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43个县,垫资50亿,屋顶光伏“扶贫之路”,如今却被清光家底

自珍社会新闻 2024-10-10 02:02:53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创业故事总是充满了戏剧性。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叫王柏兴的企业家,他的光伏扶贫之路走得可谓是跌宕起伏。这位"光伏先锋"的故事,不仅反映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也折射出了企业经营中的种种风险和挑战。

说起王柏兴的创业史,不得不提到他在光伏扶贫领域的独特尝试。早在2014年,他就开始在安徽金寨县探索"光伏+扶贫"的新模式。这个想法看似简单在贫困地区建设光伏电站,既能为当地带来清洁能源,又能帮助贫困户增收。这一创新模式很快就证明了其成功性,成为了后来全国光伏扶贫工程的雏形。

王柏兴可不是个安于现状的主儿。尝到甜头后,他开始琢磨着怎么把这个好点子发扬光大。他又搞出了"光伏农场"和"光伏家庭"这些新花样。这些创新模式不仅让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让他们参与到了光伏产业中,可谓是一举两得。

咱们得说道说道,王柏兴的这番操作背后,其实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要知道,贫困县的经济本来就不景气,建光伏电站可不是小数目。这笔钱自然是国家打包了。地方上就跟捡了个大便宜似的,顶多就是负责后期的基础维护。

就是在这样的好形势下,王柏兴仿佛吃了兴奋剂一般,一头扎进了扶贫光伏电站的建设中,开始了疯狂扩张的模式。2016年,他一口气签下了15个贫困县的承包协议。好家伙,这还不算完,第二年他又掏了50个亿,承包了43个县,帮助了30万人脱贫。这操作,简直是大手笔啊!

王柏兴的野心可不小。按照他的蓝图,中利集团要承包200个贫困县呢!这哥们儿是真有信心,野心勃勃得很。不得不中利集团的成绩确实亮眼,连央视都给王柏兴做了专访,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国家的政策突然来了个大转弯,对光伏扶贫出台了几个硬性规定。这一下可好,给王柏兴浇了一头冷水,差点没把他冻僵。

其实吧,国家出手管这事儿,原因也不难猜。你想总有些聪明人喜欢钻政策空子,为了赚钱什么招儿都使。国家倒不是反对人家赚钱,关键是你不能为了赚钱就不管不顾,甚至损害老百姓的利益吧?

政策一变,作为"光伏先锋"的中利集团自然是首当其冲。但说实话,这还不至于让公司直接崩溃。真正的麻烦在于,王柏兴最初发展扶贫光伏电站时,用的全是银行贷款。据光是每年的利息就超过6个亿!你敢信?

而且中利集团可不止这一个项目在借钱。其他产业也都负债累累,每年光付利息就是个天文数字。这么算下来,王柏兴干得这么起劲,结果却是在给金融机构打工,连还利息的钱都不够赚。

雪上加霜的是,王柏兴还投资了个叫"转网通信"的项目,结果被人家卷走了二十几个亿。这损失,简直是惨不忍睹啊!

一系列的打击接踵而至,最后的结果就是王柏兴一手打造的商业帝国,被金融机构清算得干干净净。辛辛苦苦攒的家底儿,一朝回到解放前!

表面上这事儿好像跟国家政策变化有很大关系。但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利集团的无序扩张,以及投资失败。这就好比一个人,明明自己游泳技术一般,非要去深水区玩儿花样,结果可想而知。

王柏兴曾经公开表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回馈社会责无旁贷。这份初心,咱们是相信的。毕竟从他创办企业以来,一直坚持做慈善,从未间断过。但是做企业可不是做慈善那么简单。这是个漫长而又危机重重的过程,稍不留神就可能满盘皆输。

回顾王柏兴的商业生涯,不得不这哥们儿是有魄力的。他敢想敢干,在光伏扶贫领域开创了新模式,确实帮助了不少贫困户。但他也犯了不少企业家常犯的错误盲目扩张、过度依赖贷款、投资决策不当等等。

做企业就像开车,既要有前进的动力,也要有及时刹车的意识。王柏兴的问题在于,他只顾着踩油门,却忽视了路况的变化。当国家政策转向时,他没能及时调整策略,结果就是车毁人亡。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企业经营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更要有长远规划。过度依赖单一模式或政策支持,都是极其危险的。企业扩张也要量力而行,不能为了规模而不顾风险。

我们还是要给王柏兴点个赞。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他在光伏扶贫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为我国的扶贫事业做出了贡献。希望他能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东山再起。

企业经营就是这样,没有永远的成功,也没有彻底的失败。关键是要在起起落落中不断学习,不断调整。对于我们普通人来王柏兴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梦想的也要脚踏实地,时刻保持警惕。商海沉浮,风险无处不在,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3 阅读: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