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命草评诗
第471首
原诗墙
文/于坚
没有季节的墙
即使在中午也照不到阳光的墙
没有人迹的墙
透射着各种暗影的墙
被探照灯突然脱光的墙
写着“此路不通”的墙
窗子死死关着的墙
无声的墙 震耳欲聋的墙
发生过一次凶杀的墙
吃掉了窗子的墙
教授写在墙上的墙
她眼睫毛下的墙
坐在你对面睡在你身边的墙
藏在短裤里的墙
文字组成的墙
眼球制造的墙 舌头后面的墙
笑着的墙 毫无表情的墙
荒原上的墙 大海中的墙
挂着日历的墙 属龙的墙
隔着父母的床的墙
死掉的墙 回忆中的墙 不朽的墙
每秒钟都在呱呱坠地的墙
沙发和壁毯伪装起来的墙
把视线躲朝任何一方
都无法逃避的墙
说不出来无法揭发指证的墙
描写上述这些墙的那一堵
捏着笔就像握着镐头的墙
赏析今天分享的是鲁奖诗人于坚的诗《墙》,这是一首非常特别的诗,通篇几乎都以墙字结尾,诗人仿佛制造了无数堵墙,而这些墙正是诗人对生存的揭露,有生命的揭示。此诗的内容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而墙是时刻都存在着的,所以意象繁杂,混乱,毫无章法,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诗歌中意外出现的无数堵墙正是生活的观照,这些无法逃避的墙被诗人一一呈现出来,这是诗人的生命体验的结果,或许还有更多的墙的,不同的墙存在着,待读者补充。这首墙之诗,用铺陈的手法展现墙的复杂,每一堵墙后面几乎都有一个故事。诗人巧妙地借墙的特性和暗示,让读者主动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这是一首颇值得玩味的诗。下面简析一下诗的特点。
从意象的选择来看,诗人的选择具有一种随意性,或许是根据当时创造的情意和思维的变换产生的语言。这一堵堵墙的制造也具有了随机性,墙的意义是混合而成的,具有多义性、多面性,以及延伸性。读者阅读诗歌普遍的意向是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意义,而各种意象与墙的结合,意义就被放大了,而且很容易被捕捉到。也许有人会说自己也会写这样的墙,关键谁是第一个写的,很显然,这是诗人人生体验的结果。
从句式结构来看,有定语修饰的墙,有描写状态的墙,全诗基本上就这两类。而定语有虚的也有实的,有拟人的,有表示行为的,有表示方位的,有地点的,有生命的,有有形与无形的墙,这些墙被砌在人与生活之间,而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如何穿透它们,与生活碰面。而穿墙就成了生活的艺术。
从诗歌的意义来看,诗人写墙,让一堵堵墙显现出来,最终的目的应该是推倒它们,摧毁它们,在诗的最后一句中说“捏着笔就像握着镐头的墙”,这正是诗人的形象所在。诗人用笔,用书写揭露墙的存在,意欲摧毁之。诗人此时就是先行者,既是君子,也立危墙之下,这是需要勇气与魄力的。通过生活的实践,大家总是齐心协力寻找推倒墙的办法,有的人遍体鳞伤,有的人遭遇不幸,有的人甚至奉献出生命。而且,在这一堵堵墙背后,有着无数的无名英雄,正是他们让无形的墙变得具体,变得可视可感。正因为如此,诗人这首墙诗更显意义深远与扩张性。
从诗歌艺术来看,诗人仿佛一次次在突破想象的极限,突破语言的局限,每一堵墙都变得具体实在,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很容易,且自动进行二次创作,将每句诗背后的话在脑海中完成了,这个完成的过程就是读者砌墙的过程。因此,诗人是领着读者在砌生活的墙,人生的意义也就体现出来了。诗中每一处暗示,每一处隐喻都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所以,这些墙是所有人共情的载体,承载着情绪情感和意义,墙就是人生活中无数的遭遇。
这首诗立意是高瞻远瞩的,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诗人制造了几数现象,引导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一首能够引发读者共情与思考的诗,诗歌的侧重点在于揭示与展现,告诉人们是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这就是诗人的局限性,从结尾看,诗人有暴力强拆的意向。但是,只敢于揭露,本身就是巨大的勇气。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诗人简介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80年代成名,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作品《只有大海苍茫如幕》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年—2006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联合报》十四届诗歌奖。人民文学诗歌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9年5月15日,首届吕梁文学季“吕梁文学奖”揭晓,年度诗歌奖授予于坚的《大象十章》(组诗)。 2019年8月,于坚《大象十章》荣获第七届花城文学奖诗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