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花白的苏轼写下一首小诗,满是寂寞,世间种种,无常是常

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2024-07-15 12:38:02

苏轼是北宋的文坛巨匠,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波折与坎坷。

在他的仕途中,被贬儋州是他经历的一次重大打击。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到政敌的打压,最终被贬到了海南岛的儋州。

这一年,他已经年过花甲,儋州成为了他仕途中的最后一个谪居地。这个地方远离中原,孤悬海外,对于年事已高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然而,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在儋州的日子里,他深入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自然和谐共处,与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的诗词风格也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转变,从之前的豪放豁达逐渐转变为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他多描写地方风土人情、写景抒怀、隐逸田园,通过对海南的风光景物感受,苏轼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个顶峰。

在儋州的一个寂静夜晚,苏轼独自一人坐在简陋的茅屋内,窗外的夜空深邃而漆黑,使他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

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犬吠声,打破了这宁静的夜晚。他回想起自己曾经的辉煌岁月,再看看如今的落魄境遇,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此时,他的目光被窗外荒园中的络纬所吸引,它们正在不停地织着网,但似乎永远也织不完。这一幕让苏轼深感共鸣,他觉得自己就像这些络纬一样,虽然一直在努力,但似乎永远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

于是,在这个漫长的夜晚,苏轼提起笔来,将这份孤独和感慨化作文字,写下了《倦夜》这首诗: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大意是,长夜令人难以安眠,小窗外面天色未明。只听得孤村里传来了一声狗吠,在这残月之下还有几人在行走?我的两鬓早已如霜,旅中的情怀只有暗自明了。只看见荒园中有蟋蟀在叫,它织来织去,又能织成什么呢?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表达了苏轼对漫漫长夜的厌倦和对黎明的渴望。

这里的“小窗”形象,既描绘了客观环境,又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压抑。“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苏轼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孤寂。

犬吠声显得尤为突兀,而残月下稀少的行人,更衬托出夜晚的寂静和人迹罕至。“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苏轼感叹自己的衰老,白发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同时也是内心孤独和无奈的象征。旅途中的情怀虽然清新,但也透露出一种虚无感。最后两句“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中,苏轼以荒废的园林和徒劳的络纬为喻,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无力感和对人生遗憾的思考。

络纬虚织,指即使辛勤劳作,也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绘,折射出苏轼内心的孤独、衰老、旅途的感慨以及对世事的无力和遗憾。

人生的道路充满了未知与变数,我们或许会遭遇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正如苏轼所体现的那样,无论我们面临何种境遇,都应该怀着一颗坚定不移、乐观向上的心。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逆境中找寻到新的希望,在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前行,成就更加辉煌的人生。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