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红楼梦》十几天了,一直想写点儿什么,却无从下笔,便一直搁着。今天云散日朗,柳絮因风而起,我联想到“何堪咏絮才”,想到多愁善感,心思细腻,才华横溢又敏感多疑的林妹妹,继而想到直率纯真的史湘云,人情练达的王熙凤,灵动刁钻的晴雯,离经叛道的贾宝玉……
大学时买了这本书一直也没好好读。一是我近年来心浮气躁,二来听说这本书是顶峰之作,想来我这跛子也不善攀登这样高的山,就一直搁着。无聊中翻到《蒋勋说红楼》中蒋勋讲宝黛二人吵架,黛玉哭宝玉为她擦眼泪,黛玉骂宝玉:“要死了,干什么又动手动脚的”宝玉回到:“忘了情,而不觉动了手。”黛玉又闹时宝玉回了一句:“你放心!”突然觉得中国式的浪漫、中国式的含蓄尽在其中。心血来潮就看了87版《红楼梦》意犹未尽又看了这1092页的《红楼梦》。
蒋勋说读小说要从小说本身出发,不必舍本逐末,考证对应历史,读其书而得其意趣便可,不必穷经白首。现在想来陶渊明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怕也是这个意思。
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随着十二三岁的林黛玉进了贾府,就像通灵宝玉跟着跛脚道人,癞头和尚来到凡尘,历一段人世繁华。
不必说那宁荣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也不必说黛玉见贾母时执手相看看泪眼;更不必说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单是“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的!”宝玉黛玉初初相遇便一见如故就有无限意趣。或许仓央嘉措也是读过红楼梦的吧,要不怎么会写下“若无相欠,怎会相见?”或许这也是曹雪芹先生读到《牡丹亭》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而给出的回答:“今生缘皆是前生所欠。”遇到一个投缘的人,无来由的想对她好,大抵是“我上辈子欠你的!”
少年人的情绪变化总是令人琢磨不定。嬉闹时,“你只知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家的千金才是真正的香玉呢?”叛逆时我只和你一起读《西厢记》,说着像“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良辰美景奈何天”等你我二人才知道的火星文……误会时吃醋误以为你把她送的荷包给了别人,又哭又闹,直到你贴身拿出那荷包才作罢,或许小孩儿家的感情就是这样私密,不容许你夸宝钗精通戏文而化身林怼怼:“还没唱山门你就妆疯了!”误会你和宝钗秉烛夜谈而不给我开门而暗自伤感,暮春时节荷锄葬花,感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一抔净土掩风流。”黛玉自负才华出众,所以不入俗流,她是孤独的。黛玉父母早亡,她寄人篱下,她又心思敏感她又是极度自卑的,所以偌大贾府,只有宝玉,那个和他有木石前缘的明亮少年才是她唯一的感情寄托,她才如此患得患失。这大概就像安娜卡列尼娜为了沃伦斯抛弃丈夫儿子失去了所有只剩下和沃伦斯,而沃伦斯除了安娜还有他自己的世界一样,所以这注定是不平等的,所以安娜是缺乏安全感的……黛玉又和安娜又有所不同,宝玉也会因黛玉而怀疑人生的意义,写下“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他也会为林姑娘病,只要木石情缘,不要金玉良缘,奈何情深缘浅,又或许像黛玉所言,“无立足境,方是干净。”青春无论多么绚丽,到最后也不过是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曹先生把这群蹁跹少年少女聚在一起,借元妃省亲的东风为他们造了一个“象牙塔”——大观园。风雅之人需要一个风雅之地,做一个青春幻梦。
风雅之人聚风雅之地若不醉飞吟盏,效仿东山雅会,岂不落俗?顾盼神飞的探春扫花以待,姊妹兄弟棹雪而来,效仿莲社结海棠诗社。李纨自号稻香老农,在宝玉的建议下探春自号“蕉下客”,黛玉引经据典笑话她蕉叶覆鹿,探春回敬黛玉‘潇湘妃子’说她像那泪撒竹而成班的娥皇女英一样,若某天想林姐夫了潇湘馆的竹子也要变成斑竹了;李纨给宝钗封了‘蘅芜君’,黛玉把宝玉叫做‘怡红公子’宝钗叫迎春作‘菱洲’叫惜春作‘藕榭’。若是不读《红楼梦》我竟不知这写诗还要限韵,也不懂为何抽了个门字又说什么“十三元”,只是觉得潇湘妃子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写得特别好!而李纨却说蘅芜君的“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含蓄浑厚。我还是觉得林妹妹的构思奇绝 。或许她平时怼人太多,拉了更多仇恨的缘故,裁判有失公允。
你方唱罢我登场,史湘云,若是书中没有这个女子,去哪里找如此率真自然,乐观豁达的女儿家,她来到贾母家听说吟诗作对不叫她,就和宝钗商量要作菊花诗说:“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首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以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解语,使人狂喜不禁,便越要亲近他,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卷末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除了从薛林二人“东篱”“陶令”的只言片语中看出她们在致敬陶渊明之外,总不得其中妙处,只觉得薛宝钗和史湘云选的这十二个题目构思精巧,就抄录下来了。
读诗我是不在行的本以为喝酒也不过是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罢了,不想也有投壶射覆,什么酒底、酒面:鸳鸯又道:“左边一个天。”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鸳鸯道:“中间锦屏颜色俏。”黛玉道:“纱窗也没有红娘报。”鸳鸯道:“剩了二六八点齐。”黛玉道:“双瞻玉座引朝仪。”鸳鸯道:“凑成‘篮子’好采花。”黛玉道:“仙杖香挑芍药花。”只喝得史湘云醉卧石凳,被花瓣儿淹没,在梦里嘴里还行着令。这做派让我想到唐伯虎的“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不大雪过后史大妹妹又伙同宝玉携鹿肉带黄酒在芦雪庭围着火炉考鹿肉,大快朵颐,嘴里还嚷着‘是真名士自风流’妥妥的吃货一枚啊!众人也被她感染,腥的膻的大吃大嚼。而后即雪景联句以王熙凤的“一夜北风紧”破题一开始都很正常,后来宝琴、黛玉、湘云才思敏捷互不相让,她赞袁安卧雪你夸君子固穷,她说颜回箪食瓢饮,你言铁脚嚼梅咽雪……她们三个女孩儿一台戏,联诗联到史湘云笑软了,我也不知道她们说什么,只是跟着不明就里地傻乐。就像欧阳修所言,“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后来苦命的香菱也来找林妹妹学诗,整日里研习“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诗文自有力量,能影响生命的成长,能慰藉心灵的创伤……寄情于诗文能让她忘了被拐卖辛酸,能让她逃避婚姻的不幸吧!
只是盛宴终散,时值中秋,冷月无声,只剩湘云劝解黛玉“你我境遇一样,我却不似你那么心窄,你是个明白人,何必自苦?”于是二人近水赏月,以中秋之月联句,佳句频出,妙语不断,后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更是一语成谶,这里我更喜欢87版电视剧的处理,宝玉南归,而黛玉魂消香断,花落人亡,繁华落尽,湘云沦为歌女,如鹤渡寒塘……以应中秋诗句中埋下的伏笔。
八十一回之后,多用琴棋书画,甚至八股文章搪塞,和前文相形见绌。比如晴雯,那个心比天高的姑娘,生气时敢撕宝玉的扇子,体念宝玉带病为他补孔雀裘衣,临去世时,宝玉去看她,这个被人伺候了一辈子的人,最后伺候了她一回,清清白白的人却因为长得漂亮,被人构陷。她就说既然背了这个名,倒不如放肆一回,于是和宝玉交换了内衣……这里我只想说美丽无罪。后来晴雯身死,宝玉也曾用“骚体”——浪漫诗文的源头,来为她写祭文:“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那黛玉香消玉殒时,宝玉为何没有只言片语,难道最美的话在于不说?又或者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又或许如他们所言,晴为黛影,这篇祭文本就是为黛玉晴雯所共作?
还有一处我觉得87版比《红楼梦》原著处理得好的地方就是刘姥姥倾其所有来为巧姐儿赎身,符合前文刘姥姥说“遇难成祥逢凶化吉都从这个巧字上来,也符合刘姥姥说的故事里的大户人家本该无后,因老太太乐善好施,最终留下一个女娃儿。刘姥姥卑微到了尘埃里,但是生命力极强,最终在坚忍里开出花来。
《红楼梦》的结局好则好已,了则未了,不若八七版的处理,尘归尘,土归土,如开篇得好了歌,好即是了,了即是好,如《飞鸟各投林》里唱的,落下来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