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战场在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7月爆发后,出现了两大帝国主义军事对垒集团: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等;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塞尔维亚等。
过程中,两大集团,根据战场布局及战事所需,调兵遣将,进攻或迎击对方。英国、法国联军与德军在西线激战;德国、奥匈帝国联军与俄军在东线交战;奥匈帝国军队与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拼命厮杀。
“一战”态势图(图示)
1914年8月至当年年底,德军在西线,侵占西欧的比利时,进逼法国巴黎;在东线战场,大败沙皇俄国大军。1915至1916年,英、法联军与德军大战于西线的凡尔登、索姆河地区。
这时的美国,一直保持着“中立”,没有参与到战争中,只是向各参战国输出他们所需的商品、军火等物资,闷头发自己的“战争财”。随着各参战国家底的不断减少,美国逐渐富裕、强大起来。
实际上,大战之初,美国也想加入战争,以便趁机掠夺他国的土地、资源等。但是,它那时的军事力量还不够强大,没有完成参战准备,参战时机不成熟。
当时,美国的陆军只有二十五万人,与英国、德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故而,大战伊始,美国就在“中立”旗帜的掩护下,努力充实自己的参战条件。
191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威尔逊总统提出的、总投资约为五至六亿美元的制造舰船的计划。是年6月,美国政府又根据国会批准的“国防法”,迅速扩充常备军和国民警卫队。
“一战”时的美国常备军(图像)
“一战”进行到1917年时,美国撕去“中立”的伪装,加入已处于劣势的“协约国集团”,相继向德国、奥匈帝国宣战。
美国为什么于此时加入大战?又为什么要选择前景堪忧的“协约国集团”为作战伙伴呢?
要想弄清楚这一问题,咱们得说一说“一战”爆发前后,美国与“协约国”的英国、“同盟国”的德国等国家的关系变化。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美国同英国、德国等帝国主义国家都有着尖锐的矛盾。
后来,各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情况发生了变化。英国的实力在相对减弱,德国的实力却在迅速增长。而且,德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凸显,成了美国争霸全球的主要对手和最危险的敌人。
如此一来,美国与德国的关系开始恶化。
一战开始后的第二年,德国为了破坏美国对“协约国”的物资供应,就不断利用潜水艇攻击“协约国”的商船。
“一战”的德军潜艇(图像)
1915年5月7日,英国的“鲁西塔尼亚号”游轮被德国潜艇击沉,导致船上的一千多人死于非命,其中包括一百二十八名美国人。
这一恶性事件发生后,在美国的严重抗议下,德国的潜艇活动一度有所收敛。
可是不久,德国统帅部发现,单靠陆军已难以取得战争的胜利。于是,德国决定,继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艇作战的优势,迅速扩大战果。
1917年1月,德国通知美国,它将从2月1日起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对德国的这一“无理做法”,美国与之进行了多次交涉。无果后,美国于2月3日终止了与德国的外交关系。
此后,美国的船只不断遭到德国潜艇的袭击。据统计,从1917年的2月3日至4月6日,有十艘美国船只被德国潜艇击沉。
美国与德国一断交,迫切希望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助自己一臂之力的英国,把它于1917年1月间截获的一份德国密电,“赠送”给了美国。
英国截获的德国密电(图像)
在电报中,德国外交部指使其驻墨西哥公使,向墨西哥政府建议,结成德国、墨西哥“反美同盟”。其条件是,打败美国后,墨西哥将拥有美国的新墨西哥、得克萨斯和阿利桑那三个州。
美国政府得到这一密电后,立即将其公之于众,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反德浪潮”。
该密电还透露,德国准备联络日本一起组建“反美同盟”。此举,也令美国寝食不安。
因为,对于日本,美国早有了自己的预估、判断。如果英国、俄国在“一战”中失败,日本将可能联合德国共同对付美国,这势必影响美国在远东地区的称霸。
鉴于上述原因,美国参加“一战”,对付德国,势在必行!
再者,“一战“开始后的几年中,美国与参战各国都有生意往来,但与“协约国”的商贸关系更为密切。它向“协约国”输送了大量的军火、粮食等物资,还不断为“协约国”提供大量贷款。
运输物资的商船(图像)
这样,美国就成了“协约国”的最大的债主,与之更加利害相关。
“一战”进行到1917年后,各“协约国”的处境越来越不妙。英军、法军在战场上接连遭受重创,国内经济也变得越发困难。而且,俄国因受到国内爆发的“二月革命”的影响,有退出战争的可能。
“协约国集团”中存在的这些不利因素,将可能使战争以“协约国”的失败而告终。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结局的话,美国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将有被“一笔勾销”的危险。
那么,为了保住自己的钱财,美国必须出兵助战“协约国”!
于是,1917年4月6日,在参战各国都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呈现出强弩之末的态势时,美国正式对德国宣战。不久,又对奥匈帝国宣战。
作为生力军的美国此时参战,它加入到哪一方,哪一方取胜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一旦获胜,美国不但可以加大自己在战后分赃谈判中的筹码,还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经济、军事实力,控制其它帝国主义国家。
最终,美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一战”于1918年结束后,美国操控了战后的和谈会议——“巴黎和会”,赚得盆满钵满。
巴黎和会(画像)
从上述历史事实来看,美国于1917年投身“一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向“同盟国“的德国、奥匈帝国宣战,并不是偶然的。
之初,美国持“中立”态度,尽量避免战争,目的是为了发展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等到交战双方两败俱伤之际,它立即出手,选择了合适的“伙伴”,坐收了渔翁之利。
之所以加入“协约国集团”,是因为它与“同盟国”之主要国家德国的关系破裂、矛盾激化,与“协约国”之英国等国家的往来密切、利益高度相关。
总之,美国参加“一战”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战争财”,为了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罪恶目的,与什么“和平”、“民主政治”毫无关系。也就是说,美国参加“一战”,是由其帝国主义的本性所决定的。
主要参考文献:《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世界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