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真的没有断续吗?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断层

宇程 2024-10-22 16:03:06

作者:慈言

中华文明其实发生过实质性的断续,而“源头甲骨文”字义被发现,连接了这个断层,现代人又可以重新认识源自于上古的中国传统文化。

从表面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延续了五千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在全球范围内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是没有断续过的,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自己深究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发现,在中国的五千年历史中,却存在着一条非常明显且严重的断层,处于这个断层的两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仅从汉字字义的角度来展现这种断层的存在。

文字,其实是文化乃至文明的重要载体,文字的字义如果发生了断层,那么,这种文化乃至文明的断层,也是必然客观存在的。

我们先为这种文字字义的断层,建立一个时间模型。

在这个断层的左边是“前字义”阶段,断层的右边是“后字义”阶段。

在“前字义”阶段,同一种汉字字形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字义,一种是“源头甲骨文”字义,还有一种是在“源头甲骨文”字义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出来的常规字义。

汉字字义的断层现象,主要发生在“源头甲骨文”字义上,“源头甲骨文”是一种用来记载“重叠结构世界”以及人在“重叠结构人体”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图示。

这种字义产生的源头,从目前的考古来看,起源于距今9000年至7500年的贾湖遗址,而这种字义的消失,始于老子、孔子离世之后,直至唐初完全消失,所以,严格地说,“后字义”阶段始于孔子离世之后,一直至今。

从目前流传下来的古代经典来看,自孔子之后,“源头甲骨文”字义基本都消失了,这是“源头甲骨文”字义断层的开始,到了唐代,就彻底消失了。

宋代开始,不论出现多少了不起的大儒,比如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都已经不知道儒家经典上的“源头甲骨文”字义,只会用常规字义去解读儒家经典,这样的解读,与孔子当时的思想已完全不同。

同样,解读《老子》读出来的,也不是老子当时的思想,魏晋时代的王弼就已经在用常规字义解读《老子》。

现代人延续了用常规字义解读老子、孔子的传统,所以,通行本《道德经》读上去很难懂,而孔子的经典读上去要么觉得很幼稚,要么觉得很迂腐,根本原因就在于老子、孔子所留下来的经典,本来就是用“源头甲骨文”字义写成,用常规字义去读,读不出本义。

“源头甲骨文”(黄帝密文)已经被我们破译,详细内容发布在心智玩家的专栏《“黄帝密文”识字班》。

并且,我们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了最古老的《老子》版本《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和《帛书·老子》,分别发布在专栏《黄帝老子真经》和《解放“道德真经”》。

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的《大学》、《中庸》、《论语》,发布在专栏《向孔子学功夫》。

真正老子与孔子所传承的内容,其实都在讲述一种对于现代人在人工智能时代都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心智系统转换”。

通过“心智系统转换”练习,人能开发出真正的智慧源泉——运用“隐性人体”中的“感知能力”,这是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执行力的根本。

0 阅读:234
评论列表
  • 2024-10-25 14:33

    每种文明皆依循其独特的发展脉络前行,衍生出截然不同的科技成果。想象华夏文明独立演进,未受西方文明交织影响,其现代化图景将是何等震撼。古韵流长,东方智慧在此刻绽放新生,塑造出一个既立足于悠久历史,又面向星辰大海的未来世界。 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却非西式钢筋水泥森林,而是融合了传统榫卯结构与现代科技的奇幻造物,每栋建筑都似古代宫殿般精致,又不失未来感。街道上,不是喧嚣的汽车轰鸣,而是轻盈的电动飞车,外观设计取自云中仙鹤与龙舟,穿梭其间,仿佛游走于古籍中的仙境。 市场不再只是购物之地,而是文化与艺术交汇的广场,人们交流着古老的智慧与创新的灵感,每一处都充斥着琴棋书画的气息,以及茶香与墨香。教育体系深植于孔孟之道,又融入最新的量子计算与基因编辑技术,培养出既知书达理又具备前沿科学素养的华夏英才。 如此景象,便是华夏独立演化至今,未沾染丝毫西方色彩的现代化梦。一个既立足于悠久历史,又面向星辰大海的未来世界,让人不禁心生向往。这不仅是对华夏文明深邃内涵的致敬,亦是对人类多元文明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 2024-12-08 19:46

    逻辑上有问题啊[抠鼻]

  • 2024-12-19 06:09

    小编胡逼诌!断层?你看看西方历史,是不是断层!

    木木城域 回复:
    这种ai文都是带节奏抹黑的!反手举报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