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一步错,步步错!走好第一步,清静为天下正

斯威国学 2024-03-19 03:16:03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我们先来了解本章的字面意思。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最完美的东西,都好像有很多欠缺的地方,然而用它的时候,却不会产生后遗症。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很完满的东西,就像是空无一物,可是你用的时候,却绵绵不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段话怎么理解?越是直的就好像越弯曲,越是巧的东西,看起来就是越是笨拙,越是有智慧的人,看起来就越木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疾动可以御寒,安静可以耐热,秉承清静可以作为天下人的榜样。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们来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些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过去有段时间,有些人有意无意向我透露,他们怕我。我就奇了怪了,我一介女流,长得再不咋地,也不会像张飞一样眼睛瞪得像铜铃,吼一声能让人肝胆俱裂,有什么可怕的呢?更何况,更早的时候,很多人说我比较知性。当然,如果你实在找不到可以夸人的地方,用知性这个词比较稳妥。 既然不是外貌,也不是性格,那为什么还怕我呢?他们给出的理由很奇葩,我不讲话! 我的天啦!啥情况!从什么时候起,不讲话居然能让人害怕? 想了半天,想起一个成语故事,呆若木鸡。 话说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不行,现在只有些许本事就骄傲自负。”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不行,现在它听到别的鸡的啼声就大叫,看到别的鸡的影子就乱跳。”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不行,它现在目光如电而且怒气冲天。”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虽然鸣叫挑衅,但它已经无动于衷了,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性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要做到清静,恐怕都需要经历呆若木鸡的几个阶段。当时,在智学老师的指导下,我历经一年半的时间学会闭嘴,修自己的内心。 当然,这会引起别人的误解。一个人不说话,对其他人来说的确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对方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他能想到的所有招数在你面前统统失效,能不抓狂吗? 本质上来说,说怕我的人,是因为无法掌控情境造成的内心恐惧。跟我有关系吗?没有任何关系。我说话,是那个我,我不说话,同样还是那个我。说与不说,不都是同一个人吗? 这也间接反映清静的威力。你的内心清静,不为外界所动,你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能完美地映射出别人的主观世界。看清别人,你才知道接下来怎么做。这就像钓鱼一样,你稳稳地坐着,静静地看着浮标,鱼一上钩,你才能看得见,才能有所获。否则,你动,鱼也动,你就什么都看不清。 读懂《道德经》第一步,以及做任何事情的第一步,并不是把《道德经》通篇背下来,并不是抠每个字的字眼,做事也并不是直接去做,而是先学会清静。很多人做事不仅没有效果,还起相反作用,就是因为一拿到书就急着去看,一领到任务,就急着去做。他们不知道,静,才是关键的第一步。这一点,大多数人都走错路了,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 《道德经》第十六章也讲了,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没有静,就没有常,妄作,一定会出现问题。 我们中国古人特别强调诚意正心。培养一个人,并不是让他先学多少知识,练口才,练演讲,练写作,而是先学会由躁到静。清静,意味你价值中立,看到即看到,听到即听到,不预设价值,清静,意味着你情绪稳定,喜怒不形于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清静,意味着你能更准确地认知客观世界。 我这个人比较笨,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学会闭嘴,又花了两年的时间学会清静。接下来,才到培养能力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效率会特别高,与道相追,向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方向去走。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这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越是完美的东西,看上去越是有欠缺。越是简单的方法,可能让人不屑,却往往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亲子关系当中,做父母的喜欢跟孩子讲复杂的大道理,可是只要你说道理,你就会发现,道理都是互相印证的。而父母又不太可能在一件事情里把所有的道理都说清楚,其结果就是有理说不清。所以,老子说了,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父母希望孩子怎么做,只要自己做好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就可以了。做父母的想让孩子冷静,自己得先学会冷静地跟孩子讲话,做父母的想让孩子爱学习,自己做出爱学习的表率,做父母的想让孩子孝敬自己,首先得孝敬自己的父母…… 这是完美培养孩子的方法,能从根上解决问题,简单之极。 回归事物的本源才是认识事物最好的方法,也只有回归认识事物的本源,我们人类才能真正地做到大盈若冲,其用无穷。什么东西很完满却又像空的一样呢?就是人的大脑。智慧的大脑能够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用情境思维来讲就是,人的三观要随着情境的变动而变动。这样,什么时候,你都能很好的适应情境。在别人看来,这个人的情商很高。而一个人如果不能随着情境的变动来调整自己的三观,那么,用一套规则应对所有的事情,下场一定是很悲惨的。 人的思维容易固化,也就是所谓的习惯化。守株待兔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也觉得很可笑,宋国人把偶然当成必然,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认为兔子会再次出现,就死守在田边。我们知道,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不也经常出现守株待兔的情况吗?有的人成功过一次,就认为自己的成功经验可行,死守着过去的成功经验,不知道情境已变。在家里被宠惯的孩子,到外面也认为别人会惯着自己,一些高铁扒门,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不守规则的成年人,不也是因为习惯造成的吗? 人是万物之灵,学了那么多,智慧的大脑要灵活地用起来。 智学老师经常讲,要灵活地坚持,坚持灵活。这就是大直若屈。有些人认为我这个人很耿直,说话直,我很真诚的!那不叫真诚,叫伤人。真正直的人一定是会弯曲的。之前讲过很多如何批评人的例子。每个人都有追求良好感受的需要,如果你直接批评一个人,骂别人像猪一样,你是很直,你也很真诚地想要别人改进,但是没人会接受。 批评人先跟后带,别人才会更容易接受。批评人的时候,也可以先抑后扬,如果你的目标是为了扬,就稍微按一下。某某今天做的事情是我没有想到的,稍微让我有一点点失望,失望在什么地方?你们任何人犯这个错误我都能认可,就你犯这个错误我不能认可!或者说,你是知道我对你的看法的,其他人都可以犯错,唯独你不能够犯错。听的人很舒服,也很愿意去改变。 目标是直的,却是用屈的方式达成的。 大巧若拙,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很灵巧,然而,真正灵巧的人做事看上去很笨。就像刘备跟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一个头磕下去,人有了,资金也有了。大辩若讷,说话像机关枪一样的人,情绪容易激动的人,是一点就着。真正智慧的人像是慢半拍,他们不急着说,而是先听,然后再说。那些有大成就的人,都是稳稳的,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以上这一切,都基于清静。 清静的人,越遵循自然规律做事,智慧越高,就越不可捉摸。他们看上去跟平常人不太一样,他们似乎有欠缺,大脑空空,说话不那么直,又笨拙又木讷。但是,因为他们遵循自然规律做事,有稳定的风范,做事很容易成功,所以就会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