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志愿军的司令员,为何没有考虑刘伯承?不是不用,是不能用

运赛过去 2024-10-21 19:30:46

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

这是1942年,时任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为年满五十岁的时任129师师长的刘伯承专门写的祝贺诗。

在诗句中,陈毅将身经百战、战功赫赫的刘伯承,和我国古代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吴起相提并论,可以想见,在陈毅的心目中,刘伯承的军事地位之高。

和陈毅一样对刘伯承高度推崇的还有朱德元帅,提到刘伯承,朱老总由衷赞美道,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

一生戎马倥偬的刘伯承,早在年轻的时候,就有“川中名将”的美誉。

在早年的川军队伍里,他先后参加了讨袁之战、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等大大小小数百场战斗,以智勇善战著名。

在抗日战争期间,出任八路军129师师长的刘伯承,和邓小平一道奋战在太行山上,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兼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歼敌数十万,有力挫败了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首次授衔中,刘伯承就被授予了大元帅军衔,也就是我们后来非常熟悉的十大元帅之一,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名副其实。

不过,在抗美援朝时期,彭林粟都在志愿军统帅的候选人之列,可同样身经百战,威望极高的刘伯承,却被排除在志愿军统帅的候选人之列。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刘伯承没有大兵团作战经验,这是志愿军选帅的第一硬性条件,因此,刘伯承才被排除在外。

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们先从出身行伍的刘伯承的早年说起。

1、弹触一目眇

1892年出生于四川的刘伯承,二十岁就考入当地的将校学堂,在那里接受了军事基础技能的初步学习和系列军事训练,这之后,从学堂毕业的刘伯承,随即进入川军,参加了其后的大大小小数百场战斗。

在这些战斗中,给刘伯承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大概就是1916年的丰都之战了。

这一年的3月,刘伯承带领部队攻打丰都县城,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刘伯承临危不惧,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指挥才能,将战线持续向前推进。

可是,就在众人奋力攻打的城门的时候,刘伯承不幸身中两弹,其中一颗子弹竟然直接从他右侧太阳穴处进入,而后又从右眼眶飞出。

刘伯承当时就因为伤势过重,昏倒在地,后来非常幸运地被护国军中的一个士兵,从层层叠叠的乱尸中发现,这之后,刘伯承才侥幸捡回了一条命。

因为当时情况危急,虽然受伤严重,刘伯承也只是简单进行了包扎,直到一个月后,才被送到重庆当地一家德国医生的私人诊所接受治疗。

然而,因为伤势耽搁了太久,德国医生最后提出摘除右眼球的治疗方案,刘伯承也表示同意。

可是,手术治疗需要打麻药,而麻药的用量稍有不慎,就会损伤大脑。

因为担心脑干损伤,会影响自己以后带兵指挥打仗,刘伯承最后竟让医生不打麻药,给自己动手术。

医生当即惊讶到完全不可置信。

后来,在手术过程中,疼痛至极的刘伯承,紧紧抓住手术台的一角,硬是一声不吭,让德国医生震惊极了。

“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硬气的军人,你是真正的铁汉子。”

弹触一目眇,枪伤遍体瘢。

这是陈毅对身经百战,伤痕累累的刘伯承身上的伤疤的描写,在诗中,陈毅特意提到了刘伯承被子弹洞穿,损失了一目的战斗经历。

2、论兵新孙吴

在早年的战斗生涯中,刘伯承曾经九次身负重伤,数十次轻伤,他身体的一处处疤痕,都是他的军功章,都是历经战火洗礼留下的磨灭不去的深深烙印。

有人说,在战场上,刘伯承有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有军神之誉,这都是在无数次枪林弹雨里历练出来的,这都是他在大大小小数百次战斗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正如刘伯承自己所言,如果说我作战有些经验的话,那是子弹告诉我的。

尤为难得的是,刘伯承不但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突出的作战指挥才能,而且,刘伯承还具备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他还曾经在极富盛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系统学习过三年之久。

伏龙芝军事学院创建于1918年底,主要是为苏联培养高级军事指挥人才和高级军事理论人才,苏联历史上的传奇出色将帅,都出自该校。

例如传奇英雄夏伯阳、切韦列夫、朱可夫元帅等。

因此,伏龙芝军事学院又被誉为“红军大脑。”

为了能够进入这所军事学院深造,那一年已经35岁的刘伯承,一边苦学俄语俄文,一边苦学军事理论知识。

为了学好俄语,对俄语一窍不通的刘伯承,从最初的33个字母学起,每天在自己的手心写满生词,一有时间就背,又在每天清晨提前半小时起床,到操场上大声练习弹舌音,还特意找了一位学校打扫卫生的女工,日日和她对话,来提高自己的俄语口语水平。

就这样,功夫不负苦心人。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刘伯承的俄语口语水平就突飞猛进,以至于刘伯承的俄文老师惊讶万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是不是讨了个俄国老婆?”

三年异国他乡苦学,三年收获满满。1930年,当刘伯承回国之后,随即成为中央军委智囊,两年后,又担任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还担任红军总参谋长。

从苏联学成归来,刘伯承从此后,不但在战场上书写了辉煌壮丽的战争诗篇,还在军事教育领域,开拓出了又一片天空。

红军学校、抗日军政大学、二野军政大学,这些在战争烽火中建立起来的学校,都曾留下过刘伯承执教的身影。

不单单是在学校,即使是在行军打仗的间隙,在战斗之后的休整时间里,刘伯承也总是不辞辛劳,给战士们传授军事理论知识,讨论各种战法。

彼时,在刘伯承的眼里心里,他只想把自己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一代代传授下去,让我们的军队战斗力更强,让我们的国防力量更加坚不可摧。

3、枪伤遍体瘢

沙场征战半生,不论是实战经验,还是军事理论知识,刘伯承都是数一数二的高手,可是,这样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为什么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时期,没有进入志愿军统帅的候选人之列呢?

真的是刘伯承没有大兵团作战经验吗?

当然不是。

在解放战争时期,第一野战军共有兵力34.4万人,第二野战军兵力为28万人。身为二野司令员,可以说,刘伯承和彭德怀一样,有着丰富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说刘伯承没有大兵团作战经验,完全是无稽之谈。

此外,在彭德怀之后,接替彭德怀担任志愿军司令员的陈赓、杨勇,都出自刘伯承的二野,就更加说明,这种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实际上,刘伯承之所以未进入志愿军统帅候选人之列,是因为当时的刘伯承已经58岁了,比彭德怀还大6岁,并且,因为征战大半生,旧病缠身,旧伤累累,每遇阴雨天气,便刺骨作痛。

此去朝鲜,环境异常恶劣,高压的军事态势,极端低温的环境,还有高强度的指挥作战任务,都是年近花甲的刘伯承伤痕累累的身体无法承受的。

第二个原因则是,当时的刘伯承,正忙于创建南京军事学院,这是全军第一个诸军兵种合成的高等学府,用以培养优秀谔谔中高级军官,能够胜任此项重要工作的,只有刘伯承一人。

第三个原因是,此次赴朝作战,志愿军主力部队是第四野战军,而刘伯承和第四野战军绝大多数将领都没有接触过,不熟悉他们的打法,和诸位将领之间还需要长时间磨合,这对于赴朝紧急作战任务,明显是不利的。

而彭德怀则不同,他曾经担任过红一方面军司令员,还担任过八路军副总指挥,对第四野战军比较熟悉,才刚五十来岁,身体也还好,能够适应朝鲜战场恶劣的自然环境。

综合以上种种,彭德怀自然就成为了志愿军总司令的最佳人选,而刘伯承之所以未进入志愿军司令的入选之列,不是不用,是不能用。

军事学院各项创建工作,非他不可,离他不得。

在刘伯承的主导和推动下,南京军事学院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筹备创建起来了。

后来,南京军事学院成为我党我军培养军事人才的摇篮,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刘伯承功不可没,贡献巨大。

参考资料:

《“军神”刘伯承》 百年潮 2015.7

《“红军大脑”伏龙芝军事学院》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0.11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