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为何扶正朱允炆之母吕妃,他不怕原配嫡子的继承顺位受影响吗

丰丰谈历史 2024-04-14 02:35:49

洪武十一年,皇太子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去世。朱标扶正次妃吕氏为皇太子妃。

要知道,明朝可不搞“纣王同母哥哥出生时母亲是妾,纣王出生时母亲是妻,所以纣王的哥哥是庶子而纣王是嫡子”这一套,这是商朝的案例,而古代自周之后奉行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周礼,纣王兄弟这个案例在《吕氏春秋》里是礼法混乱的负面典型。

自秦汉以来,无论儿子出生的时候母亲是妻是妾,只要母亲扶正,儿子就会随着母亲的身份变迁成为嫡子。武则天的4个儿子就是典型案例,她和李治的嫡长子是她当昭仪时生的长子李弘,而不是当皇后时生的三子李显。

《新唐书·儒学传》里也说:古诸侯一娶九女,故庙无二嫡,自秦以来有再娶,前娶后继,皆嫡也,两祔无嫌。意思是原配和继室的儿子都是嫡子,享有同样的继承权。

也就是说,朱标扶正吕氏,会使吕氏的儿子朱允炆从庶子升为嫡子,进而影响朱标诸子的继承顺序。

朱标的长子朱雄英、三子朱允熥,是原配太子妃常氏生的;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是继室吕氏生的。

古代没有任何礼法规定,原配嫡子的继承权优先于继室嫡子。

也就是说,倘若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在世,那么他毫无疑问是朱标的继承人;可一旦朱雄英夭折,继室之子朱允炆的年纪大于原配之子朱雄英,那么他们的继承顺位,就尴尬了。

按照年龄顺序,朱允炆的继承权在朱允熥之前。可是朱允熥的母亲常氏毕竟是常遇春的女儿,身后站着无数勋贵,朱标娶她就是为了让她将来做皇后,她的儿子将来做皇帝。

古代皇家一般会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原配皇后去世之后,基本不会再把有年长儿子的妃子扶正,免得影响原配嫡子的地位。

常妃去世的时候,嫡长子朱雄英才5岁,明朝孩子夭折的概率可不小。朱标扶正吕氏,也就意味着,一旦朱雄英夭折,朱允炆和朱允熥的继承顺序会很尴尬。

他为什么还要扶正吕氏呢?

原因1:吕氏不是普通的侧妃

《明史》里是这么记载吕氏的:初,太祖册常妃,继册吕妃。常氏薨,吕氏始独居东宫。而其时秦王樉亦纳王保保妹为妃,又以邓愈女为配,皆前代故事所无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吕氏并不是普通的侧妃。她和秦王朱樉(朱标同母二弟)的次妃邓愈之女一样,属于特殊时期的特殊案例。她也是在常妃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公开册立,不过她不是第一顺位的太子妃,而是太子次妃。

从秦王娶次妃的记载来看,次妃的婚礼规格不如正式的王妃,却也需要朝廷正式征聘,与秦王一起拜见皇帝夫妇,待遇不同于一般的妾室。

吕妃作为次妃,虽然不至于像网上一些人说的一样,次妃也算是嫡妻,次妃之子也是嫡子,但是她当时的身份仅次于正式的太子妃,超脱于一般的东宫妃嫔,这是毫无疑问的。

正式的太子妃去世之后,她递补成为太子妃的几率,本来就很大。

而从史料的记载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朱标的女人并不多。

除了常妃和吕妃,史书上关于朱标其他女人的记载,就是洪武五年,朱元璋派人去迎娶元朝参政阿失宁之女为东宫次妃,但由于迎娶的过程谈崩了,这位阿失宁之女是否嫁入东宫,也无法确定。

而且,关于这位阿失宁之女的记载,出自《纪事录笺证》,并不是正史,可信度存疑。

除此之外,史料里再也没有了朱标其他女人的记载。他的五子四女,也全是常妃和吕妃生的,没有其他女人生的孩子。

根据明史说吕妃在常妃去世之后“独居东宫”来看,朱标很可能没有其他的女人了,就算有,也是既没什么地位、也没有孩子的侍妾的侍妾。

也就是说,常妃去世之后,朱标只有24岁,不太可能空缺太子妃之位。他要么扶正在东宫地位超然、甚至有可能是他除常妃之外唯一女人的吕妃,要么另娶。

朱标要是愿意另娶,也不至于所有的孩子都是和常妃及吕妃生的、东宫没有其他女人的记载。他扶正吕妃,也是理所当然。

原因2:吕氏的背后没有强势外戚

我们对比一下明朝前期3个女人的出身,可以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朱标原配常氏,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之女,几个兄弟都有爵位,舅舅是大将蓝玉。朱标继室吕氏,出身平平的太常寺卿吕本之女,家里没有兄弟,也没有显赫的亲戚。朱允炆原配马氏,光禄少卿马全之女,家里没有任何显赫亲戚的记载。

这3人全都是朱元璋定下来的。

其中,常妃和朱标,是定的娃娃亲,当时朱标和常妃都还在母亲的肚子里,朱元璋和常遇春也在乱世朝不保夕,两人约定,若双方孩子是一男一女,就结为亲家。

而吕氏扶正为朱标正妻、马氏嫁给朱允炆的时候,朱标和朱允炆都是储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她们就是未来的皇后。

吕氏和马氏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作为未来的皇后,父亲是文官,身后没有外戚可以依靠。

我们看史书可以知道,明朝初年,为了奖励开国功臣们,并增加皇室与开国功臣的亲密度,朱元璋的儿子,基本上是娶勋贵之女为妻,而朱元璋的女儿,也基本是嫁给勋贵之子。

可是,除了常妃这个从小与朱标指腹为婚的常遇春之女外,朱元璋两次为储君选取的明朝未来皇后,都是普通文官之女。

朱元璋非常崇拜刘邦,熟读汉朝历史。他知道外戚对朝堂的影响有多大。

而要杜绝外戚干政,从源头上就不能选取家族势力过大的女子当皇后或者为了的皇后。

吕氏和马氏的出身,正好可以满足朱元璋的需求。

而常氏去世的时间,是洪武十一年。当时的明朝皇室,仍在和勋贵联姻。

朱标如果要另娶太子妃,不娶个勋贵之女,说不过去。

他东宫正好有一个吕氏,贵为次妃,生有儿子,本就地位超然,又是文官的独生女,没有外戚作为倚仗。

在这种情况下,扶正吕氏,成了朱元璋父子的最优选。

原因3:有可能是给朱允炆铺路

史书没有记载吕妃被扶正的具体时间。

但洪武十六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一周年之际,明实录第一次把吕妃称为皇太子妃。

而在洪武十六年的前一年,洪武十五年,东宫发生了一件大事:常妃留下的嫡长子朱雄英因病夭折,年仅8岁。

吕妃的儿子朱允炆,成为朱标活着的儿子里年纪最大的,比常妃留下的次子朱允熥大1岁。

那么,吕妃是什么时候扶正的,就显得非常微妙了。

如果吕妃是洪武十一年常妃去世之后、洪武十五年朱雄英去世之前扶正的,那么朱元璋和朱标父子可能没有考虑到朱雄英夭折的可能性。毕竟朱雄英的年纪比朱允炆大,无论吕妃是否扶正,朱雄英都是板上钉钉的嫡长子,继承人。

而如果吕妃是在朱雄英去世之后扶正的,那么这意味着,朱元璋父子舍弃了常妃留下的次子朱允熥,为了让朱允炆上位,才把吕妃扶正。

毕竟,朱允熥背后的外戚,实在是太强大了。

朱允熥,作为常妃的儿子,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外孙,明朝悍将蓝玉的外甥孙。

他的背后,是整个明朝的开国勋贵。

朱雄英去世的洪武十五年,胡惟庸案已经发生,朱元璋已经开始逐步铲除勋贵。他不会希望,明朝未来的皇帝,和勋贵牵扯过深,导致外戚坐大。

而此时的蓝玉,也已经锋芒毕露,展现出了桀骜不驯的本质。朱元璋不得不考虑,如果蓝玉的外甥孙上位,能不能压得住蓝玉这个悍将。

朱元璋也很难杀了蓝玉为蓝玉的外甥孙铺路。杀储君的母家倚仗,是在打储君的脸。

倘若朱雄英在世,他是板上钉钉的嫡长子,不犯大过错不能废,那朱元璋只能认了。

可是朱雄英去世之后,朱允炆的年纪比朱允熥大,朱元璋只要让朱标扶正吕氏,就能让朱允炆成为嫡子,让他名正言顺地越过比他年纪小的朱允熥继位。

所以,吕氏的扶正时间,非常关键。如果她是朱雄英去世之后扶正的,那么这就是朱元璋父子刻意舍弃朱允熥的体现。

写在最后

无论吕妃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扶正的,她都是板上钉钉的皇太子妃,是朱标的嫡妻。

朱棣靖难的时候,进入南京城,也得装出一副忠君爱国的模样来,把当时已经是皇太后的吕妃请到军营,恭恭敬敬向她跪拜,向她解释靖难的原因,以显示自己程序正义。

朱棣登基之后,把她降为“皇嫂懿文太子妃”,亦是要表面恭敬地称她为嫂子。

不过,这一切都是表面功夫罢了。名分并不能帮朱允炆保住皇位,也不能让吕妃安享晚年。

朱棣登基之后,吕氏几个年长的儿子不是失踪就是被囚禁,她本人也只能和幼子一起居住在朱标的陵园。

从那之后,史书上就再也没有了她的记载,后人无从得知她何时去世、是否善终。

哪怕曾经当过太子妃和太后,到头来也不够是个可怜的女子罢了。

你觉得是不是呢?

0 阅读:172
评论列表
  • 2024-04-14 23:12

    古代扶正妾室本就是对封建主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