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4个发达国家对中国印象极差,我国国际形象为何被扭曲?

厉论彦 2024-08-19 16:02:43

文|律半夏

编辑|律半夏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文中有5秒广告,解锁即可阅读全文,无需支付任何费用,感谢各位看官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2年,14个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印象极差,归根到底,这种情况的形成与西方主流媒体的持续负面报道密切相关。

这些报道往往基于意识形态偏见,夸大或曲解中国的国内政策和国际行为,无疑加深了误解和疏远,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01 帝国阴影下的觉醒

在那个迷雾重重的19世纪,中国还处在帝国的阴影之下,面对着西方国家的层层威胁和压迫。

工业革命的火车头已经让欧洲国家的力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的船只如同掠夺者的利爪,随时准备撕裂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肌理。

此时的中国,充斥着一种无形的压抑和忧虑,古老的文明在现代的炮声中显得格外脆弱。

在清朝的末年,外国的枪船侵入了南京,强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国门被迫打开,国土一步步被分割。

这不仅是土地的失落,更是文化自信的重大打击。西方国家借着鸦片战争的东风,将中国推向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国际形象的低谷。

1840年的鸦片战争不只是一场战争,它是一个开始,标志着中国传统秩序的瓦解和西方势力的肆虐。

战争之后,大批的外国士兵和商人如同洪水猛兽般涌入中国,他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建立了租界,横行无忌,甚至在上海、天津等地搞起了治外法权。

那是一个苦难与屈辱并存的时代。西方国家的领事和商人,他们穿梭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无视当地的法律和文化,只为了一己私利。

他们的存在,就像一块块剥离的伤疤,时时提醒着中国人民:这个国家,已经沦为半殖民地。

这种屈辱感触动了无数心灵。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站了起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群热血青年挥舞着红旗,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

他们的行动不仅仅是为了民族的独立,更是为了整个文化的复兴。

新中国的成立,如同晨曦中的一道光芒,照亮了长夜。在这片光明的照耀下,中国开始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民族工业迅速恢复与发展。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赴朝参战,成为新中国对外展示决心和实力的一个重要时刻。

志愿军的战士们在寒风中行军,脚下的泥土和冰雪混合,但他们的眼神坚定,心中燃烧着不可战胜的火焰。

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由得感到震惊和不安,他们开始担心这个东方的巨人真正觉醒。

从那时起,西方的“妖魔化”中国形象策略逐渐成形。

从军事到经济,从政治到文化,中国的一切都被无情地放大和扭曲,构造了一个不断威胁世界和平的虚假形象。

这些偏见和歧视,成为西方国家在国际上对华政策的一部分,也逐渐深入人心,影响了国际对中国的看法。

信息来源: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认知差异及其原因分析、深圳大学学报

尽管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中国没有放弃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沉着应对,继续推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从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

这一切的改变,虽然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收获了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引来了更多的误解和恐惧。

02 国际形象的镜与烟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西方国家的媒体和智库在评价中国时,常常戴有色眼镜和偏见。

2022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有14个发达国家对中国持有极度厌恶的态度。

这些国家中的多数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其中包括日本、澳大利亚、瑞典、美国和韩国。

这一形象的塑造并非偶然。自从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取得显著进步后,西方的“中国威胁论”逐渐升温。

信息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一方面,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积极行为,如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多边事务,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另一方面,西方媒体却频繁报道中国的军事扩展和经济影响力扩大,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

特别是在美国,一些政治家和媒体不断炒作“中国威胁论”,将中国描述为一个对世界秩序构成威胁的国家。

从经济到技术,从地缘政治到环境问题,几乎所有的领域都被用来证明这一点。

例如,中国的南海政策经常被描绘为对国际航行自由的威胁,而中国在非洲和亚洲的投资则被描述为新帝国主义的扩张。

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对中国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其政治制度和国际政策上。

许多受访者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缺乏透明度和民主,而其外交政策被视为是零和的,只关注国家自身的利益。

这种观点被大量的西方媒体报道所强化,导致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形象变得越发扭曲。

然而,在对外关系中,中国的政策实际上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互利共赢。

此外,中国的国际援助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也经常被误解和扭曲。

当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或取消债务时,西方的报道往往带有质疑的语气,认为这是中国为了获取政治影响力而做的“计算”。

实际上,中国的援助策略是希望通过帮助这些国家建设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在处理国际热点问题上,如朝鲜半岛、伊朗核问题等,中国也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争议,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但这些努力往往被西方媒体忽略或者故意曲解,加剧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

这种基于偏见和信息不对称的国际形象塑造,严重影响了中国在全球的真实形象,让很多国家的公众对中国持有不公正的看法。

由此可见,国际形象的构建与国家的真实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平等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正确传达国家形象,成为每一个参与国际交流的国家都必须面对的挑战。

03 扭转与坚持:未来展望

在国际形象扭曲的背景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纠正这一形象,并在全球舞台上展示其真实的国家形象。

这一努力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也是为了推动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的国际秩序。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加大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国际媒体合作,努力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真实的中国形象。

信息来源: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以和平发展为核心,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冲突的和平调解工作。

例如,在朝鲜半岛和南海的紧张局势中,中国多次扮演调解者的角色,推动各方通过对话解决争端。

这些行动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一定的尊重和理解,有助于逐渐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在气候变化、贸易、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上,中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和倡议。

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创建,显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角色。

然而,改善国际形象的过程中,中国依然面临来自西方国家的持续偏见和误解。

西方一些政策制定者和媒体依旧把持着对中国发展的负面看法,不时地发表影响中国形象的评论。

例如,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投资活动持续表达担忧,认为中国的投资带有地缘政治的目的。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需要更加努力地在国际上展示自己的真实面貌,同时也必须学会处理和应对国际上的不公平批评。

中国继续加强与各国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通过实际行动证明其和平发展的承诺。

并通过参与和支持多边机构和国际合作,不断增强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

中国的坚持和努力将为其国际形象的逐步改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挑战依然存在,但中国已经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一个更加积极和真实的国家形象。

这不仅有助于其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向着更加公正和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未来展望依然光明,但需要耐心和坚持,以及全球合作伙伴的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认知差异及其原因分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32 (05)

2.美国新一轮所谓“中国威胁论”:特点、根源与应对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2月上 2022-03-03

3.中国国家形象十年回顾:基于多家权威调查的分析、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 2019-07-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