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游客从四面八方涌向淄博,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烧烤局”。近两年,淄博真切经历了流量为城市带来的聚光灯效应。
两千年前,淄博曾是名副其实的“网红”城市。彼时齐国国力强盛,都城临淄拥有海内无出其右的繁盛。临淄在春秋后期到战国后期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城,被誉为“海内名都”“东方古罗马”。
齐国走向鼎盛,离不开管仲大刀阔斧的改革。
管鲍之交
管仲的名字与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紧密相连,从阶下囚到成为“华夏第一相”,一生经历传奇;他的理政手腕和经世智慧,穿越千年仍不褪色,影响深远;民间散落着关于他的传说,将他封为“盐神”、“财神”顶礼膜拜;后世对他评价不一,孔子却赞其为“仁者”。
位于牛山脚下、依托管仲墓而建的管仲纪念馆,是探寻管仲生平的必去之处。进入馆内,展陈从管鲍之交的故事开始。管仲名夷吾,字仲,今安徽颍上人,据说是姬姓贵族之后,不过出生时家世已经衰微。管、鲍两家是世交,管仲和鲍叔牙自幼就是情同手足的好朋友。年轻时,管仲曾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当过士兵、做过小官,但都不太成功。
▲管仲纪念馆。(图片来自《大众日报》)
这期间,管仲和鲍叔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鲍叔牙的理解和支持给了他莫大的安慰。管仲和鲍叔牙合伙经商,分钱的时候多拿,鲍叔牙不认为他贪婪,知道他是因为生活贫困;管仲多次谋求做官,但每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他没有才能,认为他只是没遇到合适的机会;管仲在战场上多次当逃兵,鲍叔牙不认为他胆怯,知道他是因为家中有老母需要奉养。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来到都城临淄发展。管仲做了齐僖公次子纠的老师,鲍叔牙做了齐僖公幼子小白的师父。在齐僖公去世、襄公乱政期间,管仲与公子纠、鲍叔牙与公子小白分别去鲁国、莒国避难,在公元前685年返回临淄争夺君位时,发生了管仲箭射小白的历史故事,所幸只是射中小白带钩。在齐桓公即位后,鲍叔牙拒绝任相,多次劝谏齐桓公任用能力出众的管仲为相,齐桓公最终决定不计一箭之仇,任命管仲为相,尊其为“仲父”,让他主持齐国政务。管仲继承了姜太公的治国方针,围绕“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同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国力大大增强,为齐桓公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最终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相地衰征”与“官山海”
齐文化博物馆里,详细梳理了齐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桓管时期的春秋霸业史。临淄区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姜健向记者介绍,管仲的改革思想是鲜明且具有地域特色的,对国家运行进行了系统化的改革,包含经济、政治、军事、行政,以及社会福利等方方面面。经济上,管仲开创了国家调控经济的先河,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经济学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首先,面对当时许多公田出现“田在草间”的荒凉景象,管仲创造性地制定了“均田分力,相地衰征”的农业改革政策。他把国家的土地,按照种类、肥瘠、优劣进行公平折算,分给百姓耕种,根据土地的肥瘠不同,差额征收土地税。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土地的使用权属于农户。视年成丰歉,还会“相时衰征”,荒年不收,或待饥荒缓解后再收。这套土地税赋改革,打破了夏商周时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制度,农业生产得到快速恢复。
工业方面,管仲首创“官山海”,由国家管理铁矿开采和煮盐业,实行盐铁国家专卖制度。从每年十月到第二年正月,齐国政府让百姓煮盐,然后政府统一收购、运输和仓储,按户籍人口统一销售给百姓。政府“寓税于盐价”,在盐上加价,仅此一项,所获利润就相当于两个万乘之国人头税的两倍。
临淄区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韩伟东介绍,齐国海岸线生产的食盐质优且量大,具有其他地区没有的垄断性优势。《管子》中有数据记载,齐国有60万人口,每年产盐约36000钟(中国古代计量单位,春秋时齐国以十釜为“钟”,一钟约为现在640斤),大约可以供五六百万人食用,当时中原加周边地区人口的总数,大约在千万。因此齐国地区产出的盐,除供齐国,大概可以供养一半中原地区人口。而每年限定产盐时间,也是为了平衡市场供给,如果产量过大,盐就卖不上价格了。
管仲通过控制盐业来控制其他国家的盐市场,堪比当今的“石油美金”。比如做盐的“国际外贸”,向梁、赵、宋、卫等不生产盐的国家出口盐。有时,还做盐的“转口贸易”,由齐国政府出资,先低价买进东部莱国、纪国所产食盐,再高价转卖给梁、赵、宋、卫等国。
关于铁的国家专营,管仲更为灵活。当时的齐国政府采取官民合营的办法,百姓可申请自行开采铁矿和冶铁,开矿冶炼所得十分之三的利润交官府,百姓得十分之七。另外,国家采取轻重之术(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操控铁制品的价格,左右铁制品市场的走向,从而使大多数的利润归于政府。
管仲工业改革和管理创举,很快为国家聚拢了财富,盐铁专卖成为齐国富甲一方最有力的保障。此后商鞅变法也参照齐国实行官营,国家专卖制度这一经济手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断断续续地存在了2000多年,尤其集中于汉代和唐宋两个历史阶段。
最早的“招商引资”与“贸易战”
管仲积极发展外贸,对外商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即海关、国内市场只收一次税,不重复征税。“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意为某些时期,对外商征国内市场税百分之二,或征海关税百分之一。还比如免税:“虚车勿索,徒负勿入”,对拉着空车来齐国买货的外商不收税;挑着一担货、背着一袋货的小本经营者不收税。有些时期,海关、市场对外商只是进行货物登记,不收税等。
此外,齐国对外商还提供热情接待和优质服务。齐国规定每30里,政府设置一个接待站,为外商提供食宿。凡外商来齐,齐国政府派专人一路接送:一人负责为外商驾车,一人负责安排食宿,还有一人负责喂马。外商与政府工作人员签订接待服务合同,进入齐都临淄后,外商可进行反馈,如政府工作人员接待过程中乱收费、态度不热情,将依法治罪。
再如,齐国政府规定:拉一车货物来齐的外商,齐国政府免费提供餐饮;拉三车货物来齐的外商,除人免费吃饭外,马的饲料由齐国政府免费提供;拉五车货物来齐的外商,不但人、马由齐国政府免费提供饮食,还免费提供五个雇工,由外商使唤。
管仲这些开放超前且富有服务意识的经济举措,让人很难相信,竟是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智慧。姜健表示,管仲推行的政策,在古代叫“优商惠贾”,今天我们叫“招商引资”。这样一来,天下的商贾“归齐若流水”,齐国的商业空前繁荣。
此外,管仲在处理外交风险和争端时,常用经济手段化解。他主张“亲邻国”“安四邻”,为了改变国与国之间的敌视状态,用重礼聘赠诸侯,划正疆界。主动归还从前侵夺的别国土地,不接受别国奉献的资财,抑强扶弱等。
姜健表示,管仲可称为“贸易战”的鼻祖,这在《管子》一书中有很多记载,比如石壁谋、购鹿制楚、衡山之谋等。以《管子·轻重戍》中精彩的“服帛降鲁梁”为例,面对鲁、梁两国与齐国的冲突,管仲制止了齐桓公想要发动战争剿灭的想法。鲁、梁有织绨的习俗,管仲就让齐桓公及大臣、侍从带头穿绨。齐国百姓争相仿效,很快绨衣成为齐国时尚,需求量猛增。但管仲禁止齐人织绨,一律向鲁、梁购买。鲁、梁君主诱于厚利,鼓动民众纷纷织绨。一段时间后,两国农事荒废,到了“道路扬尘,十步不相见”的地步。
眼看时机成熟,管仲下令关闭与鲁梁的通商关口,不再进口一匹绨布。鲁、梁两国谷价暴涨经济崩溃。齐国粮食供应充裕且价格低廉,但严禁粮食外流,为了活命,鲁、梁百姓纷纷涌入齐国,很快“归齐者十分之六”。后鲁、梁相继向齐“请服”,通过商战征服鲁、梁,“不战而屈人之兵”。
管仲还重视生态保护,《管子·权修》说,“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立政》说,“草木植成,国之富也”,《齐语·管仲佐桓公为政》说,“山泽各致其时”,这些都代表了管仲的生态观。他规定,对于山泽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比如冬季伐木、捕鱼射猎,而不能在春季。禁止射猎鱼苗、怀孕的母兽。不允许无节制地砍伐森林等。
作为改革者,管仲具备超越时代的经济理念。中国历史上不乏推动社会变革的著名改革,如商鞅变法、桑弘羊变法、王安石变法等,但与管仲的重商不同,后世执政者和改革者多重农,往往只片面地采用了管仲的经济管控手段,以增加财政收入,像重视商品流通、鼓励商业发展的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今天,研究管仲的经济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完)
记者/宫小昀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