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聊书画市场的真相与反思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10-16 04:38:36

王贵来老师聊书画市场的真相与反思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书画艺术领域的评论家,王贵来,我对当前书画市场的种种现象深感忧虑和困惑。

当众人纷纷慨叹书画市场的衰落,作品难以销售时,装裱工厂里那热火朝天的景象却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就拿宋庄来说,那众多的装裱作坊,四五个人的小店,一天能裱出成千上万张作品,且常年无休。如此大量的书画作品,显然不是为了自赏,而是奔着市场而去。可另一边,众多书画经营者举步维艰,书画家们的作品堆积如山,难以寻得买家。这冰火两重天的局面,究竟为何?

其实,并非书画市场不行了,而是整个艺术品市场出了问题。这其中,收藏者的审美和对书画的理解能力有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回顾历史,在古代,书画收藏多为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之举。他们自身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能够慧眼识珠,分辨出作品的优劣。而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收藏领域,但其中很多人缺乏对书画艺术的深入了解,仅仅凭借一时的喜好或跟风心态进行收藏。这就导致了市场上那些看似华丽却内涵空洞的行画和签名画大行其道,而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书画作品却无人问津。

比如,宋徽宗赵佶,他自身就是一位书画大家,对书画艺术有着极高的造诣。在他的引领下,北宋时期的书画艺术达到了一个巅峰。当时的收藏者们也多能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而如今,我们的收藏者们,有多少能达到那样的审美水平呢?

再者,从经营者的角度来看,艺术品交易中,行画和签名画的利润空间远远大于真正的艺术品。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更愿意推销那些容易量产、成本低廉的行画和签名画。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收藏者的利益,也破坏了整个书画市场的生态环境。

就拿当下的电话营销来说,他们热推的往往是已故去的画家作品和老年画家作品。这些作品中,很多并非画家本人的精心之作,而是他人代笔或签名的产物。比如,有些所谓的名家作品,在画家生前并未受到太多关注,而在其去世后,却被包装成稀世珍宝,高价出售。这种现象,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让真正的艺术蒙羞。

一些艺术家自身也存在问题。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部分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放弃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变得唯利是图。他们的脸皮不够厚,无法坚守自己的艺术良知。比如,有些画家看到某种风格的作品受欢迎,便盲目跟风,失去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我们不妨以明代的董其昌为例,他一生追求书画艺术的创新与突破,不为世俗所动,最终成为一代大家。而如今的一些艺术家,却在利益面前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艺术的初心。

藏友们,当我们审视自己今年的收藏时,是否能真正找到几件出自画家本人之手、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呢?恐怕很多人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些热衷于收藏过世画家作品和八九十岁画家作品的藏友们,更应该警惕签名画的陷阱。比如,有些画家在晚年身体状况不佳,无法亲自创作,却被他人利用其名声制造出大量的伪作。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有些画家突然跨界创作。原本画油画的突然开始销售国画,画国画的突然转向油画。这种突兀的转变,八九不离十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非出于对艺术的真诚探索。

面对如此混乱的书画市场,我们必须深刻反思,采取行动。作为收藏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鉴别能力,不盲目跟风,不被利益所诱惑。作为艺术家,要坚守艺术良知,追求真正的艺术价值。作为市场经营者,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维护市场的公平和正义。

只有这样,我们的书画市场才能回归正轨,真正的艺术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书画艺术的明天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10月15日星期二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