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天没戏拍。"
沈凯靠在横店影视城的墙角,机械地刷着手机。他的戏服已经穿了三天,就像他连续三天都在等一个可能永远等不到的机会。
这哪是他三个月前想象的生活?
记得那天下班,刷到一条横店群演的短视频:"工作时间自由,档期自己定,日薪随戏份浮动"。视频里的群演们衣着光鲜,谈笑风生。他摸了摸餐饮店油腻的工作服,心动了。
"老婆,我想去横店试试。"回家后,沈凯对妻子说。那时女儿刚出生不久,家里开支大了,餐饮店的工资确实有点紧。
妻子没同意,但拗不过他的坚持。
"我先去打探打探。"
最初一周确实不错。专门有群头带着接活,虽然都是些没有特写的小角色,但胜在轻松。一天站站队形,喊喊"皇上万岁",管吃管喝,还有钱拿。
沈凯美滋滋地给妻子发了张片场照:"你看,我马上就要当明星了。
可好景不长。
群头不再主动找他,抢戏的人比他会来事,会来事的人比他长得帅。一天天过去,等戏的时间越来越长,收入却越来越少。
"要不。。。咱回去吧?"妻子打来电话,语气里满是担忧。
"再等等,我感觉机会快来了。"沈凯嘴硬,其实自己也心虚。
机会确实来了。一个"大臣"的角色,有特写镜头。沈凯背了整整三天台词,站在镜头前,脑子却一片空白。
导演喊了三次"咔",最后换人了。
"你不适合演戏。"导演的话像刀子一样插在心上。
然而沈凯还是不愿意走。横店太大了,大到让人相信下一个转角可能就是希望。可惜希望越来越远,口袋越来越瘪。
妻子不得不出去打工补贴家用,女儿被送回老家,家庭摇摇欲坠。
可他还在等。
横店有太多像沈凯这样的人。他们宁愿睡地下室,宁愿吃泡面,也不愿承认自己不是主角命。每天穿着戏服在片场游荡,仿佛这样就离梦想更近一点。
娱乐圈就是这样,先给你一个梦,再给你一地鸡毛。
沈凯掏出手机,又刷起那些明星成功的故事。屏幕的光映在他疲惫的脸上,像一场永远清醒不来的梦。
横店依然车水马龙,20万个群演的梦想在这里起起落落。有人说他们是傻子,有人说他们是勇士。但或许他们只是不甘心平凡的普通人罢了。
只是,梦想这东西,永远比现实更迷人,也更伤人。
《镜头背后:横店二十万群演的生存实录》
横店,这个被《好莱坞报道》称为"中国好莱坞"的地方,占地5000亩,拥有十二个影视拍摄基地。每天完成几十部影视剧拍摄,汇聚着二十万群演的欲望与无奈。
听起来很美是不是?
可真实的横店,比想象中残酷得多。
清晨五点,天还没亮,横店的街道上已经挤满了赶戏的群演。他们踩着单车,背着简单的行囊,脸上写满期待。谁都希望今天能被选中,毕竟,没戏就没饭吃。
"师傅,选我吧,我什么角色都能演!"
"我可以演丫鬟,我演过很多次了!"
"动作戏我也行,挨打我最在行!"
一百个人围着群头转,最后可能只有一个人能被选中。这就是横店的日常。没被选中的人,要么继续等,要么饿着肚子回去。
横店不养闲人。这里没有底薪,没有五险一金,更没有同情分。女群演想上镜,要么贿赂群头,要么出卖自己。
男群演就更惨,不是演高难度替身,就是挨打戏份的"人肉沙包"。
"你们看,那个演员好像白鹿。"
"别做梦了,那是替身。"
"替身也比我们强啊,至少有固定戏拍。"
中午时分,横店的树下、墙角,到处是刷手机、打牌的群演。他们还穿着戏服,仿佛随时准备上场。但其实,他们只是在等,等一个可能永远不会来的机会。
最惨的是,有些群演从早等到晚,不仅没轮上戏,连顿饭都吃不上。群头说了,不用你演就不管饭。这在横店是很正常的事。
"我认识一个演员,来了三年了。"
"混出头了吗?"
"没,房子倒是卖了。"
"那还留在这干嘛?"
"不甘心呗。"
横店就像一个巨大的筛子,有演技有实力的早就被导演发掘了。留下的,要么是没天赋,要么是不够努力,要么是。。。不愿意承认自己不适合。
但奇怪的是,即便环境这么艰难,横店的群演数量却一年比一年多。
为什么?
因为这里有太多成功的诱惑。
它们像一颗颗糖果,让人上瘾,让人疯狂,让人忘记现实有多残酷。
横店就这样,日复一日地上演着同样的故事。
二十万个群演,二十万个梦想,二十万种无奈。
但或许这就是娱乐圈的生存法则:用一个人的成功,支撑起千万人的幻想。用九十九个人的失败,成就一个人的辉煌。
而那些在横店苦苦坚持的人,不过是这个法则下最普通的注脚罢了。
《从丫鬟到影后:赵丽颖的逆袭之路》
谁能想到,那个曾经被导演嫌弃"圆脸演不了女主"的丫鬟,如今已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影后"?
这就是赵丽颖的故事。
出身农村的她,家境困难,很小就出来打拼。对表演的热爱,让她只身一人来到横店,从最底层的群演做起。
那时的赵丽颖,脸上肉嘟嘟的,个子不高,拍出来的照片又矮又胖。剧组里能给她的角色,永远都是不起眼的丫鬟。
"圆脸演不了女主。"
这句话像一记耳光,打在赵丽颖脸上。但她没有认输,反而把这句话当成了激励自己的动力。
为了改变,她开始拼命。不仅要提高演技,还要坚持减肥。每天天不亮就到片场报到,深夜还在研究台词。
就这样,在横店摸爬滚打了整整七年。
要说这期间最让她记忆深刻的,是和张睿一起拍《还珠格格》时的那个春节。
那年过年,剧组几乎所有人都回家了。赵丽颖因为拍戏,只能一个人在剧组煮面条过年。张睿知道后,叫她到自己房间,还特意包了饺子。
两个漂泊他乡的人,就这样一起度过了一个温暖的除夕。
这份情,赵丽颖一直记在心里。
后来等她红了,不仅当面感谢张睿,还在节目上多次提起这件事。不仅如此,她还帮张睿的女朋友争取到了资源,用实际行动回报这份暖意。
终于,机会来了。
《陆贞传奇》让她当上了女主角。这时的赵丽颖已经蜕变,不再是当初那个柔弱的小姑娘,而是能独当一面的实力派演员。
紧接着《花千骨》的播出,让她一炮而红。
那些曾经说"圆脸演不了女主"的人,不得不承认自己错了。赵丽颖用实力证明:长相不是限制,只要够努力,照样能成为"影后"。
但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努力就能成功。
更重要的是:她始终保持着初心,对演戏的热爱从未改变;她懂得感恩,不会因为成功就忘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她脚踏实地,七年的基层磨练让她明白: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这才是赵丽颖能从横店二十万群演中脱颖而出的真正原因。
而当下在横店的群演们,有多少人真的明白这个道理?
有多少人,是真的热爱演戏,而不是只贪恋明星光环?
有多少人,愿意像她一样,在最基础的角色上用心琢磨七年?
这或许才是横店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成龙:从武打替身到影坛传奇》
说起成龙,谁不知道他是功夫巨星?
可谁又记得,他曾是个被学校开除的"问题少年"?
那时的成龙,调皮捣蛋,一年级就因为打架被学校赶了出去。他妈妈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送到了于占元的戏剧学院练武术。
这一练,就是十年。
十年寒窗,十年磨练。当别的孩子还在操场上疯跑时,成龙已经在汗水里摸爬滚打。学成后的他,除了一身功夫,别无长物。
来到横店,武打替身是他唯一的选择。
替别人挨打,替别人跳楼,替别人耍威风。可替身的戏份永远不会出现在大荧幕上,观众看到的永远是别人的脸。
但成龙不甘心。
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在琢磨怎么把武打动作做得更漂亮。别人应付了事,他要求自己每个动作都超出标准。他还特别研究喜剧效果,想着怎么把武打和搞笑结合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精湛的武打动作引起了制片人的注意。和元龙、元泰、元华、元彪等人一起,组成了"七小福"。1971年,他终于签约了罗维影视公司。
可第一部电影《精武门》,他还是个替身。
替李小龙。
戏份少得几乎看不见。但成龙依然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把替身的活都做成了艺术。
两年后,《铁汉柔情》让他站到了镜头前。从此一发不可收,《醉拳》《宝贝计划》《警察故事》。。。一部部经典诞生。
金马奖、华表奖接踵而至。最后,他站上了奥斯卡的领奖台,获得终身成就奖。
从横店的武打替身,到奥斯卡的殿堂。
从无人问津的龙套,到中国人的骄傲。
成龙用几十年证明: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
可现在的横店群演,有谁愿意像成龙那样,从最基础的替身做起?
有谁会在每个微小的角色里都倾注全部热情?
又有谁能在一次次失败后依然坚持?
这才是真正的"龙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