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和小通一样,坐网约车的时候很容易感到晕眩。
一方面是纯电动网约车逐渐增多,而电动车上为了「挤」出更多的续航,开发出动能回收的功能,经常感觉到一阵被拖拽的减速感。
另一方面则和驾驶者的「风琴脚」有关。生疏的电门控制,一下加速一下刹车,这样是否更省电还有待讨论,但高频地急加速急刹车只会加剧乘客的不适感。
如果,小通是说如果,把网约车司机们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将驾驶技术「机器化」之后,让乘客晕车的现象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
看似很荒唐,但说不定还真的有机会。
10月12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广汽资本有限公司与广州开发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按同等比例共同出资设立专项基金,投资滴滴自动驾驶公司不超过1.49亿美元。
其实,早在2021年5月,滴滴自动驾驶公司就宣布与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当时广汽集团就投资了超3亿美元。在今年5月,滴滴自动驾驶公司与广汽埃安共同发布无人驾驶新能源量产车项目——「AIDI计划」,同时国内第一家自动驾驶公司和整车企业的合资公司正式成立。
两家企业的任务也很鲜明,广汽负责整车平台的设计和制造,滴滴自动驾驶负责软硬件技术研发。按照规划,首款L4无人驾驶新能源量产车,会在2025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网络。
一个是国内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在技术积淀和汽车产业链上拥有深厚的积累,另一个是国内网约车市场的「霸主」,自动驾驶网约车的曙光,或许很快到来。
量产L4级车已允许上路测试小通了解到,滴滴自动驾驶公司成立于2019年,是最早进入L4级自动驾驶领域的企业之一。在过去三年里,滴滴自动驾驶已经获得多轮融资,次年首轮融资超5亿美元,2021年还拿到了包含广汽集团累计超6亿美元的战略投资。
到了今年5月份,滴滴自动驾驶公司除了与广汽埃安加深合作之外,还吸引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法雷奥的战略投资。
多方「输血」,让滴滴自动驾驶的计划更加顺利开展。
日前,滴滴出行和中国重汽深度合作的KargoBot前装量产L4级卡车,顺利获得了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自动驾驶卡车道路测试通知书,允许在北京开放道路内开展公开道路测试。
在技术呈现上,这款L4级卡车并非实现全程无人自动驾驶,而是通过一名司机驾驶带智能驾驶功能的领航车辆,引领多辆L4级自动驾驶卡车行驶,从而实现不同距离、不同场景的物流运输,领航司机引入可以随时了解整个车队的状态。
很显然,这样的用车场景完全不适用于用车场景更加复杂的网约车市场,更重要的是,物流运输有相对固定的终点和中转点,但网约车司机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乘客的目的地是什么。
但是,技术要想大规模实用,应当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作为国内首个获得自动驾驶卡车道路测试许可证的量产车型,KargoBot前装量产L4级卡车可以为乘用车、网约车行业提供数据和经验。与此同时,KargoBot前装量产L4级卡车作为滴滴出行与中国重汽的「结晶」,进一步证明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车企的合作并非是不可行的。
看到这里,可能仍有不少网约车司机还保持着比较乐观的态度:司机哪有那么容易被科技取代?
实际上,美国早已迈出第一步,Waymo已经获得许可,在旧金山开始提供24小时全天候运营的无人驾驶网约车服务。
更重要的是,国内除了滴滴出行之外,小马出行、百度的萝卜快跑也在布局自动驾驶技术运营生态。其中,萝卜快跑已经在全国十多座城市开展全无人商业化试点和测试,并在今年实现上万辆部署。
诚然,自动驾驶网约车还是新兴项目,在几年内甚至是十年之后,网约车市场仍是驾驶者的天下,但各家企业看准了无人驾驶网约车的低人工成本、避免司乘矛盾等多重优势,都将未来发展的终点瞄准了自动驾驶网约车项目。这一代的网约车司机可能不会着急,但下一代呢?
自动驾驶网约车,现阶段技术实现不了就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而言,大部分车企都可以实现泊车和高速路段这两大场景的辅助驾驶,唯有少数企业才拥有实现路况更加复杂的城区辅助驾驶。
城市路段,正是网约车最主要的实用场景,也是滴滴自动驾驶需要攻克的最大障碍。
小通曾体验过多家车企的城区辅助驾驶系统,结合自身的乘坐感受,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可以实现更加稳定的动力输出,即便是坐在后排写稿也不会感觉到晕眩。不知道大家坐纯电网约车后排是怎样的感受,反正小通不看手机也很容易感到眩晕。
但要说整体表现,小通还是认为将最新的辅助驾驶技术应用在网约车上也为时尚早。
最主要的问是,当下的城区辅助驾驶系统虽说在动力输出上足够平顺,但驾驶风格还是不够「灵活」。
对于不少需要打车的消费者,他们更希望网约车以最快的速度安全地达到目的地,但这个要求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因为城市路段限速,可能会存在多个红绿灯等情况,理解乘客的网约车司机会尝试在违法边缘「试探」。
这种操作,你在具有辅助驾驶系统的智能车上不可能体验到。就拿小通体验的高阶辅助驾驶系统为例,当车辆经过一条没有红绿灯,但有很多行人通过的时候,车辆会一直等到行人完全通过才会出发。
小通相信大部分网约车司机会选择慢慢移动,以节省等待时间,好让自己更快接下一单。如果网约车司机也等到行人完全通过,大概率会收到乘客的「一星差评」。
辅助技术是冷冰冰的,为了遵守交通规则、照顾车内人员安全性,不会做出意料之外的事情,但这也与部分乘客需求相违背。
如果自动驾驶网约车可以真正落地,更有可能会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自动驾驶+网约车司机」共存的现象,但最终目的肯定是无人驾驶网约车。
公交车更适合无人驾驶,路线固定,专用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