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绝美春游诗,句句清丽,超凡脱俗,经典流传,值得反复品读

见血文化 2024-04-06 05:56:06

春天,景色优美,很适合出游赏玩,特别想远足春游,但又没有时间。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那就到诗词中去感受美好的春天吧。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一首绝美的春游——志南的《绝句》。

绝句

南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是南宋时期的僧人,志南是他的法号,平生记载不详。他擅长诗文,但留存下来的仅有这首《绝句》。这首诗脍炙人口,诗句经典,得以让志南的名字被载入了诗史。

这首《绝句》是志南在一个早春时所写,在踏春的闲适惬意中,饱含着清丽、脱俗之意,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诗的首句从叙事写起:“古木阴中系短篷”;在古树荫下,诗人把船系好。

首句叙事,没有生动的情景,也没特别的风景呈现,但让我们看到了清幽的春景,感受到作者惬意悠闲的心情。

“古木阴中”四个字呈现出参天古树成荫的景象,环境清幽,似乎有清风拂来,人的心情自然是安闲的。

“系短篷”三个字,诗人告诉我们,他驾着一叶小舟,一路赏景,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古老的码头。看来,诗人的这趟春游距离不短。

透过这简单的诗句,我们可以想到,一叶小舟,一位老和尚,一江春水,一路春光,这是多美的画面,多自在的生活!古树参天,绿荫葱茏,清风徐徐,令人心旷神怡。

也许,春游还没尽兴,诗人便把船停泊在古树下,开始了另一段春游的行程。

承句又是另一幅美妙的画面:“杖藜扶我过桥东”,他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往桥东方向走去。

这座桥,我想,大概和前面的“古木”一样古老吧,而且桥边还丛生了野草花,久经风雨沧桑,就像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差不多吧。

在这一句中,诗人没有说自己拄杖春游,而是说“杖藜扶我”,写得特别有趣。这根藜杖就像一位有情有义、值得依靠的老朋友,陪着诗人云游四方,给人亲切和安全感。正因为如此,老和尚才不怕衰老,不怕困难,勇敢地出门游赏。

他从水路而来,一路畅游,游兴大增,上了岸,过了桥,一路向东。东风迎面吹来,他整个人感到神采奕奕。

东南西北中,为什么他非要向东行?因为春自东来,古人踏春赏玩,必往东行。无论向南、向西、向北,都没有东边的景色诗意。看来,他要去看看春天最诗意的风景。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时节,细雨绵绵,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微风阵阵,吹拂着脸庞,感觉不寒;杨柳摆动着细长的枝条,格外飘逸。

末两句写得精彩、细腻、真切。诗人没有从正面写景,而是从感受写景,重点写了雨和风。这看似平常的景象,却是春天最具特征的景象,雨是“杏花雨”,风是“杨柳风”,让人感觉清新,富有诗意,而且还给读者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杏花雨”是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的雨。在诗句中,这看似写雨,又似乎还写了杏花。杏花灼灼,花开如霞,细雨滋润下,显得娇艳欲滴。细雨从天空中飘落,就像那缤纷的杏花飘落下来,太唯美,太惊艳了!

这一场杏花雨,诗人用了“欲湿”一词来描述,既写出了细雨若有若无的情景,又含蓄地写出了在细雨滋润下的杏花的娇艳。

细雨绵绵,微风阵阵,是“杨柳风”在吹拂,多么清新,多么诗意!在古时候,人们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24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为“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也称之为“杨柳风”。

风吹拂,吹拂着脸庞,感觉“不寒”,清新扑面而来,让人感觉无比惬意。杨柳那细长的枝条随风飘动,婀娜多姿。这是多么宜人的春色,令人陶醉。

这首诗句句写得清丽,每一句都是一幅美好的画面,景色令人陶醉,但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诗人的达观态度。他是一位老和尚,一路泛舟而来,上了岸,拄着拐杖东行,去寻找最美的春色。这对于老者来说,是一种挑战。可见,诗人是一位遗世独立、笑傲人生的高士。

这一路走来,杏花灼灼,细雨沾衣,若湿不湿,春风迎面不觉寒,杨柳依依,这是多么真切细腻的春游感受,让人不得不钦佩诗人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1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