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海阳县第二任知县包桂,在任颇有政绩却因回避叔叔而离职

胶东的小故事 2024-07-03 19:44:45

本文要介绍的是一位胶东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叫作“包桂”,生活在清代中前期,籍贯为浙江钱塘县,与胶东半岛的主要交集为曾担任过登州府海阳县(注:清代广东省潮州府辖下亦有海阳县)的知县,并且是海阳县历史上的第二任正式知县。

对于接触过清乾隆版《海阳县志》的朋友来说,“包桂”这个名字应该相当熟悉。因为这部县志就是包桂在任期间主持修纂完成的,开篇的序文也是由他亲自执笔。到了光绪年间,海阳县续修县志,对包桂的生平及政绩也有专门的记载。

根据记载,包桂,字南洲,出身于钱塘包氏家族,该家族在清代考取过不少功名人物。乾隆元年,包桂也为家族争光添彩——当年,他在丙辰科会试中成功考取进士。

金榜题名之后,包桂被授予知县一职。从《海阳县志》序文中的署名(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山东登州府海阳县事、前知武定府蒲台县事、戊午科乡试同考官、纪录二次、记功一次包桂)来看,他最初是在山东省西部的蒲台县(旧县名,已裁并)任职,后来才调任半岛区域的海阳县。

包桂具体上任海阳县的时间为乾隆四年二月。当时海阳刚刚建县不久(雍正十二年建县),首任正式知县高晋(高晋未到任之前,由莱阳知县费元衡短暂代理过县政)虽然兢兢业业,但仍有许多未竟之事。好在包桂也是个干实事的官员,他下车伊始,便投身政务,取得了一系列政绩。

从县志的记载来看,他的主要事迹有:修城垣、建文庙、积仓廒、捐建旌表牌坊、走访乡村体察民情以及主持修纂海阳县首部县志等。

乾隆七年七月,就在县志修纂完成不久,颇有口碑的包桂突然被朝廷调离海阳。而这次调离并非升迁,而是出于一个特殊的原因——为了回避他的亲叔叔包括。

根据记载,包括是康熙后期的进士,其官运亨通,在乾隆七年做到了山东布政使(从二品)的高位。按照清代的官员任职回避制度,亲叔侄不能在同省担任布政使和知县(上下级)。在这种情况下,包桂就被调离海阳县。(注:包括的名字比较特殊,实际上他就是郑板桥笔下的“包大中丞括”。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期间,写过一首题为《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的诗,文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当时包括以布政使的身份署理巡抚事,故郑板桥尊称他为包大中丞。)

限于史料,包桂的详细任职履历和日期(有的资料记载说他曾拟任阳谷县知县,但并未上任)暂时无法一一整理。在调离山东之后,他于乾隆八年补任河南固始县知县。可惜天不假年,乾隆十年,包桂在固始县任上因病去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