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赤壁之战!占尽优势的曹操,到底输在了哪里?

井普椿的独白 2025-01-03 10:26:07

赤壁之战,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志在一举吞并江东和荆州。

谁能想到,占尽优势的曹操竟然惨败而归?这场战役究竟发生了什么?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形势逐渐明确,对于汉中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汉中到底归谁所有,曹、刘之间爆发了汉中争夺战。

从建安二十二年 (217) 到建安二十五年 (219),汉中争夺战以刘备获胜而结束,刘备称汉中王,以魏延镇守汉中,自己率兵回成都。此时的刘备雄踞益州,东有荆州,北有汉中,实力是最强的时候,也是刘备的鼎盛时期。这时刘备争天下的条件也都有了,只用等待时机,进取中原。

汉中之战刘备取胜,巩固了蜀汉的政权,对于蜀汉有着重要的意义,蜀汉严守汉中,曹魏无机可乘,孙吴也据江东以观天下,三大集团中任何一方都不会轻易出兵,由此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曹魏方面

汉中之战后,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 (220) 病逝。纵观曹操一生,少年怀有大志,二十余岁时从征讨黄巾军起家,参与讨伐董卓的战争,后南征北战,战胜了李傕、吕布、张绣等。

官渡之战大胜袁绍,统一了中原地区。赤壁之战是其人生转折点,汉中之战的失败使其已无力踏足南方,统一梦已破灭。虽然之后曹丕称帝,但魏国也一直没有统一全国。

曹魏无法一统,论其原因,汉中之战的失败是不可忽视的,“汉中战役对于曹操来讲是一次艰难的保卫战”。虽然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但曹操并未伤及元气,北方基业还在,还可以重整旗鼓,统一全国还有希望。

然而,汉中之战的失败却是人生最大的一个转折点,失去了汉中,等于失去了进兵南方统一全国最后的机会,曹操撤出汉中,已经决定了他在短时间内已无力再南下。曹操统一南方的步骤是先拿下益州,再顺势而下击败孙权,可惜事与愿违。

汉中是进入益州的北门户,丢了汉中,刘备以汉中作为战略前方屯兵据守,曹操想再攻取汉中,已经不可能实现了。这时得到汉中的刘备以秦岭为界抵御,曹操要想再取汉中,必须要翻越崇山峻岭的秦岭,就算到达汉中后还得在重兵把守的汉中作战,蜀军以逸待劳,曹军几乎没有任何胜算。所以说,曹操只能眼看刘备实力做大,进而形成了鼎足之势。

孙吴方面

孙权父子三世经营江东,孙氏家族的目标并非只想立足江东,而是想“全据长江”,再谋取天下。周瑜曾建议孙权取蜀并吞并汉中:“乞与奋威俱进取蜀而并张鲁。”可惜周瑜病逝于巴丘。后来,孙权再谋取蜀,派遣使臣对刘备说:“今欲先攻取璋,进讨张鲁,首尾相连,一统吴楚,虽有十操,无所忧也。” 孙权的计划又被刘备所阻。

等到刘备取下了益州,又拿下了汉中,站稳了脚跟,这时候长江中上游地区又被刘备抢先了一步。尽管之后派吕蒙袭取了荆州,可是孙吴与刘备实力旗鼓相当,谁也不可能把对方吞掉,两大集团更不可能让曹魏渔翁得利。

正如饶胜文先生谈到汉中对于南方政权的重要性时认为:“东南政权无论是恃四川还是恃荆襄作为上游屏障,都须藉汉中以作进一步的巩固,所以说南方真正的上游是在汉中地区。”刘备在取得汉中后,东吴已无机会,只能依靠江东,三分天下有其一。

蜀汉方面

刘备得汉中后,在汉中设都督,重将坐镇,“是后处蜀,固险重守,自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皆镇汉中。” 汉中是蜀汉的大前方,经营好汉中,益州才能稳固,刘备当然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派重兵把守秦岭各个谷道,据其出口,防止曹魏南下。并且利用汉中的有利资源为蜀汉的发展及政权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优越的自身条件让汉中成为了蜀国的重要粮仓。后勤补给是行军打仗的前提保障,要是能在前线解决大量的粮草辎重,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农业发达的汉中不可不利用。

曹操在撤出汉中时迁移了大量百姓,农业发展离不开百姓,要想解决运粮维艰的问题,就必须解决汉中的农业和人口。

于是,诸葛亮在汉中开始实施军屯,并往汉中迁移了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了发展。地形险固的汉中,加上秦岭这个天然的屏障,为蜀汉政权的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从八年北伐中也可以看出蜀汉的战略核心是在汉中。从地形上看,汉中是处于秦岭和大巴山之间,汉水从中流过,易守难攻。魏延坐镇汉中时,采取了屯兵据守的战略,在汉中外围的据点放重兵把守,曹军不会轻易举兵南下。

汉中之战影响了整个军阀混战的格局,应看成是三分局面形成的标志。

蜀汉后期姜维改变了汉中的兵力部署,撤消了外围大部分的据点,削弱了蜀汉前沿阵地汉中的防务,魏军轻而易举进入了汉中,蜀国北面防线全面崩溃,形势大变,进而亡国。

当然,不能把蜀国亡国的责任全推给姜维,蜀汉灭亡的原因不单单是军事战略的失策,还有四川当地的政治关系的错综复杂。

蜀汉从诸葛亮死后统治集团腐朽,政治派系分化严重,外来势力与本土势力的矛盾日趋激化,直接消耗了蜀国的内部力量,亡国是必然的结果。

0 阅读:8