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改地块“变美了”,水彩浸润间装满“故事”!

上海黄浦 2024-11-20 11:01:51

近年来,随着黄浦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的全面完成,零星旧改的循序渐进,一些旧改基地在居民们搬离后,进入了“静候”期。现在,黄浦很多旧改地块不再简单地对围挡板、封水泥,而是巧妙地让这些基地“优雅生动”了起来。

北京西路

北京西路(温州路至长沙路段)正经历着一场别开生面的变革。由上海大学上海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精心策划与实施的“海派生活摩登上海”项目,正以前所未有的艺术手法,重塑这片老城厢的风貌,讲述着“中华商业第一街”与市民生活方式的百年变迁。

踏入这片由11栋老旧石库门建筑构成的旧改地块,人们会惊喜地发现,曾经沉闷的临街界面已焕然一新。北京西路,这条见证了南东街道人们生活方式时代变迁的街道,如今通过“海派生活摩登上海”项目,将历史记忆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项目团队以公共艺术为媒介,深入挖掘文化元素,以长卷形式生动展现了上海自开埠以来百年设计风格的演变。

从“东西交汇之城(1843—1949)”时期的国际饭店、永安百货、双妹雪花膏,到“人民的城市(1949—1999)”时期的冰箱、彩电、缝纫机以及第一食品商店前的排队购物场景,再到“新时代开拓的城市(2000年至今)”的桑塔纳轿车、上海地铁建设、2010年世博会的辉煌,直至如今的进博会,每一幕都勾勒出我国近现代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壮丽画卷。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对上海百年商业文化的致敬,更是对市民生活方式变迁的深刻记录,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展现了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设计源头之都的独特魅力,更体现了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们以生动的插图语言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让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城市更新的温度和力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与南东街道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文化传承与城市风貌保护。创作团队以公共艺术的特性为出发点,用艺术的语言介入城市更新,以智慧的方式解决城市问题。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及上海大学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金江波表示:“我们深入黄浦区进行调研,发现这片历史风貌街区不仅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特色文化的重要构成。通过这些艺术作品,让新的艺术语言与历史建筑深度融合,让市民在街头漫步时能够感受到城市的文化和历史的厚重。这也是文化自信和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如今,北京西路旧改地块已焕然一新,不仅展现了高校师生参与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创意成果,更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海派生活摩登上海”项目,黄浦区南东街道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前来感受海派文化的独特韵味。这个项目不仅是一次城市更新的尝试,更是一次对海派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让老城厢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普育西路

在普育西路上,以半淞园开启“半”的旅程为主题,墙画中一段“珍惜半路的风景,感悟未完成的当下”治愈人心。一路上缤纷的卡通彩绘,涵盖了家庭、养老、生活等接地气的主题。“灵光半点”“机缘半点”“半开半合”等将街道名称融合进画面配文,巧思满满又让人感到暖心。

在黄浦,还有很多特色围墙,都是如此别具一格。这些特色彩绘既有描绘城市变迁的历史画、山水风景画,更有展现市民生活的温馨场景的漫画。它们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更成为了传播城市文化、弘扬正能量的载体。

这些特殊的墙绘,让陈旧的围墙被赋予了新的面貌和意义,将城市历史文化和街区特色有机结合,挖掘、提炼和呈现城市的历史元素和文化符号,让居民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这种传递方式,不仅有助于留住城市的根与魂,更让居民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黄浦新韵,旧改墙绘,绘出上海故事。这不仅是一次城市面貌的展现,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在这里,每一幅彩绘都是上海这座城市精神的缩影。

记者 / 邵林峰 瞿煌俊 王月华 汪琳玮(实习)

编辑 / 樊陆佳

图片 / 邵林峰 瞿煌俊 汪琳玮(实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