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马英九落泪的林觉民,24岁牺牲,妻儿留在大陆结局如何?

历史向来有温度 2024-04-06 06:13:53

马英九在拜谒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后发表了短暂的讲话,他还读了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林觉民烈士写给妻子的诀别书。

当念到“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一句时,他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哽咽落泪。他被烈士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深深打动。许多台湾省的网友也感慨,黄花岗烈士墓竟被保存得如此之好。

为这封诀别书感动而落泪的远不止马英九一人。这封诀别书曾放在行礼中被土匪抢去,就连土匪读完后也泪流不止,连忙道歉并将所有财物归还。

从小立志救国

林觉民1887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一个世家,被很多人熟知的大才女林徽因就是他的侄女。林觉民从小被过继给叔父林孝颖,而林孝颖饱读诗书,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在家中开馆办学,亲自教育林觉民。

林觉民生长于动荡的时代,青年时期经历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等影响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对他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影响。

尤其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的家就离林觉民家不远,林旭英勇就义的消息传来后,周围的大人议论纷纷,认为他在寻找救国的道路,却未经审理就被处死,很冤。

这对正处于叛逆期的林觉民影响很大,他开始反感科举考试。尽管后来嗣父强迫其参加县学考试,他只在试卷上写了一句“少年不望万户侯”来表达追求独立人格的意志。

林觉民强烈要求进入新式学堂学习,此后他先后在蒙学堂和全闽大学堂文科学习。学校不仅传授新知识,也传授新思想,这段时间林觉民思想进步很快,认识到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改变国家腐朽落后的现状。

1904年,清政府曾出台政策,规定大学堂毕业的学生奖予进士出身,高等及中等程度学堂毕业生奖予举人出身,从而产生了大批进士和举人。但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找不到出路,一时间矛盾丛生。

林觉民

这些接受过新思想教育的年轻知识分子,目睹了清政府的腐朽以及列强的欺压,有强烈改变现状的愿望。后来也正是这批年轻人,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而林觉民便是其中之一。

毕业后,林觉民虽然没有稳定的工作但却过得很充实。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创办“阅读社”,用来宣传革命思想。他还参与了全省“学生联合会”的组织工作,并加入了汉族独立会,从事反清革命工作,他的任务是在新军队伍中做宣传。此外他还忙碌于演讲和写作。

1905年,由嗣父做主,林觉民与陈芳佩(字意映)结为夫妻。陈芳佩出身于书香门第,能诗善文。这虽然是封建包办婚姻,婚前两人只见过寥寥数面。但婚后两人情趣相投,非常恩爱。

后来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回忆初婚时与妻子的快乐时光:“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说?”

林觉民非常怜爱妻子,凡事都尽量为她安排周到,唯有一次惹妻子生气。那天晚上两人聊到生死的话题,林觉民说:“人总是要死的,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妻子一时没理解他的意思,觉得他没心肝,有点生气,转过身去不再说话。

林觉民赶忙解释道:“你的身心如此柔弱,假如我死在你前面,你怎么承受得住失去我的痛苦呢?我先死,你必定要吃很多苦。这样我于心不忍。所以才说,宁可你先死,让我来承受痛苦。”

婚后一年,陈芳佩便生下长子,让家庭更加美满。不过林觉民并未沉浸在个人的幸福之中,当时对时局不满的知识青年,往往选择到日本留学,寻找救国道路。

林觉民也辞别妻儿踏上了留学日本的道路,后来进入日本庆应大学攻读哲学,同时还兼修英语和德语。在留学期间,他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同盟会。

这些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经常聚集在一起谈论时局,他们对清廷的腐朽极为痛恨,认为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林觉民认识了很多革命志士,与黄兴等革命领袖关系要好,也很被孙中山看重。

又一次不辞而别

1910年底,孙中山等同盟会骨干开会商议,决定在广州发动起义。不久黄兴等人在香港成立了起义领导机关,筹备起义准备工作。

在东京留学的同盟会成员听到消息后纷纷赶回国内参加起义,林觉民的任务原本是回福建策动响应,但由于缺乏人员,黄兴决定把力量都集中到广州。

为了加强力量,黄兴派林觉民回福建挑选志士参加广州起义。林觉民突然回到家中,加上街上许多留学日本的青年也突然回来,每天家中进进出出,非常热闹。

嗣父感觉非常奇怪,问林觉民:“又不过年又不过节,怎么都跑回来了。”林觉民谎称日本学校放假,有日本同学要来浙江游玩请他作陪,所以来不及写信通知。

林觉民只在家中停留了10天,他先是找到同盟会福州支部报告情况,在他发动下许多人都自愿报名要参加起义。最后支部开会决定推选6人前往广州。

另外福州还挑选了“选峰”队员,即敢死队员。因为革命党历次行动,调遣总有困难。事后总结,必须要有义勇之士,才能成功。后来参加黄花岗起义的人员就是以“选峰”身份投入战斗的。

福州的“选峰”队员选拔非常悲壮。原本只打算挑选500多人,由于林觉民发动得力,报名人数太多,名额不够分配,最后增加为800人。

转眼之间,又到了离家之际。参加起义,九死一生,林觉民早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看着眼前柔弱的妻子,他内心非常矛盾。

同盟会

后来他在《与妻书》中写道:“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

原来林觉民和妻子结婚后不久,在参加一次革命活动时遭到政府搜捕,急忙逃去厦门并打算前往南洋避风头。他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父亲,谎称自己有急事要去南洋。

刚刚结婚的妻子听到丈夫突然不辞而别,鼻子一酸便落下泪来。嗣父也非常生气,第二天一大早就搭船去厦门,想阻止林觉民去南洋。然而找了三天,走遍了大街小巷和各个旅馆都没有找到林觉民。

其实这时林觉民已经得到消息,事情并未牵扯到他,于是又返回了福州。看到突然不辞而别却又神秘地出现在自己眼前的丈夫,陈芳佩喜极而泣。

她扑在丈夫怀里说:“以后要出远门,一定要先告诉我,我愿意跟你一起去。”妻子的眼泪打动了林觉民,他答应以后不论去哪里,都会带上妻子。

这次去广州参加起义,可谓赴汤蹈火,而妻子已经有8个月身孕,他又怎么舍得让妻子与自己一起去冒险呢?林觉民曾告诉妻子,宁愿让她先死,以免承受离别之苦。

但真到了这一刻,他自然是于心不忍,只能违背自己的承诺。这一次,他依然不辞而别。也许出门前他就想过,这一别很可能就是永别。

但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只要能挽救国家,个人小家破碎又何妨?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毁家纾难”吧!

起义前夕,林觉民到香港接人,住在滨江楼,辗转无法入眠。想到自己离家时对妻子对父亲没有任何交代,假如自己牺牲了,他们物资上到不至于陷入困境,精神上必然遭受重大打击。

他提笔分别写下《禀父书》和《与妻书》两封信,托付友人:“我死,幸为转达。”

在《与妻书》中开头便说:“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不舍和歉疚。

《与妻书》

英勇就义

起义原本分10路出击,攻击广州各个重要目标,计划非常周密,但起义前夕出了事。

先是同盟会员温生才未经批准前去刺杀广州将军孚琦,虽然成功却引起广州当局警觉。而从越南和日本购买的大批武器未能按时运达,使香港的同志大多没有装备。南洋方面的筹款活动也走漏了风声。

广州当局加强了戒备,除在道路设卡日夜盘查巡防外,两广总督张鸣岐还突然调了一个营入城,并将驻城外同情革命党人的新军全部缴械。广州城内一时风声鹤唳。

情况有变,陈炯明建议暂缓起义,黄兴无奈下令在港待命的部队停止向广州进发,已经到广州的队伍各自隐蔽,以躲避搜捕。

但第二天又传来新消息,顺德方面调来广州准备镇压起义的巡防营中有自己的同志,而且他们准备响应起义。

同时林文、喻培伦等志士听到暂缓起义的消息后很生气,跑去质问黄兴。革命义士从南洋、日本等地不远千里赶来,为了筹备起义花了海外华侨这么多钱,现在突然不干了,大家岂不成了骗子?而且隐藏在广州的人和武器万一被搜到怎么办?

他们认为革命总有风险,即使失败了,大家牺牲了,也可以作为宣传以振奋人心。

起义剧照

黄兴听了大家的意见非常激动,决定次日举行起义,连夜致电香港催同志们前来。然而当晚的夜班轮船已经开走,第二天早上又只有一艘船,在香港的同志很难准时赶到。

这时,湖南老资格革命党人谭人凤从香港赶到广州,要求黄兴再延期一天。时间一再改动,黄兴实在无法向同志们交代,果断拒绝了谭人凤的提议。

由于大部分人员未能赶到,参加起义的人员只有两三百人,原先的十路进攻计划也被改为4路。黄兴亲率一路进攻两广总督署,林觉民便在这一路当中。

起义当天,黄兴率领队伍攻入督署后才发现,总督张鸣岐及其手下早已经逃走。于是便调头去打军械局,途中与赶来镇压的水师提督李准的亲兵遭遇。

激战之中,林觉民腰部中弹倒地,他忍痛爬起来继续还击,结果又数处中弹,浑身是血,最后力尽而被俘。黄兴也在战斗中受伤,由于寡不敌众,只有数人突围,其他各路也告失败。

张鸣岐和李准曾亲自审问林觉民,他泰然自若,纵谈世界局势,痛斥清廷腐朽,劝诫清吏洗心革面,革除暴政,建立共和。

被关押期间,他不吃一粒饭,不喝一口水,以绝食抗争。受尽了酷刑,体无完肤。最终被当局判处死刑,于1911年5月3日英勇就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烈士们用自己的鲜血,激发了革命义士的斗志,也唤醒了许多麻木的人。

孙中山对起义给予极高的评价:“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果然,不到半年后,武昌起义便获得成功,因为有了黄花岗起义的铺垫,各地云起而响应,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黄花岗烈士墓

尾声

林觉民牺牲的消息传来后,陈芳佩悲痛欲绝,终日以泪洗面。因受刺激太大,提前生下次子林仲新。不幸的是,陈芳佩终因抑郁成痨,两年后便与世长辞。而烈士的长子也在5岁时不幸夭折。

林仲新在国民政府资助下,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后来到南京立法院工作。爷爷特意定做了一个铁匣用来保存林觉民的两封遗书,并把铁匣交给林仲新,要他务必好好保管。

当时林觉民的《与妻书》被编入中学国文教科书,很多学生都会背一两段,在社会上知名度也很高。

抗战爆发后,林仲新要随政府迁去武汉,由于战火纷飞,他害怕遗书搞丢,便将铁匣交给堂弟林性奎,让他带回福州老家保管。

由于战争破坏,交通不便,林性奎要先坐火车到鹰潭,再换汽车去南平,然后坐船转到福州。汽车连夜行驶,刚过邵武时,天还麻麻亮,突然路边窜出一伙土匪,要拦路抢劫。

司机一脚油门本想直接闯过去,不料没开出多远,前方便横着一根圆木,把路封死。一个土匪冲上来,拿枪顶住司机脑袋,啪啪给了他两耳光。随后便开始搜车上的人和行李。

土匪打开林性奎的皮箱,搜走了里面的银元。这些他倒不在乎,赶忙捡起散落在一边的铁匣抱在怀里。不料此举引起了土匪的注意,以为铁匣里有什么宝贝,一把抢了过去。

土匪蛮横地砸开铁匣,才发现里面居然只有一条写满字的手帕,拿来手看了看似有想毁掉的样子。这下急得林性奎大哭,哀嚎道:“司令呀!这是林觉民烈士的遗书呀!别的你拿去好了,请把手帕还给我。”

土匪头子一听愣了一下,连忙问:“你是林觉民什么人?”

林性奎告知了自己的身份,并讲诉了堂哥让自己保管遗书的来龙去脉。土匪听完态度也好了很多,又打开手帕把上面的字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只见他也是一边读一边落泪,读完之后竟然双手合十,连连作揖向林性奎道歉。之后又恭恭敬敬地把手帕折好,放回铁匣内,双手交还给林性奎。他还叫手下把刚刚抢的银元也如数奉还。

解放后,林家后人也得到了照顾,林仲新曾担任漳州市粮食局副局长。后代们也人才辈出,只是他们都很低调,并不想沾祖先的光,商量后决定不再出面接受媒体采访,所以关于他们的近况很少有媒体报道。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