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3大名将中,只有他的脖子没挨过刀,其谋略不次于李世民

童问娣 2020-05-11 11:49:26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一首古诗,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古代战争的残酷性。每一场胜利的产生,每一个王朝的建立,都必须要历经苦战,付出千百万人的生命代价。在一场场激烈的战争中,武将的能力和军事素养,往往会对战争结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波澜壮阔的唐朝开国战争,同样也离不开一大批能征惯战的猛将。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为了表彰那些出生入死屡建功勋的名将,曾经为二十四位功臣宿将画影图形,高挂皇宫之中的凌烟阁上,以垂诸久远,昭示后人。然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并没有把唐朝名将尽入囊中,此外还有很多优秀的将帅之才,因为某些原因未能入选。因此凌烟阁功臣名单,并不能完全代表唐朝武将的真实水平。比如唐初三大名将,就有两人未能入选。

李世民曾经对他的文武大臣进行过一番点评,对唐朝的武将人才也进行了一次排序。《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说过一句话:“于今名将,惟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三人而已”。认为唐朝武将中,以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三人最为杰出。这也就是唐朝三大名将的由来。其中,只有李世勣一人进入凌烟阁功臣名单,李道宗、薛万彻都未能入选。

三人之中,李道宗尤为引人注目。李道宗出身高贵,是唐高祖李渊的本家侄子,也就是李世民的本家兄弟。但他却丝毫没有贵族子弟常见的纨绔习气,自幼习文练武,胆识过人,对于兵法韬略、用兵之道的悟性极高。唐朝开国战争中,他几乎无役不予,始终伴随李世民身边,是李唐武将中的出类拔萃之辈,年纪轻轻,就已经身经百战屡建功勋,是李唐的开国重臣之一。

俗话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总在阵前亡。武将们战争年代出入于弓刀锋镝之间,和平时期手握兵权周旋于权力核心,也是一个高危“工种”。三大名将中的两个人,李世勣和薛万彻,脖子就都曾挨过刀砍,李世勣侥幸得以不死,薛万彻最终因此毙命。而李道宗则比较幸运,始终没有遭受过类似厄运。

李世勣早年投奔瓦岗军,成为瓦岗军军中一员名将。当时他还没改姓李,叫徐世勣。他初到瓦岗军时,首领是翟让,对智勇双全的徐世勣很是欣赏,把他引为心腹。后来翟让与李密争权,势同水火,最终酿成一场火拼事件。《资治通鉴》记载,徐世勣一看翟让被杀,夺路而逃,“门者斫之伤颈”,结果被武士一刀砍在脖子上,差点要了命,幸亏被王伯当救下。

薛万彻原来是太子建成的心腹部将,在玄武门之变后归降李世民,在唐初对外战争中,他参与击灭吐谷浑、薛延陀之战,立下不世奇功,因此也得以跻身三大名将。但薛万彻虽然勇武绝伦,却缺乏从政头脑,在太子李承乾与皇帝李世民的权力之争中,他站错了立场,依附太子一方,卷入到太子谋逆大案中,最后被斩首。《旧唐书》记载,临死前他还豪横了一把,喝令刀斧手“何不加力!”结果脖子挨了三刀才毙命。

在唐初武将中,智勇双全者层出不穷,但真正能与李世民的军事才能相提并论的,却少之又少。李世民堪称旷世罕见的用兵奇才,十八路反王几乎全部被他歼灭。但李道宗是唯一的一个不次于李世民的人才。有一点可以证实。熟悉唐史的人都知道,李世民打了无数胜仗,其实就靠一招,每次交战,都是一个套路,先避敌锐气坚壁不战,再派人袭扰敌军后方粮道,待到敌军士气低落粮草匮乏时,突然发起猛攻,几乎无一例外。

然而这并不是李世民的独创。《旧唐书》记载,在平定刘武周之战时,李道宗年方十七,随李世民对抗刘武周。李世民见到敌军势大,问李道宗:“敌军势大,我方如何应对?”李道宗回答:“敌军士气旺盛,兵锋不可当,应该以计取胜,不可力敌。应该深壁高垒,以挫其锋,敌军乌合之众,不能持久,待到粮草供应不上时,自会军心离散,可以一战而破”。李世民深以为然。此后,李道宗这一招,就成为李世民百试不爽的杀手锏,成为唐朝平定天下的基本战略。由此可见,李道宗的谋略水平,其实并不次于李世民。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