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和孙子们交谈时言明:我们的掌舵人是毛主席

歷史的伟人 2024-11-18 16:12:44

朱德出生在四川一个贫苦佃农家里,虽然他对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但是,他从来不会利用职权给亲属谋求私利。

1937年,朱德当上了八路军总指挥,远在家乡仪陇的一些亲属在听到这一消息后,就想着来投奔他,并倚仗他混一个差不多的事来干干。

此事传到朱德的耳朵里后,他立刻给家人写信,在信中,他直截了当地写道:“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分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

朱德一直都知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危害,所以,他直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后人做出了表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没多久,朱德远在家乡的亲人就准备来北京,表面上看是想要探亲,实际上不过是想利用自己和朱德的关系来谋求更加理想的职位。

朱德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刻告诉重庆的负责干部:要做好工作,动员他们尽快回去劳动生产,一个也不要来;他们汇总要求参加工作的,也要根据党的政策,量才录用。

之后,朱德又专门给亲属们写信: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他们要安心工作,不要搞特殊……

在生活上,朱德也一直主张艰苦朴素,不仅用这些来教育别人,他自己也以身作则。

当过朱德厨师的邓林曾说,一般人都以为朱老总是中央领导人,吃饭是特灶,标准一定很高。事实上,从进北京到1971年邓林生病离开中南海,朱老总,康克清抗大姐和他三个人加起来的伙食费,平均每个月也只有四五十元,按照当时的标准,不过是一般中层干部的水平。

平时康克清都是在机关食堂吃饭,朱德则留在家中吃饭,每顿都是一小碗米饭,三小盘菜和一个汤,三小盘菜里,只有一盘是带着点鱼和肉的荤菜,剩余两盘都是再普通不过的素菜,至于汤则更简单了,就是一碗再普通不过的青菜汤或者鸡蛋汤。晚饭就更加简单了,几乎每天都是这样,从来都没有超过这一标准。

有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朱德留对方吃饭,也只是嘱咐他们添上一两个简单的菜,倘若不够就用泡菜或者咸菜等小菜凑上,从来都不会铺张浪费。

三年困难时期,朱德还缩减了自己的饮食标准,减少了粮食定量,很少会吃肉,因为他家里来往的客人比较多,所以有一段时间,粮食亏空了50多斤,工作人员想要报请机关行政部门将短缺的粮食补上,朱德都坚决不同意。后来,朱德硬是用“菜糊糊”将短缺的粮食给补了回来。

朱德进入中南海的20多年时间里,除了出国访问和在国内从那些外事活动必需的两套好一点的服装之外,其他的衣服都是旧的,衣领和衣袖上都打了很多补丁,就连睡衣和衬衣,家里的床单被褥都是一个补丁摞着一个补丁,洗的次数多了,根本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一次, 为了给朱德做一件新衣服,康克清几乎和他闹起了意见,朱德这才勉强同意做一套服装,当时,冬天刚过去,天气逐渐暖和了起来,到了要脱棉衣换呢制服的时候,工作人员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一件合体的衣服。

大家为此说服朱德做一件新衣服,朱德说什么都不同意,最后硬生生让康克清将两件小的改成一件大的,但是,因为衣料的年代实在太久,已经磨损到没有办法再缝制的地步了。

康克清说服无效,直接让裁缝师傅到家里为朱德量体裁衣,朱德仍旧不答应,后来康克清生气,大家一块上场劝说,朱德这才一脸不高兴地勉强同意了,只是,不能给他用太贵的面料。

就这样,已经80岁的朱德才添了一身新衣服,一直到他去世,再也没有做过新衣服。

朱德对于后一代人是非常钟爱的,还对他们寄予非常大的期望,在和自己的孙子们交谈时,他对他们说:“我们的掌舵人是毛主席,有了毛主席这样好的掌舵人,我们就不怕风浪。”

孩子们上小学一年级时,朱德就给他们讲开国大典,讲毛主席亲手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来历,告诉他们,没有毛主席、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没有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就没有他们幸福的今天。

孩子们稍大一点后,朱德又教育他们,要认真地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他多次教育后代:“不懂得马列主义,不懂得哲学,什么工作也做不好。”

正是在爷爷的教育下,孩子们茁壮成长。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