反面,它必须被围观

怀薇影影 2024-07-12 05:46:31

当我们过分注重讽刺的时候,我们要的是问题被解决吗?显然不是的,我们要的是抒发自己的情绪,而问题会不会被解决,这一点并不重要,情绪的书法才是最重要的,然而情绪抒发之后,问题依旧是问题,情绪下一次还会有,没有被解决的问题依旧是会出现,唯一不同的就是,这个世界上从此多了一个讽刺的桥段,这样做有意义吗?之前被认为是有意义的。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上学路上》就是一部最后以讽刺为核心的电影。贫穷的西海固,黄沙漫天,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缺水,因为缺水,所以很多事情都不好办,而最不好办的就是教育,村里的小学聚集了一大帮孩子,但是孩子上学以及学校的维持都需要经费,当地政府却没有足够的钱来发展教育,于是,每年开学前就成了这些孩子们最痛苦的时候,上学需要钱,但是钱从哪里来?

十二岁的王燕的烦恼提前到了放暑假,因为家里有两个弟弟的她不得不面对七十多块钱的学费,然而这个学费却是这个家庭无法承担的,王燕如果在开学的时候凑不齐自己的二十多块学费,那么新学期就不得不跟自己喜欢的学校生活说再见,即便是王燕自己品学兼优,然而学校要维持下去,学费如何能朝着王燕网开一面?这个假期王燕开始了自己的各种各样的尝试去凑足学费。本片以王燕的“赚钱”之旅为蓝本,为我们勾勒出来了西海固人民生活的苦闷。

这就是本片的剧情架构,是不是有点枯燥乏味,然而即便是枯燥乏味,也因为本片最后王燕终于凑足了学费的场景与政府对于学校的捐赠重合在了一起而显得略微讽刺,这一幕被网友津津乐道,仿佛只要有了这一幕,本片的讽刺就更加直白了,而讽刺向来是对于这种略带主旋律电影的另类观点,然而这种观点的背后有助于解决本片中存在的问题吗?没有人在乎问题。

这是一部2004年的电影,十几年过去了,当热播电视剧《山海情》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的时候,我们再回头看看本片就不难发现,两部作品的问题都有其交汇点,解决这样的问题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帮助当地人民实现发展。

王燕所在的时代,大家有过了解的话,都知道学杂费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产生于国家的教育经费覆盖面的问题,而在八九十年代,人们热议的往往是先富带后富,怎么实现先富,自然是政策以及所有相关的条件朝着他们倾斜,而那些被认为是应该后富的人群则被当时暂时遗忘了。教育亦是如此,当我们强调要教育朝着西方接轨的时候,自然会有一批在教育中充当先富角色的学校,这些学校自然不会是西海固以及西北地区的教育领域。于是,这些所谓的被认为是落后地区的教育工作就陷入到了地方财政的包袱里,而注重发展的时候,教育只能是往后排了。于是,教育就成了片中展现的这些问题的集中爆发地。

解决这些问题很简单,那就是帮助这些地方的人们完成发展,提高他们的现金收入,因此,电视剧《山海情》中的故事才有了事实依据。如何帮助这些地方的人们完成发展,如何提高他们的现金收入,这才是重要的,而仅仅是将问题呈现出来,或者是将问题以一种讽刺的方式呈现出来,也仅仅是满足了情绪的输出,问题过后依旧是问题。

王燕的故事相信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们都有印象,靠着大家的怜悯的心是无法帮助更多的王燕的,只有让这些我们口中落后的地方的人们完成更好的发展,他们才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上去,而本片中的所有的角色们,即便是他们被我们的一些观众们认为是无知的愚昧的,但他们都对于教育有着一种笃信。

王燕的妈妈嘴上说的不愿意让王燕继续上学了,但是这是客观条件,她后来帮助修缮学校的时候,依旧是舍得气力的,因为她知道,这是她唯一能帮助自己孩子上学的方式。集市上卖羊的大叔,即便是嘴上骂骂咧咧,但最后被王燕说的返了回去,低价卖掉了自己的羊,只为了能帮助这个孩子有学上。出嫁的新娘,唯一的愿望是保留一支笔,留守的老师即便是有私心,也是为了维持教育,这些都是为了知识的努力,但我们很多人看到的却只有讽刺。

他们努力是为了什么?为的不是脱离这个地方走出去,而是为了让这个地方的教育以及别的领域都有所发展,他们才是真正努力解决问题的人,老师在收到捐赠的时候很高兴,因为有了这些捐赠,学校便多了跟外界接触的条件,这未尝不是一种进步。当这个故事中的所有人都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的时候,我们的狭隘的观点只能凸显出我们的眼界不宽,那些创造条件为改变的人,不应该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

……

你好,再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