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家生活#\u0002#围炉煮茶正当时#\u0002#护苗有我2024#\u0002#我的美式明星朋友#\u0002
张恨水这辈子最引以为傲的,就是笔杆子牛逼。
论产量,他在民国作家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执笔50多年,3000多万字。
同时连载多部小说只是常规操作,最高记录是7部长篇同时进行;
那么多故事支线,那么多人物,他从不打架,落笔从不修改;
更绝的是,他能一手写文章,一手打麻将,两不误。
论质量,被他圈粉的都是大咖中的大咖。
陈寅恪双目失明时,每日请好友吴宓读他的小说《水浒新传》作为病床上的消遣。
鲁迅的妈不一定粉鲁迅,但一定粉张恨水,每逢张有新书出版,迅哥儿都一定要寄回家给老母亲看。
(张恨水与民国女明星)
既畅销,必定百姓都爱看,什么样的故事底盘最稳?
才子佳人嘛~~痴男怨女嘛~~豪门恩怨嘛~~
从《金粉世家》到《啼笑因缘》,哪个不叫人抓心挠肝。
是个读者都不禁会问,张恨水究竟经历了啥,才令他如此悲情,以至于连名字都带了个「恨」字。
其实,他的爱情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3个老婆,13个娃。
01
读书读到那个样子
还不如趁早去放牛呢
别看张恨水文绉绉的,他本出身于武将之家。
祖父是清朝军官,曾做过参将,吃饭时拿筷子夹苍蝇,不在话下。
父亲从小习武,擅长骑射,耍得一手八丈长矛,人称「小张飞」。
张恨水也一样,从小就舞刀弄棍的,偷私塾先生的《三国演义》看,一次都没失手过。
因家境优越,张恨水得到了很好的教育,不仅诗词歌赋样样精通,14岁时还进了新式学堂,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熏陶。
本是计划着去英国留学,不料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自此家道中落。
寡母和弟妹五人总要生活,张恨水四处挣钱,忽而南昌,忽而汉口,忽而常德,忽而上海,没混出名堂,只能回到安徽老家,靠几亩薄田谋生。
村里人都笑他:「读书读到那个样子,还不如趁早去放牛呢!」
父亲去世之前,没看到儿子娶媳妇,难以瞑目,加上光景变成这样,母亲愁得很,整天张罗着给儿子说媒。
这一说,还真有了。
02
话说:
徐家姑娘「徐文淑」资质不错,祖上当官,父亲是教书先生,虽家境不如昨日,但姑娘出落得俊俏,还写得一手好字。
到了约好的日子,媒人领着张母到家门口的戏台前,指着一姑娘说「就那个」,张母一看,果真俊俏,她回去形容给儿子听,儿子也高兴地应了。
哪知新婚当夜,张恨水把新娘的盖头一掀,妈呀,这饼脸龅牙!丑也就算了,她还大字不识一个,没法儿交流!知道受骗的张恨水逃一样溜出洞房。
徐家共4个女儿,怕是嫌这个嫁不出去,索性给调包了。
但姑娘既已娶进门,断没有退回去的道理,这让好好的姑娘今后怎么做人?张恨水心软,索性就认栽了。
以上,是张恨水第一段狗血婚姻的通用模板,仔细推敲,漏洞百出,它更像是民间添油加醋的传说版。
据学者徐霁旻考证,徐文淑绝非那么不堪:「她的叔祖亦是清代戍边武将,以军功被赐予正一品建威将军;父亲徐海山是有名的经馆塾师,文才极好,相貌堂堂。」
这家世,绝不比张恨水差,至于徐文淑本人,自小随父亲读书,写得一手好字。
从照片来看,徐文淑虽算不上漂亮,但端端庄庄,绝对不丑。
这条件配当时的张恨水,说「下嫁」也不为过,哪用得着调包?
但此传言的依据是啥呢,约摸是大家都看出来了,张恨水并不爱她。
他受过传统教育,对于另一半,他向往的是柔情似水,红袖添香式的;他亦受过新式教育,主张自由恋爱,而非媒妁之言。
而徐文淑虽说有点儿文化,但思想上却是个旧时代的女子,她不符合张恨水对于浪漫的想象。
这期间,他写过一本小说《青衫泪》,虽不曾发表,我们不知道他究竟写了啥,但从书名也能猜个一二,总之,不会是喜剧收场。
为了完成延续香火的任务,张恨水「按规定」跟徐文淑同房,一年后,徐文淑产下一个孩子,但这孩子没活到一周岁就夭折了。
张恨水心灰意冷,索性彻底离开家乡。
03
生活爱情双全,创作有如神助
离开家的张恨水去芜湖的一家报社做了总编辑,并发表了处女作《紫玉成烟》。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热血沸腾,辞了职跑去北京,说要读北大。
但他连个旁听生的资格都没有,为了养家糊口,他同时在六七家报社兼职,别说读书了,睡觉都是奢侈。
压力一大,身体就扛不住了,某年初秋,他患了严重的伤寒,连续卧床几个月,寂寞难捱。
(张恨水的北平旧居)
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救济院里的一位姑娘,叫胡招娣。
救济院里都是些无家可归的女孩子,她们会学一些谋生的技能,到了可以婚配的年纪,院里的负责人就会张罗着帮她们说媒,男方交点赎金,办个手续领走就行。
招娣是个苦孩子,四川人,父亲是干苦力的,四五岁时,她就被拐卖到上海,给一个姓杨的人家当丫鬟,这家人后来迁到北京,她也随着来了。
杨家的人待她很坏,看不过眼就打骂,她曾因为摔坏了一个花瓶,被罚跪在雪地里。
忍无可忍的招娣鼓起勇气,逃出了杨家,所幸在街上流浪时,被一位巡警送到了救济院。
彼时的招娣十六七岁,长得玲珑,人也机灵,颠簸的遭遇更是让张恨水怜香惜玉,他当即赎了她,并写信告知家人,会把这姑娘大大方方娶回来。
招娣不识字,那红袖添香的梦想怎么圆呢?他自己教。
手把手地教她握笔,从描红模子开始,每天认几个字,一有空闲,还会带她去听戏观影,长长见识。
除此之外,他还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为她改名为「胡秋霞」。
秋霞很聪明,认字很快,没过多久,她就能粗读报纸和小说了,此后张恨水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作品,她都是第一读者。
胡秋霞自幼命苦,能遇上张恨水这样的男人,她很满足,所以她对丈夫无比体贴,知道他在老家还有妻子后,她不吵不闹,甚至每月准时准点,给老家的妻子寄生活费。
生活和爱情都有了着落,张恨水的创作有如神助,他以秋霞的经历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落霞孤鹜》,一出版就被拍成了电影。
在《夜光》上连载的《春明外史》,更是让他火爆北京文坛。
加之女儿出生,张恨水简直得意忘形。
财大气粗之后,他把母亲和徐文淑从老家接来,原配遇新欢,可不得鸡飞狗跳嘛。
偏不,原配识大体,秋霞亦深谙人情世故,俩人处得跟姐妹似的。
也正因为如此,张恨水才能安心创作,他最得意的作品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写就的。
饶是如此过活,日子也挺不错。
但该来的还是来了,他遇上了人生中真正的红粉佳人--周南。
04
一个家庭,自不宜多妻啊
周南原名周淑云,「周南」当然是张恨水为她改的啦,名字取自《诗经》。
老树又开花的那一年,张恨水36岁,周南16岁,是春明女中的学生。
她自《夜深沉》开始,就成了张恨水的死忠粉,直到《啼笑因缘》连载时,她就更无法自拔了。
1931年,他们在一次赈灾义演活动中遇见了,同样是戏剧爱好者,他们合作了一出京剧《女起解》,张恨水饰演崇公道,周南饰演苏三。
周南的唱腔惊呆了张恨水,再仔细瞧瞧,这姑娘年轻貌美,有文化有气质,张恨水一时间老鹿乱撞,意乱情迷。
他将一封信夹在书里,邀周南去茶肆小坐,周南一看,激动坏了。
俩人聊了不到半晌,便认定对方就是苦苦寻觅的那一个,张恨水说自己没脸娶她,家中已有妻儿,但周南不在乎,毅然嫁给了大自己20岁的张恨水。
两个恋爱脑结合,多半悲剧,但张恨水这一段,却堪称教科书级的爱情。
婚后的周南放弃了学业,一心陪伴张恨水。他们另租了一个小院子,快活地享受二人时光,琴瑟和鸣。
1937年抗战爆发后,张恨水把全家老小送回了安徽老家,只身去重庆办报。
周南时刻挂念丈夫安危,不惜带着两个孩子千里寻夫,一家四口患难与共。
重庆的生活不比北京,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粗糙饭,为补贴家用,周南还学着养猪种菜,毫无怨言。
生活的间隙里,他们照样吟诗作对,弹琴唱戏,有时二人还会去大街上义演,为老百姓们加油打气。
这样的日子长达8年,虽然艰辛,但张恨水却无比怀念。
毫无疑问,周南满足了他对完美伴侣的所有想象。
唯一闹心的是,秋霞因为张恨水再娶,大为不满,曾闹出过离婚,无奈没有立身之本,只能含泪忍受,自此常借酒消愁,不再明媚动人。
许是见识过了后宫起火的可怕,后来的张恨水也不得不承认:「一个家庭,自不宜多妻啊!」
05
悲喜交加,啼笑因缘
「民国渣男榜」一向为人津津乐道,除了那几个铁打的面孔,剩下的全是口水仗。
但有着3个老婆13个娃的张恨水,从来不在榜上。
放在他所处的时代中去评价,张恨水还真算个好男人。
对原配徐文淑,她未能给他留下一儿一女,但他却没有一纸休书休了她。
他不爱她,但从没有在生活上怠慢她,富有的时候把她接到北京,共享好日子,战时将她们安顿在相对安全的老家,即便是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他那微薄的收入中,都不忘有她的一份。
对于第二任,他给了流浪女胡秋霞新的生命,新的家,最初的几年也真心爱过她,正因为爱过,所以胡秋霞才对他后来的「移情别恋」愤恨不已。
但即便后来分居,张恨水也待她不薄,每个月都会定时去看望她和孩子,带着他们下馆子,合意的饭菜随便点,哪怕囊中羞涩,也不让妻儿难堪。
反观张恨水,他亦是幸运的,三个妻子都万里挑一。
(张恨水晚年全家福)
1956年,周南患上乳腺癌,怕张恨水担心,一直没说出来,结果拖成了晚期,1959年离世。
张恨水悲痛不已,为她写下近百首悼亡诗,还常常乘着三轮车去墓地看她,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周南住院期间,远在老家的徐文淑因脑溢血去世,张恨水分身乏力,命儿子张小水带着700元钱,为其安葬。
1967年2月15日,张恨水也因脑溢血在北京去世,享年73岁。
胡秋霞看到了所有人的结局,她于十多年后,悄然离开。
一个男人,三个女人,四种人生。
有爱有恨,悲喜交加,啼笑因缘。
如今,他们都走了,成了故事,任凭传说。
但如《金粉世家》的结尾:千古情场得失,究竟是男子之过呢?还是女子之过呢?
参考资料:
《张恨水传》解玺璋 著;
《风雨张恨水》燕世超 著;
《恨水伯的婚姻》张钰;
本文来源: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