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行政区域内,还有个特殊架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它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不仅仅是自治区政府管理,兵团也管理其中一部分。其它的省区,一个省区一个政府,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两套行政机构,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维稳戍边职责,实行党政军企合一体制,在自己所辖区域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是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是国务院计划单列的省(部)级单位,享有省级的权限。
兵团是一个“准军事实体”,设有军事机关和武装机构,沿用兵团、师、团、连等军队建制和司令员、师长、团长、连长等军队职务称谓,涵养着一支以民兵为主的武装力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辖十四个师。按照一个师,建设一座城市的目标设定,业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有十二座城市,由新疆兵团所属师管理。这十座城市分别是第八师石河子市、第六师五家渠市、第一师阿拉尔市、第十师北屯市、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师铁门关市、第五师双河市、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第十四师昆玉市、第七师胡杨河市、第十三师新星市和第九师白杨市。
目前第十一师(建工师、工一师)和第十二师(原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位于乌鲁木齐市,没有单独设立师部的城区。
知道新疆兵团这12座城市市名来源和含义的人不多。下面,为你解析新疆兵团12座城市市名来源及其含义。
阿拉尔市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
阿拉尔这一地名,有几种说法:一是是蒙古语“汇聚、交汇”之意;二是蒙古语一种草的名字;三是维吾尔语意为“河洲”、“绿色的岛屿”。相传,很久以前维吾尔族牧羊人躲避洪水的高台,取名“阿拉尔”,即绿色的岛。四是清朝乾隆年间索伦部大迁徙后,达斡尔族阿拉尔氏军民驻扎新疆南疆地区后所建的阿拉尔屯。五是六十年代大批上海知青来到阿克苏,成为第一师的不可或缺的主力,阿拉、尔,我你之意,借用上海方言,成为当地地名。第一师师部原驻阿克苏市。
阿拉尔市古称昆岗,意为发源于昆仑山的多条河流交汇冲积成“岗”。汇聚的意义更加符合阿拉尔的本意,因阿克苏河与和田河、叶尔羌河三河交汇于阿拉尔从而形成了塔里木河。寓意兵团第一师的前身359旅部队从祖国大江南北转战数万里,最终汇聚并屯垦在边疆的塔里木河畔,通过几代兵团军垦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在这亘古荒原上建起了一座生态绿洲城市。
铁门关市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
第二师师部原驻焉耆县,后迁到库尔勒市。铁门关市名源于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的铁门关,铁门关位于库尔勒市北郊8公里处,铁门关在铁门关市区东边直线距离38公里处。铁门关关隘区域属于库尔勒市,不属于铁门关市。扼孔雀河上游陡峭峡谷的出口,曾是南北疆交通的天险要冲,古代“丝绸之路”中道咽喉。晋代在这里设关,因其险固,故称"铁门关",号称“天下最后一关”。第二师铁门关市,用古代关隘名,书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图木舒克市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原名“吐木休克”“图木休克”,古波斯语?不详。现代维吾尔语,“鸟的嘴”,“突出的一角”。图木舒克市建市时根据地名从雅的惯例,将市名改为图木舒克市。从卫星图和空中航拍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沙漠西面有一道广袤的绿洲挡住了它沙漠黄色的触角,这道突出的绿色屏障名叫图木舒克,维吾尔语意为“鹰面上突出的一角”。第三师师部已由原驻地喀什市迁往图木舒克市。
可克达拉市
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
市名来源于兵团第四师64团团部可克达拉镇,取名于享誉国内外的人文景区、著名的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的创造地可克达拉。
《草原之夜》发行于1959年。该歌曲是影片《绿色的原野》的插曲。一首脍炙人口的《草原之夜》让世界知道了“可克达拉”。清朝中期,哈萨克族一部分东归迁至这里,因见其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便称为“可克达拉”。“可克达拉”为阿尔泰语系语言“绿色的原野”之意。影片《绿色的原野》在64团外景地拍摄,影片导演张加毅邀请田歌到可克达拉采风,为影片作曲。一个夜色未央的黄昏,站在寂寥苍茫的可克达拉草原,曲作者有如神助,写下了这首传世名曲《草原之夜》。
取名可克达拉市既体现了兵团人屯垦戍边大无畏精神,又表现了新疆最美的伊犁河谷绝世风光。第四师师部已由原驻地伊宁市,迁入可克达拉市。
双河市
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
市名源于唐代在西域的博乐一带建立的双河都督府,取双河环绕----精河和博尔塔拉河双河佑卫之意。第五师来由哈密垦区西迁到博尔塔拉,有哈密和博尔塔拉垦区两个历史源头,1949年11月,十六师进驻哈密地区创建了哈密垦区。1953年5月27日,十六师改番号为农五师,驻地哈密。因伊塔事件,六十年代初,农五师官兵由哈密西迁博尔塔拉,第五师师部原驻博乐市。
几十年的艰苦卓绝,最终创立了现在的兵团第五师师部----双河市。
五家渠市
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
清末民初此地有:冯、杜、杨、常、谢五姓人家为种地,从老龙河引出一条水渠,人称“五家渠”。五家渠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师部所在地,是新疆兵团所属各师少有的几个不驻地方县城的师部(第六师五家渠、第七师奎屯、第八师石河子、第十师北屯)。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部,与昌吉市、乌鲁木齐市相接,也是从乌鲁木齐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最近的绿色通道。五家渠被作为自然村镇名称沿用到2001年。2002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五家渠市。
胡杨林
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
市名来源于兵团第七师130团奎屯河下游的胡杨河景区,取名胡杨河市有取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顽强生存之意,有兵团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四种精神内涵,体现兵团人在新疆两大沙漠周边、边境沿线,像大漠胡杨一样扎下根来,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以对祖国、对民族的赤胆忠心和巨大的牺牲精神。
这里不得不说说奎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前开始的屯垦生产,第七师师部驻地是在如今的第八师石河子一二一团炮台(彼时,一二一团系第七师所辖)。经勘察,选择在奎屯市现在的位置建设新师部。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一座军垦新城初具规模,197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奎屯市,同年,国家撤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奎屯市,这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建起来的城市,移交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981年12月兵团恢复,这座凝结着第七师几代军垦人血汗的城市没有回归第七师,且不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奎屯出自蒙古语,意为“冷”。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西南部,东与塔城地区沙湾县接壤,西与塔城地区乌苏市毗邻,北与胡杨河市、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相接,南与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相连。
奎屯市老农七师中央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