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浪姐”到《乘风2024》,综艺旗舰该航向何方?

影视产业观察 2024-05-16 13:18:53

《乘风2024》于4月19日强势回归,迅速在综艺市场掀起热潮。这档标志性的“综N代”播出后连续多日蝉联全网综艺正片播放市占率日冠,截至发文累计播放量已突破25亿,再次证明了其强劲的生命力和市场吸引力。

作为国内首档以30岁+女性为主体的选秀综艺,《浪姐》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瞩目,满足了市场与观众的双重期待。历经五年的磨砺与积累,“浪姐”IP不断地在求新与破局中探索前行,已成为国内综艺市场中的一面旗帜。然而,随着节目的持续发展,《浪姐》如同其他综N代一样,面临着转型的压力和挑战,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

从嘉宾阵容开始说起

在“浪姐”系列节目中,嘉宾阵容始终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关键所在,在正式官宣之前,各种网传名单便会引发网友的多轮讨论。

《乘风2024》的嘉宾阵容依然有着极高的话题度。一方面,超女团建、新老爱豆同台勾起了大众的“回忆杀”。何洁、刘忻时隔多年重回芒果舞台,何洁与尚雯婕的对决;二代女团成员郑妮可、火箭少女101前队长Yamy郭颖的唱跳表现,都是节目的看点所在。

另一方面,跨界选手相比往届领域也涉及更多圈层。例如在前期宣传中就已引起热议的越剧演员陈丽君,以及电竞主播Miss 韩懿莹、品牌主理人周扬青、喜剧演员范湉湉等,也引发了网友的关注。

此外,本季也持续放大国际化的元素,邀请法国天后Joyce、泰国女演员Mai Davika、俄罗斯女歌手Mari Kraimbrery、越南女歌手孙夏铃等加盟。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横跨多个领域的“姐姐”们汇聚一堂,使得《乘风2024》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充满讨论和探索可能性的话题场。

《乘风2024》以人数之众、地域之广、背景之多元刷新了系列纪录,这种多元化的组合不仅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增添了故事的可能性,也提升了观众的期待值。节目在嘉宾构成上的持续创新和增量策略,是对嘉宾资源消耗的有效应对,但也映射出老牌综艺的流量焦虑。在这种背景下,节目的核心看点向真人秀与八卦故事偏移,是对观众情绪的一种自然回应,也是一种必然的创作趋势。这种策略可能为节目带来显著的热度,但长远来看,它可能导致节目偏离初衷,使原本的核心主题边缘化,这对于节目的可持续运营并不利。

从“浪姐”到《乘风》

除了围绕姐姐个人与彼此互动的话题,“浪姐”系列最吸引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还是对于传统选秀叙事的颠覆,它承载着女性对于突破社会规训、探索自我价值的诸多期待。

传统的选秀逻辑往往是一种“养成”叙事,通过对选手们进行统一、严苛的训练,以期他们最终能够符合“完美偶像”的标准,这种逻辑本质上是对社会规范的一种强化。然而,“浪姐”在立意上对此传统发起挑战,无论是以“三十而立,三十而励,三十而骊”为口号的最初阶段,还是以“大美中国,热望乘风”为主题的拓展,都展现了节目对单一审美的突破和对多元价值的拥抱。

在“浪姐”的舞台上,姐姐们的美是千姿百态的。无论是文艺细腻如陈昊宇、可盐可甜如陈丽君,还是优雅大方如王琳,她们都能在这个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对于那些跨界而来的选手,如钢琴演奏者吉娜·爱丽丝、运动员赵丽娜等,她们不仅在浪姐舞台上闪耀,在各自的领域也是佼佼者。她们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体现了女性在不同领域的生命力和敢于突破的勇气。

姐姐们在节目中的表现,不仅展现了她们各自独特的魅力,也传递出一种强烈的信号:女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外在的美丽和年轻,更在于她们的内在力量和多样性。这种多元审美取向的展现,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女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的途径。

当话题带来的热度逐渐褪色,“浪姐”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在节目中,女性力量的价值传递始终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状态:一方面倡导多元审美和个人价值,另一方面却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的选秀机制,对于姐姐们的舞台打分依然参照着传统选秀节目的单一标准。这种多元审美与选秀标准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于“浪姐”之中,在《乘风》系列立意转变到国际文化交流之后,带给观众的拧巴感更为强烈。

但这种矛盾和张力,或许能够成为“浪姐”系列不断进化的动力。它启发着以《浪姐》为代表的“她综艺”制作者们:要想真正实现多元审美的理念,需要对赛制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才能使节目走得更远。

走向国际的《乘风》,未来何去何从?

当一款综艺步入第5年,观众的热情减退和审美疲劳似乎成了难以避免的现象。如何破解这一局面,保持IP的持久吸引力,是所有长寿综艺节目必须面对的挑战。“浪姐”在面对这一挑战时,选择了扩展叙事视野,积极迈向国际化,是其持续发展的策略之一。

从《乘风2023》起,节目开始邀请多位国际嘉宾参与,包括秋瓷炫、刘逸云、吉娜、美依礼芽、凯丽、芝芙、唐伯虎等,这种探索使节目在内容价值与话题热度上也获得了不错的增量。

例如美依礼芽的初舞台《极乐净土》让人眼前一亮,票数获得断层第一,国际姐姐加盟之于节目的增量效应初现。而后美依礼芽与龚琳娜合作的舞台《花海》口碑持续发酵,既展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大美,也将这种增量效应推向高潮。在节目后期,越南姐姐芝芙逐渐凭借出色的唱跳实力和个人魅力走红,节目也因此吸引了更多越南观众的关注。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更在社交平台发布了芝芙的专访视频,点赞芝芙在《乘风》舞台传递中越文化的努力。这不仅体现了节目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也反映了节目内容的高质量和国际吸引力。

除此之外,国际嘉宾的加盟也直接推动了节目的版权出海。2023年10月,《乘风破浪的姐姐 越南版》正式在越南国家电视台VTV3台播出。节目以33家赞助商的巨大规模创下越南综艺节目招商之最,首播即登顶越南同时段综艺收视第一,收视率一路飙升。

然而,在今年的《乘风2024》中,国际嘉宾加盟的增量效应却稍显逊色,并没有再出现像“小美”和芝芙那样的爆款,甚至在二公之前不断出现国际嘉宾退赛的现象。

究其原因,首先,这些外国姐姐首先不像此前中的秋瓷炫、美依礼芽等具有较高的国内知名度,观众一开始并不会将目光过多聚焦于她们身上。其次,节目的训练强度较大,加上语言障碍,外国姐姐或无法在组内掌握话语权,或不知道从何处发力展现自己。除了法国姐姐Joyce凭借《身后》赢得好评,其余姐姐并未展现出太多亮点。甚至退赛的姐姐还有被网友质疑对待节目不认真,缺席训练、舞台滑水的情况。

更为残酷的是,纵观《乘风2024》的人选,观众都可以明显看出会被重点塑造的是哪些姐姐,外国姐姐不能“逆天改命”,就会在节目中走向边缘化。

毋庸置疑的是,国际化探索让《乘风》在内容价值和话题热度上实现了突破,扩大了海外影响力,并推动版权的海外输出。但这一季的国际化探索之路遭遇了新的困境,如何进一步优化嘉宾邀请,使国际化不沦为一种形式主义,需要制作者们进一步深思。

“浪姐”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其作为综艺节目的艺术性,更在于其成为了一个社会现象和文化符号。节目以其独特的方式,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代女性的心理需求和社会热点,巧妙地将女性议题与娱乐形式融合,向世界展现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与女性的多样面貌和强大力量。

尽管《乘风2024》依然能打,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现存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在迎合大众口味的同时保持节目核心理念,将重心回归到女性多样化力量的呈现,以及如何优化嘉宾邀请与比赛机制,都是留给未来节目的难题。

目前赛程已经过半,《乘风2024》依然充满无限可能,《浪姐》的未来也同样值得期待。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