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印度,大家通常第一时间都能想到印度这个国家的种种奇葩的景象,比如阅兵的时候十几个人挂一辆摩托车、像墨水一样的恒河、吃饭用手抓等。
但在忽略对印度国民奇葩行为的吐槽之前,印度近几年的发展可以来说是突飞猛进。
在这十年间,在超越了英法俄等发达国家后,印度成功挤入世界GDP前五的国家,印度的未来发展可以说是大有可为。
2023年的印度国家GDP增长率是百分之6.3,并且随着外来资本在印度的建厂开公司分部印度的经济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那么印度未来能超越中国吗?事实上印度已经至少在四个领域中超越了中国。
膨胀的人口数量在上个世纪的时候,面对我国的人口增量,无论是世界上的哪个国家的官方机构都无不担忧的说:这么多的人口早晚会把这个古老的国家给撑爆。
可是我们这些年的成功规划让当时冷嘲热讽的所有外国人都变得哑口无言。
据印度政府的官方的数据公开,在2023年的四月,印度的人口以略微的数量优势超越了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数量第一的大国。
众所周知,印度的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左右。除此之外印度还有很多地方是高原和山地,根本不适合大规模人口的生活。
有限的国土面积,再加上有限的居住面积,已经让印度的许多城市变得人满为患。
在描述印度真实生活的纪录片中,观众们可以很容易的观察到由于印度农村的破产和低收入,大量的印度农村人从乡镇蜂拥而来聚集在新德里等城市谋求出路。
由于印度政府的腐败和低效率,使得这些小镇人民在城市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安置,也没有得到 足够公平的工作机会。
虽然没有安置没有工作,但那些印度小镇人民也并不想回到人口人满为患、生态条件恶劣的农村。
在这些区域条件稍微好点的,会用市里建筑工地不要的砖瓦,用一个小推车一点一点的运回来改成一座平房或者两三层高的小楼。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这些砖瓦成功的搬运回来,如果要买的话这些砖瓦的价格也不是那些刚到新德里的人们就能负担起来的。
于是在印度的贫民窟中,观众们会看到很多人居住的“屋子”仅仅是几个木桩上面支撑着一个雨布,条件十分艰苦。
不仅是居住面积和条件,印度的粮食产量也不够安全。据联合国粮食安全署调查,印度的主粮产量(玉米稻谷土豆)根本不够现在印度人民每天的需求。
为了填饱肚子,印度人每天要食用大量的番薯、野菜、水果等来填饱肚子。但这些作物的淀粉含量并不达标,大部分的印度人每天都处于一种饿肚子的状态下。
近几年来看,印度的气候还好,没有出现太多大灾大难的气候灾难。但假如印度出现了诸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那印度的粮食安全实在是令人担忧。
发达的仿制药通常来说,得了癌症后为了康复,患者会在药品花费的这一方面上需要付出巨资。
但印度老铁可不是这样想的,他们会把国际上药效最好的抗癌药品例如格列卫、易瑞沙等给仿制然后成规模的生产,以低廉的价格在国内出售。
理论上来说,这些药品的价格昂贵,甚至一个流程吃下来就要数十万美金,印度明目张胆的仿制这些药品,不怕欧美利益相关方的追责吗?
答案是真不怕。不仅印度人根本不在乎仿制药品会不会让这些欧美厂商给追责,甚至印度官方还向这些厂商洽谈进口更多种类的药品。
这些行径实在太无赖了,完全不像是一个国家政府应该干出来的事情,更像是一个街头泼皮。
那么为什么世界上只有印度有成规模的高标准高质量仿制药生产,而其他国家没有?为什么印度政府和印度仿制药公司没有收到严厉追责?
答案在于首先印度发达的理工科让印度的仿制药品的水平很高,几乎能复刻相同的药效。
其次印度政府根本不在乎跨国制药公司未来还会不会向印度交付医院急需的药品,他们甚至还曲解本国的法律来打退跨国公司的诉讼。
为什么印度政府如此嚣张并不怕责任?
在于欧美制药巨头公司和印度政府签了合约:在新药品生产出来处于试药阶段的时候,印度政府会招募足够并完全符合制药公司要求的志愿者来试药。
由于一些药品刚研发出来的时候是否毒性和是否有副作用未知,只用小白鼠来试药是不能准确的检测出这副药品。
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法律中明确指出限制外国公司在本国的试药活动,只有印度政府对此表示暧昧和不反对。
于是制药公司和印度一拍即合,印度出用来试药的人,制药公司对印度本土仿制药公司的仿制装不知道,所以印度才有发达的仿制药产业。
但并不是所有药品公司都需要印度的试药帮助,也并没有和印度政府签订相关的合约。
印度政府十分的不要脸,借口世界上的大部分主流制药公司都和印度签订了合约,没有签订的公司也要效仿,甚至屡次搬出“强制许可仿制”这条法律来驳回上诉。
虽然印度为什么有全世界最大的仿制药生产线的原因非常奇葩,但印度的仿制药的药效却可以说是效果十分好并且价格亲民。
例如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取材原型陆勇来说,他确实从印度带回来了当时病人急需的抗癌靶向药,并缓解了向他求助的癌症病人的病症。
当时从印度带回来的药物一个疗程包含中介费只需要几万块钱,而正版的药品一个疗程需要六七十万元,两者对比确实相差巨大。
印度的电影产业说起印度的电影业,大部分人都能想到印度那些具有浓厚印度民族风情和南亚色彩的宝莱坞电影。
有句话叫做笑梗不笑人。印度的宝莱坞电影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的荒唐,演员们总是动不动的跳舞唱歌,但其实内在还是很有东西的。
例如将宝莱坞的制片拍摄规模与横店的制片拍摄规模对比,可以看得出来虽然横店生产出来的电影相比于宝莱坞来说虽然票房更高,但是数量和规模不如宝莱坞。
虽然印度的电影里充斥着舞蹈和音乐,但是这是由印度的市场消费习惯所决定的。
歌舞比例越多的电影就能取得更多的票房,拍严肃片或者纪实片的导演普遍票房都不高。这就导致现如今的印度电影的歌舞成分越来越多。
虽然如此,但印度宝莱坞却因为能够满足印度人民的喜好而产业越来越大、规模越来越大。
在印度的乡镇和农村,哪怕当地的人们一天的生活费用只有十几块卢比,只能吃得起干粮和凉水。
但他们还是会在结束了一天的辛劳之后到街头巷尾的简易电影院看上一场“宝莱坞大片”,欣赏其中独有印度风情的舞蹈和音乐。
在印度的城市工业区中,哪怕印度的工人打了一天的螺丝或者焊了一天的钢板,他们下班后也不会立即回家而是和三五个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
由于印度人民对宝莱坞电影的喜爱和支持,结果是宝莱坞这个电影生产基地一年就可以生产出几十万部电影出来。
对比与印度的宝莱坞,虽然中国的电影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很大,票房的数值也远远超过印度。
但中国始终没有像宝莱坞一样规模庞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也做不到一年生产几十万电影,也做不到能让大量的普通农民和工人下班后自发的到电影院观看电影用以消遣。
印度移民在欧美的地位虽然大部分人对印度国民的形象都是贫困落后而且无知,但印度的顶级人才在欧美可是不逊色于那些从小上贵族学校斯坦福哈佛大学毕业的白人学生。
由于印度是英国上百年的殖民地,上百年欧洲的文化植入再加上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大部分的印度留学生毕业后都没有选择回印度而是到欧美移民。
不说美国硅谷的那些互联网大厂里面无论是高管还是基层的码农,印度人都在里面占了很大比例。
根据相关的社会调查,现如今的美国硅谷,有三分之一的员工是印度人,所有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层中,印度裔占了六分之一。
除了这些科技互联网公司外,英国的首相是印度裔,美国的副总统是印度裔,甚至新加坡的总统(李显龙是总理)也是印度裔。
为什么欧美的印度人能有这么多,甚至关键的职位都能交给他们把控?主要有两点原因:印度人比较团结、印度人的终极理想是高级经理人而不是有实权的总统。
首先是印度人都比较团结。
假如一个印度人入职了纽约的一家大公司,这个印度人在稳定下来后会立马想到自己的大学印度同学有没有找到工作,或者待遇有没有我们这里的好。
在确定之后,这个印度人往往会向自己的上级死皮烂打的推荐自己的印度同学,直到上级勉为其难的同意后才会停止自己的“骚扰”。
除了公司内部的内推外,假如公司在求职季期间能放出足够的岗位,公司里的印度人甚至会在印度国内的网站发帖寻找符合条件的印度人来自己的公司面试。
假如一个公司的经理或者人事是印度人,那么这个公司一定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新招聘的人员都是印度裔,并且还会开除公司老员工给印度人留位置。
除了印度人之间的团结之外,印度人也因为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等原因得到欧美高层的青睐。
例如印度这个民族的民族性格就是忍让,当年英国人哪怕将大炮架在甘地鼻子前甘地也没有破坏非暴力不合作这一行动宗旨。
印度的宗教也是宣扬一定要忍让,这辈子吃苦下辈子成为富翁。很多印度教的忠实教徒一辈子都没对其他人生过气发过火,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背叛老板自己上位。
民族性格以及宗教影响的结果就是,欧美顶尖财团或者政府机构很放心让印度人当CEO或者首相副总统,帮助自己管理平常的事情。
由于印度人的风评还不错,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公司愿意让印度人当总经理,一些的国家议会愿意让印度人当虚位元首。
总结虽然印度在这几块领域超越了中国,但这些领域也并不是中国人所向往或者值得奋斗的领域。
例如仿制药,中国民企更希望能自主研发药品,将产品推广到全世界获得更多的利润。
例如人口方面,中国官方希望国内的人口结构合理而健康,而不是越多越好。
中印之间虽然虽然有竞争的方面,但殊归同途中印还是要走不同的发展道路。所以印度的很多经验对中国来说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虽然如此,中国也不能妄自菲薄,盲目看扁印度所代表的一切。毕竟如今的印度也是世界前五大经济体,其发展的路径对中国还是很有必要去研究的。
只有取长补短,对其他国家的经验进行扬弃,中国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最终完成百年复兴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