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赫鲁最后的日子,连背都驼了,这不是他输了,而是他被自己的狂妄砸得抬不起头。
1962年,中印边界突然打了起来,震惊了全世界。
中国和印度,一个是刚成立不久的新国家,一个是从殖民地爬出来的南亚大国,按理说,两国本该抱团取暖,结果却在喜马拉雅山上干出了火药味十足的事。
中国一出手,印度军队就溃不成军,连个像样的反击都没有。
尼赫鲁,那个被媒体吹成“东方的丘吉尔”,最后成了国际笑话。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尼赫鲁的迷之自信:狂妄是最大的陷阱
尼赫鲁这个人,早年确实风光过。
他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领导人,外交上混得不错,还搞出了什么“不结盟运动”,在东西方冷战中当了回“第三极”,居然真让苏联和美国都对他客客气气。
但是,太多的掌声让他开始飘了。
他觉得自己不仅能搞外交,连军事上也能指点江山。
于是,他推行了所谓的“前进政策”,让印度军队越过边界线,占据中国的领土,还以为中国会忍气吞声。
更离谱的是,他居然相信印度情报头子穆尼克的鬼话,说什么“解放军看到印军会自己跑掉”。
问题就在这儿,尼赫鲁根本不了解中国。
他以为中国刚经历了抗美援朝、又在搞大跃进,国内一团糟,根本不敢开战。
可惜,他不知道,毛泽东的中国从来就不是吓大的。
尼赫鲁的自信,不是建立在实力上,而是建立在幻想里。
他赌错了筹码,最后输得连裤子都不剩。
2. 印度军队的“殖民军遗毒”:拿破枪就以为能打胜仗
印度军队打不过解放军,这一点其实早就写在剧本里了。
原因很简单,印度军队虽然人多,但战斗力真的不行。
说白了,他们的军队一直延续着殖民地时期的那套伪精英体系。
军官大多是靠关系上来的,士兵则是从农村随便拉来的壮劳力,训练水平一塌糊涂。
更要命的是,印军从上到下都沉浸在“一个印度兵能打六个中国兵”的迷思中。
这种迷思从哪儿来的?殖民地时期,印度作为英军的“仆从军”,跟着西方列强在亚洲耀武扬威过。
但问题是,那时候的中国,是清政府的中国,是被列强按在地上摩擦的中国。
1962年的中国,早就是打得“联合国军”抱头鼠窜的中国了。
可是,印军还活在过去的梦里。
战争一打起来,士兵训练不足、后勤跟不上、指挥官还乱成一锅粥,怎么可能不败?
3. 毛泽东的“重拳出击”:该出手时就出手
相比尼赫鲁的狂妄,毛泽东的策略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
起初,中国一直表现得很克制,甚至主动提出和平谈判,但印度一再得寸进尺,还开枪杀了不少中国边防军。
毛泽东说了,“我想了十天十夜,也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搞我们,但既然他搞,那我们就扫了他。”
毛泽东这手漂亮在哪儿?第一,判断精准。
他看透了印度的底牌,知道尼赫鲁是虚张声势,印军也不过是纸老虎。
第二,出击果断。
他把指挥权交给了张国华和丁盛这些老将,命令部队不去硬攻敌方据点,而是顺着水路插到印军背后。
结果,印军全线溃败,连个像样的抵抗都没能组织起来。
中国主动停火,把俘虏和武器还给了印度,既打出了国威,也表现出了克制。
这一仗,不仅让印度几十年不敢再动边界的主意,还让全世界看清楚了中国军队的实力。
尼赫鲁败了,而且败得很惨。
但这场失败不是因为印度穷,也不是因为印度军队弱,而是因为尼赫鲁错估了形势,低估了对手。
历史告诉我们,狂妄和无知,才是最大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