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一
香港“香”否?
“香”或“不香”,这个问题需由实体经济、市场主体回答;其关乎一方经济的吸引力。
金融市场当下反馈是:港币兑美元汇率仍低位运行,7月21日报7.8224,恒生指数报收19075.26(+0.78%),相对企稳。
7月20日,时隔三年,率香港银行公会再度到访北京的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称“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告诉媒体,香港金融体系保持稳定,继续深化与内地互联互通;而实体经济需求乃重中之重。
当日,香港银行公会访京团拜访了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次日拜会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重启香港银行公会年度访问内地的安排后,“人民币国际化”“跨境理财通”“互联互通”“香港银行体系稳定”“绿色金融”等成为余伟文与媒体沟通的主要内容。而如何深化“互联互通”“离岸人民币业务”,“多元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等则可能是余伟文及其同事需要与内地监管机构共同商榷的重要议题。
表象上,金管局北上之举旨在帮助香港银行了解内地金融行业支持、配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新动态,以更好发挥香港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市场力量,引领两地金融互联互通和大湾区合作。
本质上,三年疫情阻隔,香港原有优势难免受负面影响,主动出击,欲扩容朋友圈的余伟文及其团队可能想要对外传递不一样的“香港名片”,广而告之“香港美好明天、香港香气依然”,并推广香港的金融服务、开辟新市场等。
诸如,5月出访中东、7月北上之后,余伟文还将出访沙特阿拉伯和部分东盟国家,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未来发展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2023年是金管局成立三十周年,亦是余伟文履职金管局总裁的第三年;有别于2019年的首秀,三年历练,尽管当下全球时局复杂多变,香港亦面临诸多内外挑战;但不似履新初期的“不安”,身着西装,未佩戴领带的余伟文似乎更为从容、自信;全程笑侃金融风云。
或许,这也得益于金管局助理总裁(银行监理)陈景宏的严监管之功,助力金融机构屡次规避市场大幅调整时出现的大面积回撤。
或许,也因为是金管局“三十岁”之喜悦,而立之年,其在11月将有两场重头戏,再度举办“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之外,与国际清算银行合办的高级别会议将成为30周年活动之压轴。包括,金管局也在筹备与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相关的活动,试图争取国际会议组织来港举行论坛和会议,从而拓宽拓深人民币生态圈。
“持续发展的香港离岸人民币生态圈将进一步巩固香港在离岸人民币业务方面的领先地位。金管局与人民银行签订的优化货币互换协议,以及金管局的优化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可确保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市场有充裕的人民币流动性。”金管局表示。
三年前,余伟文说,“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机遇在于‘内地机遇、金融科技、绿色金融’;三年后仍是这三点,这是我们的中长期计划”;加之,人民币国际化的三项准备工作,即“流动性、投资产品和金融基建”等也都取得长足发展;
变与不变之间,三年、三十年也好,三大机遇、三项工作也罢,当下对金管局来说,尽管美国利率趋势、发达经济体增长前景以及持续地缘风波等不确定性因素,将对金融业构成挑战,经济表现尚存变数,金融市场亦难免波动;但2023年注定是一个不同凡响的筑巢引凤之年,香港经济需要亮招,金管局需要就此发力。
二
而香港“香”否,吸引力怎么样?人民币推广的背后其实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余伟文及其同事正为此再出发、广结善缘。
实际上,余伟文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是让大家知道怎么用人民币、使用人民币的好处。上个月的中东之行,其切身体会是,外界对此不甚了解,需合力做好宣传工作。
那么,香港如何善用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怎样让人民币在国际舞台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香港之策略性意义可圈可点。
人民币最大的离岸市场在香港,显而易见,人民币国际化来说,香港可谓“桥头堡”“桥梁”“护城河”,从人民币国际化发轫,人民币结算业务均在香港先行先试:2004年推出个人人民币银行业务、2009年完成首宗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到当下推出的人民币柜台业务等。
余伟文表示,在内地资本账户有序开放的进程中,香港充分利用国际化的资本市场、金融基建配套及制度规则,在内地与海外资本市场间筑起桥梁,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两地监管部门和市场参与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投资产品和金融基建”都取得长足发展;而人民币国际化的准备工作也恰是这三项。
流动性方面,香港拥有规模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人民币存款总额达1万亿元人民币,3年来(2019-2022)录得约四成增幅。2022年人民银行与金管局将货币互换安排优化,改为常备形式,毋需续期,并大幅增加互换额度至800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提高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供给的稳定性。
“香港致力于发展多元化的离岸人民币资产,让人民币的持有方拥有更多投资选择,从而提升海外企业在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的意愿。”余伟文解释。
金融基建方面,目前基本全都打通了。他说,只不过,对实体经济来说,习惯很难改变。但中国与中东地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在贸易往来等方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都非常有潜力。
就此,金管局也表示,正计划提升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并发展为亚洲主要的国际中央证券托管平台(ICSD),亦将为境外投资者高效交易人民币资产提供稳健及安全的渠道。透过这些措施,香港将能够进一步把握内地资本账户持续开放以及“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倡议下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深化所带来的机遇。
时间线与底层逻辑来看,余伟文认为,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会逐步增加。其理由是,欧美银行风险事件频发背景下,人民币在国际舞台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分散风险、降低结算成本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将不断推升人民币的避险需求。
正如,金管局助理总裁(外事)许怀志解释,过去十多年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主要体现为人民币资产的投资功能,现在则更凸显融资功能的价值。比如,香港市场点心债的发行规模显著增加,2022年较2021年增长近一倍,今年以来,截至目前发行规模同比继续大幅增长——这反映全球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用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这点很重要,货币的国际化肯定是投融资功能都需要推动。”
包括互联互通方面,金管局表示,其近两年取得许多新突破,目前跨境理财通客户逾5万个,并相继推出债券“南向通”、互换通、EFT通等。据悉,香港于2023年6月19日推出港股“港币—人民币双柜台做市商机制”,提升人民币证券的流动性;开通首日已有24家上市公司参与其中。
事实上,尽管人民币资产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但余伟文也撰文指出,目前外资持仓只占内地股票市场的4%和债券市场不足3%。人民币占国际投资者投资组合的整体比例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正如,就此金管局还将与内地监管部门共同研究,如何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诸如,为便利投资者有效对冲中长期人民币债券的利率风险——两地相关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在香港推出离岸国债期货等。
不管怎样,未来“相信人民币使用量会增长,监管机构要做的是让人民币国际化之过程便利化,架好应架的桥,修好应修的路,推动应有的产品,让市场自由选择。”对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充满信心的余伟文说。
他坦言,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有一个过程,但拉长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方向是明确的;最终节奏取决于中国经济的有序发展。
三
现实中,不言而喻,今年以来,尤其近期,“香港是否出现资金外流”备受市场关注。
最新货币与金融稳定情况半年度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期为2022年8月底至2023年2月底)认为,整体而言,港元外汇及货币市场交易继续畅顺有序。
该报告显示,自2022年9月至11月初,港元一直贴近弱方兑换保证水平,其后在香港股市成交转旺及年底资金需求的带动下,港元在年底有所转强。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在2022年9月至12月跟随美元息率逐步攀升。踏入2023年,由于季节性港元资金需求的影响减退,港元汇率走软,再次贴近弱方兑换保证水平,而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回落。自2022年6月底以来的七个月内,存款总额温和增加,并没有显著迹象显示资金流出香港银行体系。
诚然,香港实行联系汇率机制,若资金持续流出,港元汇率则会转弱。美联储加息周期背景下,港元与美元息差走阔,套息交易带动资金从港元流向美元,港元汇率频频触碰弱方兑换保证。
包括银行体系总结余从几年前的2000多亿港元水平逐步下降到目前的约400亿港元左右,但余伟文对此并不担忧。在其看来,一切均在预期之内,资金流出港币系统,港元利率才能实现平衡。资金在香港可自由流动。
其实,“不存在资金外流”,余伟文告诉媒体,他以港元汇率、银行存款总额两个主要指标为参照,解释资金有没有外流和有没有流出港币是两件事情。他说,如果资金流出香港,香港存款会同步降低。但过去三年,香港的存款增加了10%以上,今年整体则实现微增。
上述报告称,回顾期内(报告期内),尽管弱方兑换保证被触发以及美国持续收紧货币政策,但港元货币基础仍然庞大而且大致稳定,截至2023年2月底为18,964亿港元。
展望未来,金管局认为,包括美国货币政策、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前景以及持续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在内的不明朗因素,可能会加剧资金流波动。然而,凭借充足的外汇储备及健全的金融体系,香港有能力在不影响其金融稳定的情况下抵御资金流波动。
实际上,“今年以来,经过香港流向境内债券、股票两个市场的资金都是净流入。”余伟文说,至于下半年和明年跨境资本之流向,则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如美国利率政策的变化。若美国停止加息甚至降息,全球投资环境会变好,外资会继续净流入。
其次,外资投资者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若其增加信心,资金净流入的规模就会更大。“我对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都比较乐观。”余伟文说。
至于金管局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在债券通周年论坛2023主旨演讲中,余伟文曾表示,首先是丰富“北向通”投资者的风险管理工具箱;此外,优化“南向通”的运作安排,金管局将扩大做市商范围,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增加香港债券市场的吸引力。最后,将继续全面推进香港债务工具结算系统CMU的升级扩容,从而更有力地配合内地债券市场的双向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