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国宝级文庙不简单,杨虎城曾在此创办三民军官学校,你知道吗

情感情松 2024-12-21 20:53:11

我是渭北青松,地地道道的渭北人,给你讲地地道道的渭北故事,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渭北风土人情。

我国的文庙千千万,但评得上国保级的文庙为数并不多。在陕西省铜川市,有这样一座国保级文庙,虽然它的规模不大,但来历却不简单,杨虎城将军将在此创办了和广州黄埔军校齐名的陕西省三民军官学校。

文庙,又称“孔庙”“夫子庙”,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

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尊崇备至,都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到了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在地都有孔庙或文庙。

文庙已不仅是崇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先贤的建筑,也成了古代地方社会的最高学府。

耀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关中通向陕北的天然门户,素有“北山锁钥”“关辅襟喉”之美誉。

这里曾是上古阴康氏的治地,置县历史2160多年,是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西晋哲学家傅玄、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史学家令狐德棻和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等“一圣四杰”的故里。

北宋王朝,文化繁荣昌盛,尊孔崇儒之风盛行,各地纷纷修建文庙以祭祀孔子,传播儒家文化,耀州文庙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北宋嘉祐三年(1058 年),耀州知州史炤发起修建文庙。在其初建后的百年间,文庙成为耀州地区文人墨客讲学、祭祀的重要场所,儒家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然而,元末的战乱给耀州文庙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庙宇在兵火中被烧毁。

直到明初洪武五年(1372 年),首任知州魏必兴对其进行了重建,洪武九年(1376 年)又增建了戟门和棂星门 。

此后,经过明清两代的多次维修和扩建,文庙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风格也融合了各个时代的特色,逐渐形成了如今的两进院落、布局严谨对称的格局。

在古代,耀州文庙一直是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祭孔活动延续了近千年,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 年)才逐渐停止。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杨虎城得知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先后派人前往学习,准备在陕西创办军校。

1924年冬,杨虎城由陕北南下关中,驻防耀县。

在中共党员魏野畴的建议下,杨虎城于1925年7月在耀县文庙内正式开办三民军官学校,由黄埔军校毕业生唐嗣桐任校务长,刘子潜任总队长,魏野畴任政治部主任。

中共党员刘含初、赵葆华、吕佑乾、宋树藩等不仅任政治教官,也参加学校的工作。

学校开设的政治课程有“三民主义”、“总理遗教”、“帝国主义侵华史”、“不平等条约”、“社会进化简史”等。同时还有战术学、地形学、筑城学、兵器学。

学生一部分由杨部官兵中选送,一部分由各地党团组织动员报考。

总队直辖4个队,每队130人。

1926年4月间,有百余名学员参加了西安守城战,后来留校教员和学员因经费无着落而解散,学校于8月停办。

1926年底,参加守城的学员编入杨虎城所部。

尽管,陕西三民军官学校只创办了一年之久,但却为西北革命培养了一仳人才,这些学生先后参加了西安守城、会师中原、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还有一批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今天,当我们踏入耀州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建于明洪武九年的棂星门。

这座四柱三间不用戗柱的木牌楼,斗拱繁密、用材细小,重檐屋顶覆以绿色琉璃瓦,造型独特,在古代建筑中极为少见。

穿过棂星门,沿着中轴线向北前行,便来到了戟门。戟门屋顶为五脊悬山式,绿色琉璃瓦剪边,梁架为抬梁结构,门上装饰着金色铺首和门钉,尽显庄重威严。

而位于最北端的大成殿,则是耀州文庙的核心建筑。

它始建于北宋,元末被毁后于明初重建,弘治五年(1492 年)扩建成为现在的规制。现存的大成殿为单檐歇山式,斗拱结构,高 12.8 米,面阔 7 间,进深 5 间,建筑面积 503 平方米 。

屋顶以灰瓦覆顶,绿色琉璃瓦剪边,戗脊前部装饰着仙人走兽 5 种,依次为仙人、龙、凤、狮、天马,与棂星门和戟门遥相呼应,使得整个建筑群更为协调和庄严肃穆 。

漫步在文庙的庭院中,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历代文人学子在这里虔诚祭祀孔子的场景,听到了他们诵读经典的朗朗书声。

如今,耀州文庙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续向世人展示着它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在这古老的庙宇中,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木柱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它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在欣赏古代建筑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离开耀州文庙时,我心中满是对这座古老文化殿堂的敬畏与感慨,期待着下一次与它的重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