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题目。
实际生活告诉我们,人只要一干实事,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得采取唯物主义态度。比如说你种地。你若说,脚下的土地是我“感知”出来的,秋天打的粮食也是我“感知”出来的,我不“感知”的时候,它们就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不“明亮”(王阳明)。你这样搞,不用老农大嘴巴抽你,你自己也会感觉自己是不是喝多了。
但在课堂上,在书本里,在品茗清谈时,在网上辩论时,你若高谈什么“存在就是被感知”,人们却不会认为你喝高了,反而会觉得你很有学问的样子。
其实这本来不是一回事吗?
只因为你换了一个环境,脱离了实际,专门和概念打交道,专门耍笔杆子耍嘴皮子,情况就似乎另一样了。好像在精神领域,在文化领域,另有一套规则——只要你能自圆其说(自洽,合乎所谓“逻辑”),怎么说都行。
于是你就能明白唯心主义者为什么都竭力避开实际问题了。只要能把你带进概念的迷宫,三绕两绕,他就把你绕进去了。有人甚至会告诉你,你若想批评某哲学家,必须先读过他的所有著作,其实这也就是先把你引进去。你进了山门,用不了多久,就和他们成一伙的了,因为你连所用的概念都和他们一伙“接轨”了。
于是你也就明白文化人、知识分子、每天与概念打交道的人为什么比较容易接受唯心主义了,因为概念与事物本身已经隔一层了,抽象是必须“脱离实际”的,习惯了与抽象概念打交道的人,很容易以概念为本,这就开始“唯心”了。人类学会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考,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同时也包含了走火入魔的危险,这和人一旦发财就容易走邪路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那些每天以精神生活为主的人,每天在概念的海洋里游泳的人,要想不忘本,要保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很不容易,需要经常的反思,特别需要经常接触实践活动,干点实事,才能头脑清醒。
网友“自性觉本尊”说:“平常生活必须唯物主义才能安全有效,修行就必须唯心主义才能成功!”可是这样一来,人格岂不就分裂了?
打坐冥想可以是修行,扫地烧火也可以是修行,这才有点道理。若修行全靠坐在那儿苦想,极少数人这么做还凑合,大家都这样,吃什么?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们得靠唯物主义的劳动者来养活,意识要以存在为基础,没有物质根本无法产生精神,保持这样的清醒认识,人们的精神活动才能正常。
20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